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太子大婚(求订阅)
太子妃怎么死的,朱雄英怎么死的。
这些涉及到后宫的机密,历史上的记载都只是寥寥几笔。
甚至连马皇后的死因,史书的记载也是一笔带过而已。
后世明史爱好者经常以阴谋论的角度来分析太子妃常氏的早逝,以及只活了八岁的皇长孙朱雄英,得出的结论是吕氏和其子朱允炆获利最大,自然也是嫌疑最大。
他们的背后,还是大明的文官集团。
让朱元璋越过众儿子,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是否也有他们的运筹帷幄。
只要朱元璋立了朱允炆为储君,对于那些文官集团而言,他们的眼中刺淮西勋贵都不需要他们挑拨离间,各种设计陷害,老朱就会主动出手了。
假设一下,在朱标英年早逝后,朱元璋如果让朱棣继承太子位置,淮西勋贵能否保住?
这是大概率的。
朱棣本身能力出众,又有其岳父徐达在军中的影响力和威慑力,他想要压服淮西勋贵虽然没像朱标那么易如反掌,但也不会是一件难事。
在靖难之役后,有一句话流传很广:
在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后,朱元璋本欲以“燕王类我”传位给朱棣,翰林学士刘三吾以“秦王、晋王尚在”否决了这个提议。
此事是真是假,是朱棣自己编的,还是确有其事,已经无从考证了。
毕竟靖难之役后,史书被篡改得太严重了。
方进分析过朱元璋的性格,如果老朱真想越过秦王、晋王,将皇位直接传给朱棣,翰林学士刘三吾的话,他会在意。
其实所谓许多规矩,在开国皇帝眼里依然是想改就能改的,因为他威望足够。
比如朱允炆是庶长子,即使他母亲被朱元璋扶正为太子妃了,其顺位依然排在朱允熥之后,但朱元璋是开国皇帝,我行我素,大伙儿没人敢有异议。
所以理论上,朱元璋真要立朱棣,那帮文官谁又会嫌脖子硬敢跳出来反对?
方进按自己的想法前前后后分析了一遍后,孙子文也表示大为认同。
刘三吾反对朱元璋立燕王的传闻,多半是朱棣自己编的。
两人也从中确认了一点,在皇位继承人方面朱元璋只会从朱标以及朱标的儿子里选择。
燕王朱棣,也根本从没在那些文官的视线之内。
“所以方兄认为……”孙子文若有所思地问道。
“等太子殿下大婚后,那些文官们想必就会有动作了。”方进目光微动,缓缓而道,“比如让陛下将某一个文臣之女许给太子,达成文武平衡。”
“太子正妃是勋贵之女,侧妃是文臣之女也是必然,这点很难改变的。”孙子文理所当然地说道。
“所以我们得重点关注吕本此人。”方进压低了声音,“毕竟他是前元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