只是大景皇帝并不算太昏庸,为避免激怒民间那一浪比一浪高收服幽云二州的意愿,对敢于主动进攻垣国且没有失败的官员并没有撤职罢官。
当然,更重要的是这王守仁是文官,而不是武将。
大景多年重文抑武的政策执行下来,要是武将没有将令,擅自出兵攻击垣国,朝廷那就要行军令,斩大将了。
所以,大景朝堂内部,武将被紧紧绑住了手脚,根本动弹不得。也只有文官,有时候倒是有一点点自由攻击的可能。
当然,文官打仗那就是书生意气,多数都是纸上谈兵那一种,难得能有一两回胜利。
长此以来,文官也知道自己其实不是打仗的料,反正天塌下来有个子高的顶着,自己作为文官,管理好地方,有空吟诗作赋不好吗?
何必去干主动出击垣国、挑起战争,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了?
这回王守仁擅自调兵伐垣,也确实是勇气可嘉,也算是文官集团能拿出来做标杆的,争夺民心的工具。
因此,大景皇帝发来的圣旨上只是对王守仁擅自调兵的狠狠斥责,而没有一点点的实际处罚,也就更谈不上丢官罢爵了。
而王守仁呢?
接到圣旨后却也只有抬眼望苍天,欲哭无泪。
这道圣旨里面提到的城防军出击垣国的事情,他根本就不了解。
可他还无法去申述。
因为,王守仁在京城的朋友和靠山也纷纷给他写信,这些信件所表达出来的意思,让王守仁了解到:
他虽然被皇帝斥责,但却因为他的北宁城城防军在垣国境内连战连捷,在朝堂官员、士子和百姓心中赢得了巨大的名声。
算是一战而天下扬名。
一个能臣儒将的大帽子,也不管王守仁自己是否愿意,就已经被众人给他戴上了。
了解了这一切以后的王守仁,第一时间就在自己办公的大堂和幕僚们探讨对策,当然为了彰显郡守的威严,旁边用来伺候的奴仆、侍女和护卫也是一应俱全。
当然,必要的表态王守仁是必须要先说出来的,不然岂不是让人以为他是个沽名钓誉之人?
至于这个表态能有几分真心,有几分是做作,那就只有王守仁自己知道了。
“这不行,我要马上公告天下,这是有人在算计我,我们北宁郡根本就没有派出城防军进攻垣国。”
王守仁声情并茂的说完后,他麾下第一谋臣,从郭子轩那里继承而来的秦师爷立即开口,表示反对:
“大人,不可对外公告啊。”
“为什么?”王守仁义愤填膺的大声询问。
“这本就不是我们干的事情,我凭什么要背这个黑锅,让皇帝陛下呵斥?”王守仁语气中很自然的带上了委屈的语调。
秦师爷看着自己这新主子的表演,也是没有办法。你要是想公告天下,在京城的天使传圣旨时,就应该说出来。
现在天使走了,你倒是支棱起来了?
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不过作为下属和智囊,秦师爷只能这么想想就好,可不能这么说。
于是从秦师爷嘴巴里面说出来的话语,就都是道理,而不是赌气:
“一是朝廷的面子问题,朝廷都认定这兵马出自我们北宁郡,您这要是去一通告,岂不是打朝廷的脸?皇帝陛下要是面子没有了,绝对不会就这么算了?
二是您自己的面子,您在这北宁城也有快两年时间了,天下扬名的机会可是不多。这抗垣英雄的名声也是不错的。”
擅于揣摩人心的秦师爷立即就提出来了两条规劝王守仁不可以和圣旨对着干的理由。
看着王守仁的眉头并没有完全舒展开,秦师爷就知道,自己说的这两条似乎还没有完全打动王守仁,于是秦师爷轻轻咳嗽了一声,对王守仁使了一个眼色。
看到秦师爷的眼色,王守仁立即就明白,这秦师爷是有私房话对自己说。
于是,王守仁大手一挥,说了一句:“你们先下去。”
周围伺候的丫鬟、军士以及其他的谋士都知道这是郡守大人和秦师爷有私房话要谈。
这也不是第一次了,他们也习惯了,就算有的谋士眼里闪烁着对秦师爷的妒忌和不满,但谁要自己没这个本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