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僧确实不收费,就像上次面对我和老姜似的,别说收费了,这和尚不把寺庙里的钱往外散,住持都会对他深表感谢。
至于寺里为什么愣是没把这么一个不能给寺庙创收的老和尚给赶出去,那就没人知道了。
还好,崔藏弓足够‘懂事’,虽然老和尚每次都不收费,但崔藏弓或多或少都会给寺里留点香火钱。
当然,崔藏弓嘴里的‘或少’,其实也特么不少。
随着年纪越大,崔藏弓来寺庙里的频率也越高,每次来寺里,还是只找那位老僧。
不过因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又身兼重任,不适合单独离开公司太久,所以每次去找老僧时,崔藏弓都不是独自一人。
除了下属外,崔成器也在崔藏弓的要求下,跟着去过好几次。
下属跟着去时,自然是只能在门外等着,但崔成器跟着去的话,就会和崔藏弓一起见老和尚,也跟老和尚聊一聊。
只可惜,很早就出国留学,很早就因为打架被学校开除并撵回国的崔成器,对于任何传统文化,都没什么悟性。
更别说本身就深奥的佛学了。
所以他每次跟着去,基本就是纯粹为了陪爷爷,每次跟老僧聊完天,除了知道自己的言谈又给爷爷丢人了以外,别的啥收获都没有。
再后来,崔藏弓虽然还是会带着崔成器去见老和尚,但只会让崔成器旁听,不会让他插嘴。
这种生活持续过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崔成器的悟性是一点都没长,但他却从老僧和他爷爷的一次次对话中,听出了他爷爷对老僧的信任。
渐渐的,他爷爷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去寺里的频率也越来越低。
在大约两年多以前,崔藏弓带着崔成器,一起去了最后一次。
只是在去这最后一次之前,以及去的过程中,甚至去过之后,崔藏弓都没说过,那次是最后一次。
在崔成器的印象里,似乎崔藏弓本人也没想到,那次竟然是最后一次。
但,那个老僧想到了。
这也是崔成器后来意识到的。
那天,陪着爷爷又一次来到堪山寺,刚开始时,一切都和之前每次来时一样。
该散步散步,该喂鱼喂鱼,该聊天聊天。
但这次,崔藏弓和老和尚聊完那些崔成器听不懂也没兴趣懂的天后,老和尚却并没像往常一样,直接送这爷孙俩离开。
他单独把崔成器叫到一旁,用崔成器能听懂的大白话,跟他聊了几句。
老和尚告诉崔成器,他以后可能再也不会跟崔藏弓见面了。
突然听到老和尚这么说,崔成器还以为,是老和尚自己身体出了问题,时日无多,所以才这么说的。
但老和尚没在意崔成器在想什么,他说完这话后,又告诉崔成器,虽然崔成器与佛门无缘,崔藏弓实际上也没什么悟性,他们爷孙俩跟佛教的缘分,全是靠崔藏弓的钱硬撑起来的。
但既然已经有了这层缘分,那对于有些事,老和尚也就不能不管。
佛家常讲缘起缘灭善始善终,既然崔藏弓起了这段因缘,那老和尚就要负责灭掉这段因缘,了结彼此间的因果。
所以,老和尚又告诉崔成器,假以时日,如果长弓集团出了重大变故,那时崔藏弓已无力回天,甚至已经不在人世,而崔成器又无法应付当时的情况的话,可以回寺里找他,他会帮忙。
在当时,听完老和尚这话,崔成器完全没当回事。
身为富三代的他,听过太多类似的承诺了。
从少年时期开始,身边就有许多为了钱而跟他家亲近的人,时常会信誓旦旦的跟他或者跟他爷爷说,我亲近你们,绝对不是为了钱,我就是喜欢你们,不信你们等着看,要是有一天你们崔家没钱了,长弓倒了,我肯定还会对你们好,甚至会像今天求你们帮我做的事情一样,反过来帮助你们。
这种话,崔成器听过太多了。
只可惜长弓一直屹立不倒,始终也没给这些人兑现承诺的机会。
但他爷爷老早就跟他说过,这些人既然是因为钱财才跟他家亲近的,那如果他家没了钱财,这些人必然也会跟着一起消失。
这种人的承诺,完全不必当回事。
小时候的崔成器还问过爷爷,既然爷爷你都知道,他们是贪图你的钱才跟咱家亲近的,而且如果咱家真需要帮忙的话,他们也不会帮,那爷爷你为什么还要拿自己的钱帮他们呢?
对这问题,崔藏弓只回答了四个字:人情世故。
对这四个字,年幼的崔成器听不懂,也懒得懂。
而直到长大以后,他其实还是不太懂,也不需要懂。
对他这种家世的人来说,即使一辈子只做一个什么都不懂的蠢货,也能比这地球上的绝大多数人过的幸福,而且是幸福许多的那种幸福。
但这种稳稳当当的幸福,到崔藏弓去世那一刻,似乎在无形之中便终止了。
那天,面对老和尚的一番肺腑之言,崔成器很敷衍的嗯嗯啊啊的应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