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一个镇子上后,凤离让凤红和凤玉带老婆婆和小女孩去买了衣服换洗。
晚膳时分,老婆婆跟他们说了自己的遭遇。
老婆婆姓余,夫家姓孟,小女孩叫孟莱,今年才六岁。之前她们的村子遭了灾,活下来的没多少,孟家也就剩了她们两个。为了求一丝生机,余婆婆带着孟莱走出村子,靠乞讨为生,运气好的话一天能吃两顿,运气不好的时候两天都不见得能要到一个馒头。
吴烟同情的道:“去年的雪灾确实要命。你们放心,等到了平阳城,我会找人安顿好你们,不会再让你们流离的。”吴家在平阳城也有商铺,所以吴烟才说能安排好她们。
孟莱依偎在她身旁,仰头道:“姐姐,我觉得,能遇上你们是我跟奶奶前世修来的福。”
小女孩见过太多的人间冷暖,心理比之常人更为早熟。
吴烟摸摸她的头,道:“应该说是缘分。”
“嗯,是缘分。”孟莱眯着眼睛笑。
凤离却出了神。
说起来,百姓的心愿都是吃饱穿暖就够了。偏偏这个世界没有足够的技术和优越的制度支撑他们在灾难面前撑下去。她知道在这里,粮食的亩产量很低,顶多三四百斤,就这样微薄的产量还要交租交税,要养活一家人已是千难万难,更别提存点余粮来应对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了。
如果,粮食产量能提高,又能让他们少交点赋税,那是不是他们也能有余力来应对未知的灾难呢?
她心里一动,现实里的国家和百姓是因为有杂交水稻才摆脱了没饭吃的局面,且粮食产量提升后,国家粮库的余粮足够全国人民吃一年。
那在这个世界,有没有办法做出杂交水稻呢?
她回忆着曾在网上看过的资料,默默思索着可行性。
技术肯定是关键,不过这里没有现实里的研究机器,这样一来,要耗费的人工便是翻上十倍都不一定会成功。
她有些丧气,这个世界,会不会有人耗费数十年的时间去做一件不一定会成功的事情呢?而且需要的人不是一个两个,也不是一千两千,可能是几万几十万。
凤明泽注意到了她的情绪变化,关切的问道:“怎么了?”
她随口道:“没事。”思虑半晌,她还是没有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因为确实不太可能做到。
几个人聊了会儿便各自休息去了。
没几天,一行人到达平阳城。
凤明泽兄妹先行去客栈,吴烟则带着余婆婆和孟莱去了吴家的商号,嘱咐掌柜的好好照顾祖孙二人,并不日为她们安排去处,才回了客栈与凤离汇合。
安顿好之后,凤明泽让两个妹妹自己去逛,凤离便知哥哥应当是要去处理武林大会的事情,也不让吴烟多问,拉着她就出来了。凤红和凤玉自是贴身跟随。
因平阳城文风盛,所以城内多卖文房四宝及各类书籍的店铺。
吴烟翻了翻书籍,见没多少自己喜爱的话本,叹道:“还是清城好,卖的书不会这么枯燥。”
凤离笑道:“这里是天下学子向往之地,他们来就是为了能一举登科,看的书自然是与科举考试相关的,你那些话本在他们眼里都上不得台面,店里就不好卖。”
吴烟撇嘴道:“我就不信这些人私底下一点话本都不看。”
店里的小二插嘴道:“两位姑娘想看话本的话,其实我们店里有。都是新进的最流行的本子,保您二位看了还想看。”
吴烟立刻道:“拿出来给我瞧瞧。”
小二忙不迭的进去拿书。
不多时,小二搬了一堆书出来,吴烟拿起一本大致看了一下,道:“确实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