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要去的就是祝家村。
在得到商业部部长陈国云的电话汇报后,李念民立刻安排好工作,亲自调动车子要去最真实的地方做调研。
李念民希望目前的灾情是属于局部的。
坐在右边扶着车厢,打着瞌睡的是一位女记者,她把照相机好好地护在自己的怀里。
车子摇摇晃晃,她的脑袋轻磕到车厢上,这让她清醒了一些。
稍稍有点痛。
女记者尴尬地看向对方的男子,奇怪对方怎么没一点儿瞌睡呢?
男子双手交叉,神色严肃。
“李老,我估计还要三个小时,乡下的路更加难走,我们到时候可以下车,沿着田地里走过去。”
何雨柱被李念民亲自点将。
“你的意见很好。”李念民对何雨柱点下头,然后温和地问女记者:“毛怀同志,一会儿让你在田里走路,也许会更累一些,你不介意吧。”
女记者的名字是毛怀,怀念着人和事。
毛怀毕业三年,做事风格按部就班,不急不躁,渐渐成了新闻社里比较让人放心的一名记者。
毛怀接下这个临时的新闻,其实也有点不知从何下手,她心里还在纠结,如果从她这里写出来的粮食新闻。
最后又和目前的报纸上的新闻反着来,那她的新闻稿会不会在第一阶段就被人给拿下去了。
“李部长,我不怕累,我看外面的天都快亮了。”
毛怀笑着说:“你们在车上晃了一天一夜,不觉得缺觉吗?”
毛怀的肤色很健康,缠着双马尾,戴着蓝色的帽子,模样偏向于知性大姐。
“辛苦你了,路不好走,在车子上真没法睡着。”李念民不想睡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关心今年粮食的真实产量。
“何雨柱同志,听李部长介绍,你是一位研究人员,大学里学的是农业吗?”
毛怀习惯性地问了起来,她想多点事情来集中她的精神,这样也就不用太在意睡觉的问题了。
何雨柱简单地回答道:“我没读过大学,但确实很喜欢做研究,我这次过来,是来协助李部长做事。”
“那你都研究过什么呢?”毛怀笑着问:“我能不能知道一些?你可以说一些比较熟悉的物品。”
李念民先回答了:“现在市场上卖得最好的新式收音机,就是咱们小何的研究成果,他是非常可贵的人才。”
一听是那新式收音机,毛怀的确大吃一惊,她真想拿出照相机,给何雨柱照一张好看的人像,然后根据新式收音机做为切入点,写一篇人物稿。
何雨柱哪敢把做出新式收音机的成果全放在他的身上,他提供的是思路和制造方法,更多的细节还是几家研究院共同合作得出来的,而且能投入市场之中,也有更多行业的人参与进来了。
“我只是贡献了一点点。”何雨柱说。
“谦虚的一个人。”毛怀对何雨柱的初步印象。
没什么意外,农村里的路不太适合卡车前进。
天已经亮了。
太阳一出来,外面的温度就开始往上升。
“我们走过去吧。”
三人下车以后,先确定好自己的位置,然后在地图上找到祝家村的方向,准备步行过去。
“就是这条路,能直接到祝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