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咸鱼和鸡蛋外,那猪肉白菜炖粉条是原来就做好的,络绎不绝进来打饭的人吃得就是这个。
“你们都在一起吃饭?”
刘基惊讶询问。
得到了肯定回答后到抽一口冷气。
顿顿能吃上猪肉,村子里吃大锅饭,这是什么样的生活水平?
要是刘基生活在现在,一定会高呼“小康”生活。
别人都在吃窝窝头就咸菜,你们就吃上肉了?
而且刘基发现,这个村子和别的村子似乎不太一样。
人人脸上挂着灿烂笑容,说白了眼里有光生活有奔头日子越过越好了。
一顿饭吃得刘基百感交集。
因为走了一个先生,所以提前准备好的房间由刘基独享。房子不算太大,单独小院落,门口用竹篱围了起来,可以养些鸡鸭种点小菜。最令刘基满意的是屋内有地暖,从长屋那里专门分了根管道过来,长屋白天烧地暖,这边也暖洋洋的,晚上就用烧热的汤婆子,冬天变得惬意起来。
薪酬待遇阿英开得很高。
每个月五两银子,包吃包住包四季衣裳瓜果酒水和笔墨纸砚。
刘基就此住了下来。
“刘先生有什么需要,随时可以找我。”
和刘基告别后,阿英脚步匆忙,一路小跑跑回家里。
“哐当”
房门死死关上。
“刘基、刘基、这名字好耳熟……”双眸凝聚在半空,无数文字飞速刷过,输入关键字刘基!
刘伯温!
明朝开国功臣,诚意伯,有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刘基!
阿英倒抽口冷气:“我滴个乖乖,不会真是本人吧?还是同名同姓?”
脑子里乱糟糟的,阿英摇摇头,是本人就更好,不是本人也无所谓。
反正她又不需要刘伯温帮她打江山。
教几个娃娃而已啦,大材小用。
“我去蹭蹭课,应该没啥吧?我也是娃娃嘛~”
每天天不亮,长屋那边开辟出来专门上学的教室里,响起孩童们咿咿呀呀的读书声。
“人之初,性本善……”
刘基念一句,下面来念书的孩子跟着念一句。
除了郑家村以外,外嫁之女的孩子也可以送回来开蒙,六七岁的孩子穿着开裆裤流着鼻涕,懵懵懂懂跟着先生启蒙。
学杂费全免,中午包孩子们一顿饭。
学费由羊毛铺子的公账出。
刘基教得很仔细,除了基本的文科四书五经,还教九章算数,诗词歌赋。他是个富有文人情怀的人,又平易近人,每每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孩子们像跟屁虫一样,跟在刘基身后,眼巴巴的喊夫子夫子。
女人们挤在屋子里纺织羊毛,有些人侧耳仔细听,脸上不自觉露出笑容。
而阿英除了每天蹭蹭课,沉迷于“珍妮纺纱机”的研发中无法自拔。
“直立的纱锭……竖起来排列,用纺轴带动……”
按照书本上的知识和图形,在普通飞梭上加以改进,增加到八个纱锭,阿英尝试了一下摇动做出来的纺纱机,嘎吱嘎吱响声里,一下子加快了纺织纱棉的速度。
按图索骥来的简单。
18世纪中期,这玩意在英国发明出来,一下子冲击了当时得纺织市场,造成大量纺织市场从业人员恐慌。
而在南阳直隶府,有县太爷入股背书,加上纺织棉纱的妇女并不多,大部分都是以绸缎为主,如果说羊毛走轻奢高端路线,那么纺纱机就走平民量大路线。
而且最多五年时间,随着黄河泛滥,天灾人祸的到来,加上元末朝廷腐败不堪,加速了乱世的进度。
她需要钱,大量的金钱来购买各种物品。
还要屯粮。
药品,粮食,缺一不可。
轻松搞定了纺纱机,时间进入到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