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磨黑盐矿
下山时,天空下起了雨,从山顶望下去,山下被笼罩在一片雨雾中,刚刚淘金的那条溪谷已看不见了。
白勇毅说道:“我们这里就是这个鬼天气,往往山脚下是晴天,山顶在下雨,有时山谷在下雨,山顶却是晴天。”
俞柏民说道:“我们会慢慢习惯这种气候的。”
大家小心翼翼地沿着山道下了山。接下来他们要赶往大黑山。
途中,路过几块稻田时,白勇毅介绍道:“这些稻子叫紫稻,它有益气补血、暖胃健脾、滋补肝肾的功能。我们这里产的紫米,自元代起就是贡米。”
俞柏民看着田里稀疏的稻株,稻株的间距至少有1尺,有些稻叶上有灰白斑点,明显是有病虫害,就问田边的老农:“老伯,通常你的稻子亩产有多少?”
老伯是个哈尼族人,听不懂汉话。在白勇毅翻译后,老伯说道:“我们这里不是坝区,所以亩产量不高,通常在8斗左右,丰年可以有1石。”
“要是种麦子呢?”
“麦子的亩产量通常在3斗左右,丰年可以有5斗。”
听到这个亩产量,俞柏民就想起了2年前苏州农田的亩产量(含麦子的话平均2.8石),就问道:“老伯,你用的是啥肥料?”
“能有啥肥料?就用些草木灰、鸡粪、猪粪、牛粪、马粪呗。”
“你们不抠肥的吗?”
“怎么抠肥?”
“就是把家禽粪与野草、泥土混合后,让它发酵。”
“那多麻烦呀。我们不抠肥,直接把家禽粪撒在地里的。”
“老伯,直接使用家禽粪不好。”
“有啥不好的?”
“家禽粪便中有各种各样的病虫害,特容易滋生虫害,还容易导致烧苗。”
“你也懂种田?”
“我以前和你一样,也是种田的。”
“你们那里的亩产量高吗?”
“以前只使用厩肥时,年亩产量在2石8斗左右,现在用了化肥,年亩产量可以达到9石以上。”
“年亩产量能有9石?你这是在糊弄我吧?”
“老伯,我没糊弄你。”
“化肥是啥东西?”
“就是氯化钾、钙镁磷、氯化铵、硫酸铵。”
“没听说过有这些东西,哪里来的?”
“我们公司造的。老伯,明年你们就能用上这个化肥了,不过不能光用化肥,还得与厩肥结合使用。”
“厩肥也是你们造的?”
“厩肥是农民自己做的。”
“自己怎么做厩肥?”
“在地边挖个坑,然后在坑里按一层草、一层家禽粪、一层土,一层层地堆在坑里,时间长后,这些草、土与家禽粪就发酵了,一二个月后就能使用了。”
“这也行?”
“当然行。发酵后,对农作物有害的虫子就被杀死了,肥力比直接使用的家禽粪还要好。”
“我们从没这样做过。”
“过一阵子,我的人来教你们怎么抠肥。”
和老伯聊了一阵后,俞柏民就离开了老金牛山。
路上,白勇毅问俞柏民:“你们苏州农田的亩产量有9石?”
“怎么,你也以为我是骗老伯?”
“我不信。”
“这有啥不信的。”说着,俞柏民从口袋里掏出几张苏州老家稻田的照片递给白勇毅。白勇毅接过照片,问道:“你这是啥?”
“这是我老家稻秧的照片。”
白勇毅见蓝色照片中的稻秧间距比路边稻田里的间距小了很多,稻秧根茎比路边的稻子粗壮多了,于是问道:“这个照片是怎么来的?”
“就是用照相机对着稻子,咔嚓一声,就拍下来了呗。”
“咔嚓一声就有照片了?”
“嗯。不信,我来给你拍张照片”,说着就让一个队员拿出照相机,对着白勇毅就是“咔嚓”一下。
白勇毅见“咔嚓”完了,就问道:“照片呢?”
“等我们回到县城,就把照片给你洗出来。”
这张照片是云南官员拍摄的第一张照片,后来白勇毅时不时就拿出照片,在同仁面前显摆一下。
晚上宿营时,白勇毅见几个工人收集树枝、树叶后准备做晚饭,心想你们既没带取火用的钻头,又没带火镰石,怎么取火?搞不好今晚只能吃一顿干粮。他还没想完呢,只见一个工人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盒,然后从纸盒里拿出一根短木棍,接着在纸盒边轻轻一划,短木棍起火了,工人就用这根短木棍点着了铁锅下的木柴。
白勇毅心想,这是啥点火工具?他就走到这个正在做饭的工人面前,问道:“你刚刚点火的工具叫啥?”
工人回过头来,告诉白勇毅:“这叫火柴。”
“我能看看吗?”
“可以。”工人就把火柴拿给白勇毅看。
白勇毅学着工人的样子,拿出一根火柴,在纸盒边上轻轻一划,火柴果然点着了。他心想这个火柴用起来真方便,于是问道:“这个魔具是从哪里搞来的?”
“这不是魔具,我们自己造的火柴。”
“有买的吗?”
“现在还没有卖,过一阵子我们会从苏州运来大批火柴,那时就有买的了。”
“好,到时你们告诉我一声,我要买个几十盒火柴。”
他回过头来,看见一个工人正在用一把铮亮铮亮的刀切菜,心想这是什么菜刀?就问切菜的工人:“你这是啥菜刀?”
切菜的工人告诉白勇毅:“这是不锈钢菜刀。”
“啥叫不锈钢菜刀?”
“就是永不生锈的菜刀。”
“还有不生锈的菜刀?那不是宝刀了吗?”
“这是普通的不锈钢菜刀,不是宝刀。”
“用啥做的?”
“刚刚你不是听说过了‘镍’吗?做这个不锈钢菜刀就要用到‘镍’。”
白勇毅心想才跟了你们几天,就见识了不少稀奇的东西,什么手电筒、照相机、火柴,都是没见过的,一把永不生锈的菜刀,明明是宝刀,在他们眼里竟然是普通的菜刀,不知道今后还能见到啥稀奇八怪的宝贝。
几天后,大家来到了大黑山。
工人们锯了几根木头,搭起了一个三脚架,然后竖起钻杆开始钻探。
大黑山的蚊子太多,勘探期间,勘探工人的手臂上、大腿上都被咬出了几十个大包,工人们在身上涂上万金油,然后拿出几粒药丸吃了下去。
白勇毅的身上也躲满了蚊子。大黑山的蚊子并不大,是又黑又小的蚊子,但被咬后就是一个小红包,奇痒难熬。他刚想用手拍打腿上的蚊子,伸出的胳膊上就躲满了黑黑的小蚊子。他见工人们往身上涂着油,闻起来有一股怪味,就问俞柏民:“这几个工人都生病了吗?”
俞柏民说道:“他们没病呀。”
“没病,那干嘛要涂药、吃药?”
“这里不是蚊子多吗,被蚊子咬了后,涂上万金油有特效。为了预防疟疾,他们吃的是‘辟瘟丹’。”
“这种药能治蚊子叮咬、预防疟疾?”
“嗯。‘辟瘟丹’不仅能预防疟疾,还能治疗疟疾,尽管不是百分之百有效,但总比没药治要好。”
“我涂了这种药有用吗?”
“当然有用。”说着,俞柏民就拿出一盒万金油,说道:“看你身上都是蚊子,涂上吧。”
被蚊子折磨地快奔溃的白通判接过万金油,在腿上、胳膊上涂上了万金油,果然蚊虫再也不钉了,于是又在胸部、腹部也涂上了油。
白勇毅涂好油,问俞柏民:“俞管家,你们在这里勘查啥矿产?”
俞柏民可暂时不想告诉白勇毅,自己是在这里勘查盐矿,就说道:“我们勘查到啥,就开采啥。”
“要是没有呢?”
“没有就换地方呗。”
白勇毅讨好地说道:“俞管家,这里是刀土司的辖地,如你们开采金矿、银矿的话,只需要缴纳5%的税收。”
俞柏民一听,朝廷对金矿、银矿历来是按30%的税率收取税收的,怎么土司辖地会不一样,就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这里的土民都不懂冶炼金、银、铜、铁,朝廷对土司辖地的矿产又管理不严,这些土司就只要求矿主向他们缴纳5%的税收就够了。”
“那要是我们勘查到盐矿呢?”
“开采盐矿的话,官府还是要派人监管的。”
由于大黑山磨黑盐矿的埋深在200米左右,需要钻透岩层,第一天钻头钻过覆土层后,向下只钻了几米深,只得留待第二天再继续钻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