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扉羽从来不觉得自己能一口气看懂医书,看不懂的原因只是因为看的不够多!
自己在这一本书卷上遇到的问题,或许在下一本书卷上就能找到答案。
找不到也不要紧,旁边就是当世药王孙思邈。
若论医道理解,世间还有人能超越药王孙思邈不成?
孙思邈也对叶扉羽知无不言,不过有时会直接将叶扉羽的问题解决,有的时候则会让叶扉羽自己去寻找答案。
有的时候叶扉羽提出问题,孙思邈就会告诉他在第几排书架的第几行第几列,让他自己去看。
一次,两次,叶扉羽也不禁感叹孙思邈不愧是药王。
甚至他还问了孙思邈是不是也和自己一样有着过目不忘的能力。
对此孙思邈只是笑了笑,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
也对,这摘星殿中的一切几乎都是孙思邈亲手编撰,他又如何不记得呢。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摘星殿的藏书,再加上孙思邈。
叶扉羽也收获颇丰,至少他现在已经不会再因瘟疫两个字感到喘不上气了。
瘟疫并不是某一种特别的传染病,而指的是多种传染病。这些传染病的特点,会对人造成很大的影响,传染性一般都比较强。
瘟疫在史料中早有记载。如《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
《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
说明当时对瘟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认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原因之一是由于时令之气的不正常,是由“非时之气”造成的。
《黄帝内经》也有记载。如《素问·刺法论》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
《素问·本能病》篇:“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疵废。风生,民病皆肢节痛、头目痛,伏热内烦,咽喉干引饮。”
指出瘟疫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临床表现相似、发病与气候有关等特点,并认为只要“正气存内”,就能“避其毒气”。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七哀诗》中也记载:“……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是当时凄凉情景的真实写照。据史料记载,从汉桓帝刘志,至汉献帝刘协的七十余年中,记载有疫病流行一十七次。
疫情连年,民不聊生,即使是士大夫们也未能幸免。
如着名的“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也一时俱逝。其惨状可见一斑。
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对温疫也有论述,认为“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其年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
并立“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一章,记载了辟瘟疫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温病散等治疗、预防温疫的方剂。
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疫疠病诸候》认为疫疠病“其病与时气、温、热等病相类,皆有一岁之内,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风疾雨,雾露不散,则民多疾疫。病无长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厉之气,故云疫疠病。”
并认为岭南地区的青草瘴、黄芒瘴等瘴气也属疫疠病范围。
并进一步指出:“此病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故须预服药及为法术以防之。”
千百年来,人类与瘟疫之间的斗争从不曾停息。它是一种自然灾害,却不像洪水雪灾那般凶猛,也不是硝烟场上的匕首炸弹,越是寂静,越是凶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