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慈善总会,赶往凤阳府(求订阅)
方进这家伙,又是将那些外国人当冤大头了。
必要的时候,遇到一些暂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对着那些外国人的羊毛薅一把。
其实方进也是没办法的。
古代社会,你不可能将现代人的许多观念带入进来。
那些流民,失去了土地,又失去了劳动力,加上年龄又大,只会被人嫌弃。
这也是古人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的原因。
在古代这种以孝治天下的大环境下,一个人老了后不可能去依靠朝廷,能依靠的只能是儿子或者是孙子,女儿嫁出去后同样是不能依靠的。
方进知道以工代赈行不通了,朝廷上下那些权贵也不愿意供养那些或年迈或年幼,又或者失去劳动力的普通百姓,那他只能将目光转向那些外国友人了。
这是后世国家的许多套路。
以慈善的名义,逼着这些人为大明的福利事业做贡献。
“东莞伯,这……不太好吧。我大明乃天朝上国!”徐辉祖犹豫一下,表达出了一些异议。
大明可是富甲天下啊,竟然要那些番邦蛮夷募捐来供养这些流民,似乎有些丢脸啊。
朱标却和方进一样,最不在乎的就是天朝上国的脸面。
脸面这玩意儿,可不是你装大方,当善财童子可以挣来的。
方进耸了耸肩,无奈回道:“徐兄,这些失去了劳动力又或者年纪已长的流民,朝廷是不乐意出钱粮救济,一些富贵之家对此也是嫌弃不已。”
徐辉祖默然无语。
他虽然也对那些流民报以同情心,但想用他们徐家的钱粮去救济这些人,心里也是一万个不愿意。
如后世的那句名言:我有100万愿意捐给社会,我有一头牛就不愿意捐了,那是因为老子真有一头牛。
“上天有好生之德,既然大家都不愿意去救济那些流民,方某也只能另辟途径了。”
方进对着朱标拱了拱手,“殿下,臣提议设立大明慈善总会,凡事来我们大明做生意的海外富商,必须缴纳一部分的利润作为善款来捐赠!”
“咱就可以用这笔善款来救济那些灾民,而且只是取其中一部分。”
有一点方进故意未点明,那便是此举必然会一起多米诺骨牌的效应。
方进这一手,意思很简答,老子强迫不了大明的权贵,难道还强迫不了番邦的蛮夷不成?
等到越来越多的海外番商给大明慈善总会捐赠善款,都给大明的慈善事业添砖加瓦了,大明的这些权贵好意思继续分毛不拔?
方进所埋下的坑,其他人想不到,但朱标想到了,不过他也没有去点破的意思。
慈善便是如此,一开始是强迫的,不情不愿的,慢慢的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大伙儿也接受了这个规定。
老百姓会因此感激朝廷,感激皇帝,认为圣上是为他们考虑的,等于他们朱家借他人之手,无形地提高了朱家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许多东西都是环环相扣的。
“东莞伯的建议不错,至于大明慈善总会的负责人是谁比较合适?”朱标又将这个问题抛给了方进。
这可是一个油水相当丰厚的职位。
“如今的东宫詹士府左詹士刘通刘大人是合适人选!”方进给出的这个人选,让徐辉祖倍感意外,却在朱标的意料之中。
徐辉祖觉得刘通此人和方进之间没什么交情,竟然会推荐此人。
他随即转念一下,当今太子是如何精明一人,你推荐一个没关系之人,反而不会让对方怀疑伱在培植党羽。
朱标也是顺着他的意思点点头。
慈善总会这差事,的确让一个穿越者来担任好一点,会比较懂。
如果避免不了当权者的贪墨,那么让穿越者来贪污总比让土着官僚来贪污好点,至少前者在捞油水的情况下,还能把事情办得漂漂亮亮的。
“可以,此人和你没多少交集,东莞伯你一心为天下,孤非常欣慰。”朱标也是影帝附体,流露出欣慰之色。
殊不知,这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之中。
“这样吧,其他人孤不不管了,这对祖孙的话是怪可怜的,东莞伯你负责安置到你的伯爷府吧。”朱标指了指那老人和小女孩淡淡吩咐道。
方进立即恭敬地回道:“臣遵旨!”
其实站在他的角度,也乐意去帮助这对无依无靠的祖孙。
但朱标站在这里,他不好出面去抢风头,只能等太子殿下的吩咐。
朱标下令后,方进立即让属下过去,并让对方带了几个包子。
“老头,你是遇上贵人了!”那属下大笑道,“跟我走吧,给你们找个吃饭的地方!”
这家伙说着话,并将包子扔给了那老人和小女孩。
此人虽是方进伯爷府里的一个普通下人,但在这些可怜的流民面前露出了高人一等的样子,似乎给了对方包子,是一种什么了不得的恩赐一般。
朱标见到这一幕,随即摇摇头。
这个时代的人,不仅是等级观念深入人心,而且没多少同情心。
在后世遇到这样的可怜人,人们至少表面上会露出怜悯之情,若是像刚才那种态度,被有心人放到网络上去,必然会被网友们群情激奋地怒骂。
要改变这些观念,任重道远啊。
要饭老头有些不信,但最后脑中对生存的渴望,战胜了恐惧,抱着吃着包子的孙女,小心翼翼地跟在他后头。
过了一条街,那人走到一间当铺,大声指挥着那掌柜给那对祖孙换一件新衣裳。
那里面的掌柜看到来人竟然是伯爷府的,真是近乎连滚带爬的出来,直接跪在地上,还被那家伙踹了一脚。
这一副景象,在大伙儿眼里是稀松平常的。
唯有朱标不动声色,扭头望向一边,而方进则暗自叹息。
他虽是这伯爷府的主人,也改变不了这个时代许多根深蒂固的东西。
之后,方进安排那些尚有劳动力的流民进入自己名下的煤矿产业里干活来换取粮食,那些年迈的,失去劳动力的,便统一给一个安置的地方。
赈灾款由他们这几人先垫付,等将来成立了慈善总会,从那些番邦外商里再拿回来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