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推广宝钞的棋子(求订阅)
世人常说,张居正变法为大明续命了五十年。
其实朱标一直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的。
换一个角度分析,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张居正变法五十年后,大明就灭亡了。
再假设一下,如果张居张居正没有变法的话,大明难道就会立即就灭亡不成?
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像明帝国这种巨大的体量,哪有可能一下子就崩溃的,苟延残喘个几十年是再正常不过了。
想想崇祯年间,内忧外患,国家都乱成什么样子,竟然还能再坚挺十多年。
所以说张居正为大明续命五十年这个说法,其实是言过其实。
“刘大人说得很有道理。”朱标点点头道,“若是用宝钞来发士兵的军饷,这吃空饷的机会就多了。”
虽说用粮食发军饷也会存在吃空饷的情况,可军官们贪污粮食的话,存在携带不方便的问题,还得专门找一个仓库用于存放粮食。
如此明目张胆,其实是很容易被发现的。
若是军饷都换成宝钞或者银两,这些军官可操作的空间就大了。
“所以臣认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士兵的军饷还是要用粮食来发放,尤其是陛下制定的《开中法》,盐商直接将粮食送到边境,这可比直接拿银子去采购粮食便捷多了。”
“还有就是……”
刘通说到此处,话语戛然而止。
朱标会意后笑道:“这中间的环节越少,有些人捞油水的机会也就越少,刘大人是这个意思吧。”
“殿下,英明!”刘通立即附和道。
朱标也采纳了这个建议,用粮食发军饷。
不过大明宝钞的发行,也已经迫在眉睫,他也是非常期待宝钞发行后的效果。
……
一月之后,大明各地的市舶司正式对海外诸国宣布,所用前来大明贸易的外商必须先用银两购置宝钞,才能采购大明的商品。
大明同样支持这些海外诸国之间,也采用宝钞来交易货物。
朝廷规定,宝钞是以元为单位,一元宝钞等同于一百文铜钱,十元宝钞等同于一两银子。
这就给人一种宝钞非常珍贵的感觉。
首先,朝廷暂时没在民间印发宝钞,而是统一用于外贸,以国家信用为担保,使其成为海外诸国采购大明货物的唯一货币。
接下来,便是满朝的文武勋贵了。
以太子朱标带头,在互相交易时,也逐渐用宝钞来替代银子。
若是文武勋贵们觉得这宝钞拿在手里所带来的安全感,远远无法同银子比较的话,可以拿这些宝钞和那些海外诸国的商人兑换成银子。
毕竟外商要来大明采购货物必须要用宝钞。
久而久之,大明内部的这些权贵对于宝钞也会逐渐信用,然后再计划慢慢向民间推广。
出于大明的强势,前来贸易的那些海外诸国的商人,即使心中不情不愿,也只能遵守这个规矩。
在他们看来,只要能将大明的商品满载地装入商船上,是用银子购买还是用宝钞购买是没区别的。
于是很快,宝钞便在海外诸国流行起来。
当然这也有宝钞本身制作精良,显得高端大气的原因。
朱标身为太子,更是以身作则,公开表示别人可以直接用宝钞来购置自己私人商船的货物,方进等人也识趣很快就跟进。
当然,朱标也制定了非常严格的规矩,来限制宝钞的泛滥发行。
他在和方进、刘通,甚至姚广孝等人讨论,在心中设立一个期限。
未来十年之内,可以允许宝钞的价值有略微浮动,但和银子之间的兑换比例还是应该保持一两银子在十一元宝钞之内。
纸币的贬值是必然的,即使放在后世也无法避免。
朱标的目标是在未来十年之内将宝钞的贬值速度控制在百分之十以内便行。
如此一来,大明宝钞无论在境内还是在海外,其信用体系便能逐步建立。
身为前世厅级高官,刘通设置了一个极为精妙的环节。
也就是大明所有发行的宝钞,只能由海外商人用银子等价购买,等这些人再用宝钞购买大明的商品时,这些宝钞流回朝廷手里好,才能允许其流入大明内部,包括帝国的权贵们和普通的百姓。
这也意味着大明会发行多少宝钞,取决于海外的商人们会花多少银子来购置大明宝钞。
下一步,在大明和诸侯国之间的贸易,也会采用宝钞进行。
这时候,却有一个意外之客上门了。
位于九州岛上的犹太人已经占据了一隅之地,建立了自己的居民区。
在大明水师的保驾护航,已经朝廷提供的精锐兵器后,这些犹太人的确能征善战,颇具气势。
那以赛亚刚建国后,就马不停蹄地派了使者前往大明。
他除了向朱标献上一些珍贵的物品以示感谢,还希望得到大明的进一步支持。
如今的以色列国,比其前世四面树敌的环境可是好了太多。
他们真正的敌人只有倭人,甚至确切地说仅仅只是位于九州岛萨摩藩地区的岛津氏。
其他地区的大名才不关心在岛津氏的地盘上发生了什么,甚至那些人幸灾乐祸也说不定。
“大明诸侯国以色列使者参见大明太子殿下。”
眼前的色目人使者倒是说得一口流利汉话,十分恭敬地行礼道。
以目前看来,这以色列国是以大明诸侯国的身份为荣的。
朱标笑道:“孤也时常挂念以色列王,听闻你们一族已经在九州岛站稳了脚跟,孤甚是欣慰,之前对你们的援助并未打水漂。”
他如此说也是在暗示对方,你们的以色列国有今天离不开大明的支持。
“大明对我们一族有再造之恩,以色列国上下必然会感恩戴德,没齿难忘。”那色目人使者动容地说道。
朱标点点头,扭头望向自己的贴身太监李忠:“伱快去把东莞伯喊来,让他一起来见见这位使者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