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契丹辽国,见双方初次和谈不成,加上先锋大将领萧挞览等本不同意议和,就有些放任。
十一月六日,萧挞览等辽军拥兵攻瀛洲,知州李延渥率军击退,辽军大败而逃。
赵恒闻辽军进攻,在寇准督促下,十九日,赵恒命李继隆为“驾前东面排阵使”、石保吉为“驾前西面排阵使”,先行统军赴澶州。
公元2004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赵恒终于从开封启程北征。
二十四日,赵恒在禁军的扈从下,进驻韦城县(河南滑县)第二天,温度骤然下降,天寒地冻,冷不堪言。左右内侍给赵恒戴貂帽、穿皮衣。
赵恒拒绝道:“臣下将士皆苦寒,朕安用此?”众将士听说后,都高呼“万岁”。赵恒也算演了一出和军士同甘共苦的好戏。
这时王继忠第三次派人送来书信,请求和谈。赵恒大概被契丹的反反复复惹恼了火,对宰相寇准道:“王继忠多次说契丹想和谈,如今河面结冰,谁知他们的和谈有无奸谋?我们应该加强防备!”
寇准对赵恒的这个表态,当然十分高兴,立即附和道:“目前敌人先锋军队已至深州、祁州以东,我方大军在定州及威虏等地,东路别无驻军。应一面调天雄军步骑万人,驻守贝州,派孙全照指挥,遇敌掩杀;另一方面招募民兵,深入敌后,袭击敌人据点,兼以报告敌情,这样就可以振奋军威,安定人心,打乱敌人的军事部署,并可与刑州和沼州的军事据点构成犄角之势,以便攻守。万一敌骑南下攻人贝州,即应增援定州,向东北进攻,牵制敌人后方,使敌兵不敢纵深作战。”
同时寇凖特别强调指出:“为了鼓舞士气,争取更大的胜利,陛下必须渡过黄河,到达澶州,亲临前线”。
另外,寇准派人到河北把农民中的优秀青年组织起来,加以训练,发展民兵队伍,并规定:河北民兵杀敌,所在官军应给以声援;民兵中有杀敌立功者,同样给予奖赏。
寇凖还派人携带钱物慰劳河北驻军,并出银30万两交给河北转运使,用来收购军粮,充实军资。
寇准用他的行动说明,只有坚决抵抗才是惟一的出路。骑在墙头两边观望的赵恒,在寇凖的多次督促下,启程从韦城出发,赶赴澶州。
当赵恒的车驾缓慢走出韦城时,前方的战报雪片似地飞来。所幸的是,消息有好有坏。
好消息是:杨延昭守广信军(治所在河北徐水境内的遂城),魏能守安肃军(治所在徐水境内梁门),两军濒临前线,从九月开始,一直遭到辽军围攻,长达一百多天,但两军在杨延昭和魏能的指挥下,相互配合,岿然不动!
两将因为坚守城池,犹如铜墙铁壁,后来双方和谈,辽军自动解围,世人称广信军为“铁遂城”,安肃军为“铜梁门”。
坏的消息是:王钦若在天雄军,束手无策,惟有闭门吃斋诵经,但求安然渡过此难。王钦若在诵经过程中,可能难免要诅咒寇准几句了。
另外,更为严重的是,辽兵已经攻下祁州(河北安国),向东南推进,经贝州(河北清河),直扑澶州城下。
这样一来,不仅河北大片领土陷入敌手,而且仅隔一条黄河的都城汴京也暴露在辽国骑兵的威胁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