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母亲又开始抱怨了,说家里还有一位大姑娘,咋就没人来提亲呢?母亲说的自然是干女儿陶红。
黄丽菊听到婆婆的抱怨后,说道:“妈,你放心,她迟早会嫁入豪门。”
张大妹一听,忙问道:“你说苏州城哪个有钱人家会来提亲?”
黄丽菊抿着嘴,笑了笑,说道:“不用别人来提亲,她自己会走入那家豪门的。”
张大妹忙说道:“是谁家呀?再说,哪有大姑娘自己走入婆家的?”
黄丽菊却再也没说一句话,独自回了内屋。
张大妹望着黄丽菊的背影,心里想着陶红究竟看中的是哪家豪门?
正月二十六日,在山西太原城,巡抚蔡懋德正在视察三立书院。
蔡懋德是南直隶昆山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的进士,历任杭州推官、江西提学副使、山东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在江西期间曾在白鹿书院主讲《孝经》。崇祯十四年(1**1年)擢右佥都御史后,巡抚山西。他就任山西巡抚后,重开了已废弃的三立书院,继续聘任傅山为山长(即院长)。
傅山,又名傅青主,山西太原人,是曾任山西提学袁继咸的弟子,崇祯十一年(1638年)袁继咸修复三立书院时,傅山出任三立书院山长。他本人不仅字写得好,还精通岐黄,是太原有名的郎中。后世梁羽生的小说《七剑下天山》中的“傅青主”就是以他为原型。
傅山陪着蔡懋德走近一间教室,见到教室里坐着24名学生,讲台上一名教授正在讲述《战守与火攻》。
两人在教室外隔着窗听了一会儿,蔡懋德问傅山:“这位教授是什么人?”
傅山说道:“他叫韩霖,绛州府(今新绛县)人,天启元年的举人。”
“他懂火器、兵法?”
“他是徐光启的弟子,跟着徐光启学会了兵法。他还跟传教士高则圣学习了西洋火铳,所以懂火器。”
蔡懋德听说过高则圣,他是来自西洋(今意大利)的一名传教士。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曾任耶稣会南京教会会长。天启四年(1624年)来到山西传教,崇祯七年(1634年)山西发生大饥荒时,高则圣参与了救灾活动,也乘机发展了一千多名基督教徒。崇祯十三年(1liu41年)在绛州府去世。
蔡懋德就说道:“那他应该去给太原卫的人讲课呀。”
“大人,太原卫的人自持清高,哪会听他的课?”说完,傅山问道:“大人,李自成气势凶险,你要早做定夺呀。”
春节前,蔡懋德就得知李自成攻下了平阳、安邑,于是说道:“我已给朝廷去了奏折,要不了多久,朝廷的援兵就会来太原的。”
“这样就好,有了朝廷的援兵,就不怕李自成来进攻太原了。”
两人正说着话,一个抚衙的人匆匆来到书院,告诉蔡懋德,京城送来了圣旨。
蔡懋德听后,忙赶回抚衙,一名太监向蔡懋德宣读了圣旨,意思是因蔡懋德丢失了平阳、安邑、泽州,已被就地免职。新任山西巡抚郭景昌不日将到达太原。
蔡懋德接过圣旨后,心中一阵郁闷。
传旨太监对蔡懋德说道:“蔡大人,你也不要埋怨皇上,皇上只是免了你的职位,没有砍你的头。”
蔡懋德听懂了,以往很多吃了败仗的将领、巡抚都被崇祯帝不问青红皂白地杀了头,看来这次皇上对自己已是法外开恩了,于是说道:“谢皇上隆恩。”
“不过,在新任巡抚到来之前,你还不能离开太原。”
“这个我懂。”蔡懋德从怀里掏出几两银子递给了太监,说道:“公公,你一路上辛苦了,这是一点小意思。”
太监一边接过银子,一边说道:“蔡大人,你也太客气了。我一个替皇上跑腿的,我不辛苦的话,难道让皇上亲自来太原?”
“公公,郭景昌是什么来头?”
太监想了想,说道:“郭大人是河南洛阳人,具体情况我也不太清楚,好像是崇祯元年(1628年)的进士,曾做过河津县知县、山东巡按。”
“他带兵来了吗?”
“没带兵过来。”
“太原危急呀,他只身1人过来,能保住太原吗?”
“我离开京城时,听说皇上正在考虑另外派大将过来。”
蔡懋德听后,心想只要朝廷的大军一到,太原可保无虞。
此时,在京城正阳门前,崇祯帝朱由检率内阁、五府、六部、都察院及京营文武大臣为大学士李建泰送行。
大学士李建泰是山西曲沃人,他听说李自成的农民军已逼近山西后,主动向崇祯帝提出,愿率军前往山西。朱由检一听,心情大悦,赐李建泰尚方宝剑一把,并授予兵部尚书一职。
今天朱由检在正阳门前给李建泰行“遣将礼”。崇祯帝亲手给李建泰斟酒三杯,然后对李建泰说道:“这次你是代朕亲征,辛苦你了。等你班师回朝,我定给你大大的赏赐。”
李建泰说道:“请陛下放心,我此去一定将贼寇赶出山西。”
崇祯帝望着远去的李建泰,心里想道,前几天已派了郭景昌去山西主持大局,今天又让李建泰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去了山西,山西应该无虞了。尽管我不愿做亡国之君,但事事已有亡国之象,希望李建泰能在山西挡住李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