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羔羊痢疾、猝狙、肠毒血症以及仔猪肠毒血症等,可用三联菌苗或五联菌苗,参见腐败梭菌病免疫防治。
肉毒梭菌
(1)本菌是一种腐生性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海洋和湖泊沉积物、哺乳动物、鸟类和鱼的肠道,饲料以及食品中。
(2)对人畜的致病性:所有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对肉毒素均有感受性,在家畜中以马最为易感,猪最迟钝。自然情况下:
①A、B 型毒素引起马、牛、水貂等动物饲料中毒和鸡软颈病
②C 型毒素为各种禽类、马、牛、羊以及水貂肉毒中毒症的主要病因
③D 型毒素是南非和澳大利亚牛、绵羊肉毒中毒的病因
④A、B、E 及 F 型毒素引起人的食物中毒
⑤G 型(阿根廷梭菌)毒素的致病性还不十分清楚
⑥F 型肉毒梭菌可能与幼儿腹泻有关
破伤风梭菌
本菌又名破伤风杆菌,是引起人畜破伤风 病原。本病以骨骼肌发生强直性痉挛症状为特征,故又称为强直症,此菌也因此称为强直梭菌。
1.主要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及染色特性
①本菌为两端钝圆、细长、正直或略弯的杆菌,长度变化很大。多单在,有时成双,偶有短链,在湿润琼脂表面上,可形成较长的丝状。
②无荚膜,多具周鞭毛而能运动
③在动物体内外均能形成圆形芽孢,位于菌体一端,偶尔有卵圆形或次端生者,横径显着大于菌体,而使芽孢体呈鼓槌状。
④革兰阳性,培养 24h 以后常常出现阴性染色者。
1.2 培养特性
①此菌为严格厌氧菌,接触氧后很快死亡
②最适生长温度为 37℃,在 37℃和 45℃生长微弱或不生长
③最适 pH 7.0~7.5
④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中即能生长。在血琼眼平板上生长,可形成直径 4~6mm 的菌落,常常伴有狭窄的溶血环。
⑤生长表现
(1)在一般琼脂表面不易获得单个菌落,尤其是在培养基湿润的情况下,扩散或薄膜状覆盖整个平板表面,边缘呈卷曲细丝状,用高浓度琼脂可抑制其扩散生长。
(2)在厌氧肉肝汤、庖肉培养基和 PYG 肉汤中,轻微浑浊生长,有细颗粒状或黏稠状沉淀,肉渣部分消化且微变黑,产气并散发特殊臭味。
2.致病性
2.1 致病条件
①造成此病发生的创伤必须具有厌氧环境。
②当创伤内发生组织坏死时,坏死组织能吸引游离氧而形成良好的厌氧环境。
③其他需氧菌的混合感染,也有利于厌氧形成。
2.2 致病因子(被钉子钉到→打抗毒素)
①此菌产生两种毒素
(1)破伤风痉挛毒素:毒力非常强,是蛋白质,由两个亚单位组成,大亚单位结合细胞受体,小亚单位发挥毒性作用,可引起神经兴奋性异常增高和骨骼肌痉挛。
(2)破伤风溶血素: 不耐热,对氧敏感,可溶解马及家兔红细胞,其作用可被相应抗体血清中和,与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性无关。
②破伤风梭菌毒素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用它制成类毒素,能产生坚强的免疫,非常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
③在自然情况下,本菌可感染很多动物
马属动物的易感性最高
其次是牛、羊、猪、犬、猫间或发病
禽类和冷血动物不敏感
④幼龄动物比成年动物更敏感。实验动物中家兔小鼠、大鼠、豚鼠和猴对破伤风痉挛毒素易感。
⑤人易感
3.微生物学诊断
①破伤风临床症状特征,一般不需微生物学诊断。
②如有特殊需要,可采取进行毒素检查,其方法为小鼠尾根皮下注射 0.5~1.0ml 观察 24h,是否出现尾部和腿强直或全身肌肉痉挛等症状,且不久死亡。
③进一步还可用破伤风抗毒素血清,进行毒素保护试验。
4.免疫防治
①主动免疫预防可用明矾沉淀破伤风类毒素,注射后 1 个月产生免疫力,免疫期 1 年。若第 2 年再注射 1 次,则免疫力可持续 4 年。
②破伤风抗毒素血清可用于紧急预防(例如发生严重创伤时或进行大手术之前)及破伤风治疗,效果不错。此被动免疫力产生迅速,但仅能维持 14~2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