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血栓形成
概念:
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一、血栓形成条件和机制
1.三个条件
(1)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2)血流状态改变
(3)血液凝固性增高
1.1 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最重要、最常见)
1.1.1 导致血栓形成的机制:
①激活凝血因子 XⅡ
②激活凝血因子 VⅡ
③激活血小板
1.1.2 内皮细胞损伤后,暴露出内皮下的胶原纤维,胶原纤维可激活凝血因子 XⅡ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
1.1.3 损伤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组织因子激活凝血因子 VⅡ,启动外源性凝血过程
1.1.4 血小板与内皮下的胶原纤维接触活化,血小板活化后粘附于内皮下的胶
原纤维上,血小板彼此黏集成堆,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使血小板堆黏附于内膜表面,成为血小板血栓。
1.2 血流状态的改变
①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在血流的中轴流动(轴流),外围是一层血浆带(边流),即使内皮细胞受损也不容易形成血栓。
②当血流缓慢或血流产生漩涡时,血小板得以进入边流,增加了和血管内膜接触机会。
1.3 血液凝固性增高
体液大量丢失,血液浓缩,血小板相对增多,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形态
血栓的几种类型:
1.白色血栓:①即血小板血栓。纤维蛋白使血小板粘附于血管壁上,形成血小板血栓,不易脱落。
②血小板血栓外观灰白色,质地较坚实,称为白色血栓。
③光镜检查,白色血栓呈淡红色,均匀一致,无结构。
2.混合性血栓:白色血栓形成后,血流变慢,出现漩涡。血小板凝聚与红细胞凝集交替进行。形成白色与红色条纹交替的层状结构,称作混合性血栓。
3.红色血栓:混合性血栓阻塞官腔,血栓下血流缓慢,停止,血液凝固而形成。
眼观呈暗红色,新鲜的红色血栓湿润,有一定的弹性,与血凝块相似,陈旧的红色血栓水解被吸收,变得干燥无弹性。
白色血栓→混合性血栓→红色血栓
4.透明血栓:①微血栓主要发生在毛细血管内,只能在显微镜下见到。
②光镜下,微血栓主要由纤维蛋白构成。毛细血管内充满红色,均质无结构的透明物质。
血栓与血凝块区别
⑴血凝块 ⑵血栓
表面 ⑴光滑、湿润 ⑵无色泽,干燥
质点 ⑴有弹性,柔软 ⑵无弹性,较硬
色泽 ⑴均匀一致,暗红色 ⑵白色,红白相间
联系
⑴与血管不粘连,易剔除
⑵与血管壁紧密相连不易剔除
三、血栓的结局
1.软化、溶解、吸收:
①纤维蛋白溶解酶(纤维酶)降解纤维蛋白,将血栓溶解。
②血栓内的白细胞崩解,释放蛋白分解酶使血栓溶解。
③小的血栓可完全被溶解、吸收。
2.机化与再通:
①血栓机化:血栓形成后,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从血管壁血栓附着。
向血栓里面生长,形成内芽组织,逐渐取代血栓,血栓。
发生机化
②再通:血栓部分被溶解,吸收,内部出现裂隙,血管内皮细胞覆盖裂隙表面,形成新的血管。
在血栓机化过程中,血栓中新生的毛细血管互相沟通。
3.钙化:血栓内钙盐沉着,形成坚硬的钙化质块。在静脉内称静脉石,动脉内称动脉石。
四、血栓对机体影响
1.有利方面:止血,在破裂口处形成血栓,起止血作用。
2.不利方面:
(1)
①阻塞血管腔
②静脉血栓引起局部淤血
③动脉血栓未免受阻塞,引起缺血
④完全阻塞,引起梗死
(2)形成心瓣膜病,心瓣膜上的血栓机化引起瓣膜粘连肥厚,皱缩,变硬,造成瓣膜关闭不全或瓣膜狭窄
(3)出血、休克
微血栓广泛形成,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引起全身广泛出血和休克。
第四节 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