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点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学习激情,大家恨不得时时刻刻都趴在书本上,把书上的每个字都刻在自己的脑海里。
吃饭都不忘捧着书,上厕所也带着手抄稿,睡觉做梦还嘀嘀咕咕背两句古诗词。
但有两个人例外。
一个是齐雅静,她头胎生了个女儿,这胎又怀上了,虽是知青不假,但初中都没混毕业,父母便不让她再读了。
下乡几年学的知识都还给了老师,忘的差不多了。
这辈子也不指望能高考上大学光耀门楣了,破罐子破摔,一门心思的在家安胎生孩子。
另外一个人就是陈美兰,她学习不好,以前在学校也是混日子,自认自己不是读书的料,现在天天在家带儿子,让老公周晏荣专心复习。
只要周晏荣能考上就行,大学生有补贴政策,她可以跟着一起回城里生活。
还有一些和当地人结婚的老知青也听说了这个消息,经常往知青点跑,也想多学一点,看自己能不能考上。
楚梦恬很早之前就给自家老公提过恢复高考的事,姜少锋也提前做好了准备。
他去年收了个聪慧机灵的小徒弟,就是那个父亲肋骨断了几根,在医务室住了一周的老渔民家的老二。
他叫陈飞鱼,小名阿鱼,十六岁了,初中毕业,父亲康复后,他便成了姜少锋的小跟班。
姜少锋上山采药他跟着帮忙,炮制药材他也搭把手,师父帮人治病他就在旁边默默看着。
他天资聪颖,那些药材的药性姜少锋给他讲一两遍便能记住。
一年下来,他学会了很多药理,连简单的扎针,打针,输液都学会了,配药、接骨也学了个七八成。
这天资相当不错了,姜少锋对他很满意,教他时非常耐心。
要知道七零年代的医疗条件是非常落后的。
村医通常就是到县里集中培训一个月便出师了。
能会点简单的配药,治个头疼脑热小感冒就了不得了,其他全靠自己对着医书摸索。
医疗条件跟不上,农村孩子夭折率也很高,在这个年代是很常见的事。
所以,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对一个村子也是至关重要的存在。
阿鱼跟着姜少锋学了一年,他的医术已经把大部分村子的赤脚大夫比了下去。
高考既然要恢复了,姜少锋便准备辞职了。
有机会上大学谁都不甘平庸落后。
到时自己媳妇儿去上大学,他不可能一个人还留在村子里。
姜少锋带徒弟到县医院去参加考核,通过后又到公社去备案登记,村医栏目里把自己的名字划掉改成了阿鱼的。
以后他也是能领上工资的少年医生了。
虽然阿鱼年纪小,但有姜少锋这个例子在先,谁也不敢小看他。
姜少锋当年下乡时也才十七岁。
开始村民也不相信他的医术,但人家就是凭借真本事给一位辈分极高的阿婆治好了多年以来的头痛,渐渐成为了附近几个村子响当当的年轻名医,很受村民的尊敬。
他又给了阿鱼几本医书和一本新华词典,让他把上面的内容熟背于心,不认识的字自己查字典,看不懂的积攒到一块儿再来问他。
阿鱼拍着胸脯保证一定会认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