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书轩hbcjlp.com

繁体版 简体版
聚书轩 > 军史小说 > 乱世烽烟:大石山房正说五代十国 > 第一百六十八章 平鞭策

第一百六十八章 平鞭策(1 / 2)

 推荐阅读: 天棺 纵横六界 都穿越了,我还不能享受了 红罗血影 权力巅峰,从基层开始 暗恋不是一个人的兵荒马乱 三国:我是吕布大善人 功力尽失后,少阁主对我痴缠上瘾 火影:不灭之灵 寒门败家子
最新网址:hbcjlp.com

第169章 平鞭策

后周皇帝柴荣撤军回去,然后开始整顿队伍,调整各地的将领,处理国家政务,夏州节度使李彝兴闹情绪,被柴荣派人去教训了一顿,也认了错道了歉。

柴荣一看,你们都不闹了,于是就下诏,请大臣们都多多为国家献言献策。边疆的一位守将,名字叫张藏英,他就上书给皇帝,说是深州、冀州二州交界的那个地方有一条葫芦河,有好几百里长,应该把它挖深一点,这样就可以阻挡胡人南下,这种以人力改造环境,利用天险进行防守,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事半而功倍。

葫芦河以北,直到河北省雄县的瓦桥关,那都是一马平川,辽国人的轻装骑兵只要渡过了葫芦河,周朝这边就没什么天险可守了,所以葫芦河就成了后周北边的第一道防线。这个情况主要是石敬瑭造成的,就是因为他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辽国人。后来的史学家对此很有争议,很多人都不愿意把后晋称为一个正式中原政权,他们认为这是个伪政权,大家心里有恨嘛。就因为石敬瑭,多少北方的老百姓都死在了契丹人的屠刀之下。所以啊,这石敬瑭背负了千载骂名,

柴荣看了张藏英的奏表,就派许州节度使王彦超和曹州节度使韩通征调民夫士兵,去挖掘葫芦河的河道。同时又让出主意的这个张藏英画张图,再写上文字说明,详细汇报一下情况。张藏英接到圣旨,就把地形要害都画的清清楚楚,然后申请入朝,好当面向皇帝说明,他还说,等到葫芦河的工程结束以后,应该在河岸大堰的口上,修筑一座城池,设置壁垒,然后在这驻军,平时没事的时候大伙可以种种地,自给自足,有事了拿起武器立刻就可以参战,他自己愿意作为这里的统帅,率领这支部队。柴荣听了以后非常高兴,说:“你对那一带的地形地势如此熟悉,又经过了细心的设计规划,一定能为朕控御边疆。朕答应你的请求了,你可以立刻去调度,别辜负了我对你的期望!”

张藏英拜辞了皇帝,就回去了,用了一个多月时间,招募了一千多人,一个个都是年轻力壮、身手矫健的小伙子。

辽国皇帝耶律璟听说后周在堰口修建城池,他就派兵来抢。王彦超和韩通立刻带兵分头抵御,辽军始终难以得手。但是那些辽兵忽来忽去的,行止无常。每次周军一出动,他们就跑了,周军撤走以后,他们就又来了,害得王彦超和韩通这俩人日夜防备,寝食不安。那些挖河修城的民夫也都惊惶得很,一会开工,一会停工。

这时候张藏英也已经招募齐了兵丁,来到了大堰口,和王彦超、韩通会和,他们在一起商量,说这些辽军老是来骚扰,让你干不了活,讨厌的很,你想跟他好好打一仗吧,他又老跟你兜圈子,这可如何是好呢?几个人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张藏英说,他打算自己作为前锋,让王彦超和韩通作为他的后应,去跟辽军杀个痛快,让这些辽兵以后不敢再来。

张藏英就带着这些士卒们前去攻击辽军,他招募的这些周军士卒个个都骁勇异常,辽兵不是对手,就溃散了。张藏英自己挺着长矛,左旋右舞,勇猛异常,辽兵是当者立毙,王彦超和韩通从后边追上来,也杀死了无数的辽兵,剩下几个跑得快的,抱头鼠窜,不知跑到哪去了。张藏英追了二十里地,已经看不见辽兵了,这才退回去。

这下辽兵再也不敢来了,于是葫芦河工程得以顺利进行,很快就挖好了,大堰口的城池也竣工了。王彦超和韩通就都回到了各自的镇所,只留下张藏英在这镇守城寨,就足以抵制辽兵了。后周朝廷把原来大堰口的“堰”字改成了宴席的“宴”字,把在那驻守的这支部队命名为静安军,就任命张藏英为静安军节度使。

柴荣的改革给很多年轻人打开了一条上升渠道,像这个张藏英就是。其中也包括赵匡胤。一个国家政治不发生变化,持续的越久,就越像一个老人,显得暮气沉沉,比如像唐朝,刚开始的时候生机勃发。这个世界从人到国家,都蕴含着同样的道理,这就是天道。

张藏英这个人也是相当的传奇。他是涿州人,自称是唐朝宰相张嘉贞的后人,张藏英十七岁的时候,他全族人被一个叫孙居道的强盗给杀光了,只有张藏英一个人侥幸活了下来,从那以后,他就一直在寻找机会,要给死去的亲人报仇,后来他在幽州遇到了孙居道,就拿刀去杀孙居道,结果孙居道没死,张藏英自己倒被官府给抓了。

当时的幽州节度使是赵德钧,他觉得张藏英这个人是条汉子,不但没杀他,还让他在自己手下当了亲随。后来张藏英逐步当了军官。同时他还一直在打听孙居道的下落。

还别说,孙居道的行踪还真让他给打听到了,说那家伙现在逃到了关南,于是张藏英就请求去做关南都巡检使,他到任以后,就找到孙居道,偷偷把他打昏,弄到了自己家里,安放好父母的灵位,把孙居道给剐了,然后去自首。官府上报以后,把他释放了,所以当地人都叫他“报仇张孝子”。

后周皇帝柴荣打败了后汉,又赶走了辽兵,就开始想要西征南讨,统一中国了。他招来了范质、王溥、李谷各位宰相,还有枢密使郑仁诲等人,对他们说:“我看历代君臣,想要天下太平,实在是很不容易的。唐、晋两朝失德,天下就更乱了。”他说的这个唐晋两朝,当然指的是李存勖建立的后唐和石敬瑭建立的后晋了。他还说:那些悍臣叛将,仍然还割据四方。我太祖皇帝平定了中原和两河地区,算是稳定下来了,现在吴、蜀、幽、并还没有平复。我日夜筹思,也没什么良策。我想大臣们应该是很有智慧的,我想请大家献计献策,畅所欲言,如果有好的办法,我一定会采纳施行,你们各位觉得怎么样?”

范质、王溥等人都说好,于是诏翰林学士承旨徐台符以下二十多人,让他们每个人各写两篇文章,一篇是《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就是说说该如何做一个好的皇帝,和一个好的国家干部;另一篇是《平边策》,就是让大伙都说说,怎么样才能平定四方。徐台符等人得了这两个题目,就开始写了。大伙一个个有的皱着眉头,煞费苦心,有的下笔成文,才思敏捷。从辰时到未时,陆续都写成了,先后缴了卷。柴荣一篇篇地认真研读,发现多半都是说些大道理,喊些空洞的口号,把孔子“修文德,来远人”这两句话,发挥一番,敷衍成一片文章,根本就不实用。只有给事中窦仪和中书舍人杨昭俭说应该出兵江淮,这一点很符合柴荣的心意。还有一篇雄文,乃是刑部郎中王朴所作。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