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在刘洪的背后有明军这头隐藏在暗中的巨兽支持,让他的举措执行的更彻底,而造成的影响却是最小。
于是在这种频繁而又平静的人事、军队调动中,对垣国忠心耿耿的那些郡守、城防军统领,都被纷纷委以“重任”,官升一级,调到幽州城内来当各部门的副职。
看着是都加官进爵了,其实是都被架空或者边缘化。
特别是军队中的的各级郡县城防军统领,那是被换了一个遍,稍有怨言的就会被调到和大景开战的前线去“立战功”。
当然,这些被明军重点照顾的垣军统领,是不可能活着离开战场,再次进入到垣国幽州军队系统了。
新提拔起来的幽州九郡郡守,全部都是明军或者前期就已经投靠明军的人。
至于每个郡下面的县城,本来就被明军渗透的差不多了,现在有这么一个光明正大的机会,刘洪向参谋部提交的计划是一年内,整个幽州九郡六十三县全部成为明军的根据地。
再无任何垣国统治存在的痕迹。
大景绍熙五年的六月,垣国是用起用刘洪为州牧的方法,暂时而安定了幽州的局面。从而让垣国朝廷能全力应对边境上那北宁城城防军的攻击。
果然,认真起来的垣国军队战斗力还是很强悍的,至少垣国朝堂上的贵族和大臣将军们是这么认为的。
一旦垣国认真起来,一直肆虐在垣国边境上,甚至都有深入垣国内地趋势的北宁城城防军,在大景绍熙五年的九月,就被垣国铁骑重创,从而退回大景边境以内,再没有力量北进了。
当然,这只是表象。
实际的原因,当然是因为刘洪已经用三个月的时间,在明军不遗余力的帮助下,完全坐稳了幽州牧的位置。
大景绍熙五年九月的幽州,州城和各郡城的人事和军队调整、调动都大致完成,明军已经没有必要继续袭扰垣国边境,让垣国朝廷无暇分心他顾。
也就是说,此时要是垣国胆敢撤换刘洪,整个幽州九郡立即就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造反了。
打着北宁城城防军旗号的明军撤兵了,这次城防军主动垣军的奇葩事件也就算告一段落。
虽然大家最后都认可了这北宁城城防军是为了前北宁郡守郭子轩报仇的说法,但大景的城防军敢于和垣军铁骑拼命这一非典型案例,还是让大景和垣国的许多军事专家大呼:
“看不懂”。
因为事后,两国的军人复盘,发现了交战双方谁都没有占到对方什么便宜的事实,这实在是违背现在两国交战的各种规律。
糊里糊涂的打了几个月,又糊里糊涂的不打了,难道真得仅仅只是为了报私仇?
这在战争目的中是完全不会存在的理由。
而且,原北宁郡守郭子轩已经死了,连他的独子都死了。谁会为了一个毫无效忠意义的对象去打仗、流血、拼命?
可是,若不是这个报仇的原因,又实在是无法解释这场不明不白的战争。
当然,知道内情的明军参谋部的人,是不会跳出来给这些军事专家答疑解惑的。
于是,经过大景和垣国军事专家的研判,都不约而同的把这次城防军攻击垣国的战争列为:
战争史上最有争议,最莫名其妙的一场战争。
当然,这场莫名其妙的战争在明军参谋部的绝密资料中是有着详尽的阐述的,后人想搞清楚这其中的原委,就需要等到参谋部这批资料解密的那一天了。
明军撤兵了,两国的边境也再次回到相对安定的对峙状态。
两国的边军统帅其实也明白,这种安定其实就是两国各自继续积蓄力量,为下一场战争做准备。
特别是大景的边军,由于在明军主动求战的时候,承担了一部分支援和威胁垣军的责任,从而对明军的战法了解的多一些。
由此,明军撤退后,大景边军统帅通过研究明军的战法,对战争艺术的领悟更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边军统帅隐隐能感受的到一丝威胁。
因为,这来自大景打着北宁城城防军旗号的大军似乎和大景的任何一支军队的打法都不一样,是一种全新的战法。
那么,若是有一天,大景的军队碰到了这支城防军,结果会是怎样?
边军统帅仔细琢磨后,惊恐的发现:
这种全新的战法,大景已知的任何将领都无法保证自己能够战而胜之。
这种发现很让人丧气,但却是事实。
为此,边军统帅立即提笔给自己的老将军写信:
欧阳大将军钧见:属下......
大景绍熙五年,十月。
宁州北宁郡郡守王守仁收到了大景朝廷斥责的圣旨。
大景皇帝圣旨的措辞很严厉,对王守仁擅自调兵攻击垣国边境这一事情,给予了重重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