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的员工的有一名手下因为无法忍受他的颐指气使,负气辞职离开大唐盛典的财务部,几个月以后这名手下相当出息,成为其他公司的销售总监,连续数年使公司销售业绩稳步增长。但是当初的这名顶头上司不仅毫无愧色。
反而说:如果他不是因为在我手下干过几年,他怎么能有几天这样的成果?话传到销售总监的耳朵里,销售总监笑笑说:我现在不恨他,我只是希望他干的时间越长越好,因为他干的时间越长,他毁掉的人就越多,他的公司就越差,根本不用我去收拾他,他就完蛋了。当然他本身也不配成为我的对手,更何谈感谢还是仇恨?这就是领导层的想法,仇恨和友谊永远都是两个相差甚远的成语,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哪里有朋友这个词语,只要没有利益的斗争那就阿弥陀佛啦,想要交朋友首先第一点就不要有任何商业上的竞争,这样只会然后你们的根基越来越不稳。
我们常常说,最终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和奴才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是二者境遇大不相同。人才是独立的,正因为独立,所以具备可流通性,优秀的人才就像硬通货一样,即使偶有贬值,但总归还是硬通货;但奴才则是不一样的。
虽然也有一辈子过得好得不错的奴才,但是那全要靠着找到一个好主子,万一主子变了脸,奴才就很难再找到工作了。人在概念上都容易把自己定义为人才,但是在操作中却容易在手段上漂移——不自觉地,或者违心地做了很多本来不是一个“人才”应该做的事。
没有其他的意思就是很多人其实不能简单说是哪一种极端的分类,而是一种比较摇摆的中间人。这是一个事实。
这个世界不乏劝世者,也许会有很多人扮演着过来人之类的角色,把所谓的“逆耳忠言”当成一个所谓的心灵(又鸟)汤,这些人到处都是,他们有的时候是真心怕我们受到伤害,而有的时候,只是把他们习惯的思路当成经验传授。他们并不希望身边充满了独行者。
也许我们不能否认,是因为独行从某种角度贬低了他们的价值。这些即使永久存在下去,只不过是一些“劝诫”,或者“江湖经验”。
但是把它作为企业治理的根本来向员工传达,实际上这些领导者扮演的是,把“江湖经验”科学化的险恶角色。这种危害对于年轻者尤甚。年轻人可能可以忽略所谓的“劝世良言”,但是他们可能无法抵挡被包装成管理科学的东西。
年轻人充满着成功的期待和事业的激情是很正常的,会经常犯下急功近利的错误,不过这都不是你成功之路的障碍,真正的障碍是你精神上完全放弃自己的立场,你被这样的“江湖经验”和“管理科学”左右,并继而用它去教育你未来的下属,你就完了。
但是必须承认,“它们听起来太有道理”,也必须承认它们似乎到处都能找到佐证。不过如果自己的精神上是独立的,就会判断,都可以完全有反驳的权利和自由,但是大家希望那是完全出自自己的思考,自己的逻辑,不是来自哪一个大发雷霆的老板,或者是哪一个密切的亲戚,以及哪一个怯懦但是心地善良的前辈。
独立是很重要的,所有人的智慧都没有被别人贬低的权利,但是如果这个人把自己的利益包装成智慧,让其他人为自己的利益拼命,并因此夸奖他们是一个好员工,是企业不可多得的人才,这种“人才论”是需要所有人警惕和用舆论剿杀的。
独立很艰难,有可能需要为自己的独立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正是这些代价使你获得积累,并最终过上一种无愧于自己生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