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书轩hbcjlp.com

繁体版 简体版
聚书轩 > 军史小说 > 精彩纷呈宋王朝 > 第123章 谈影响

第123章 谈影响(1 / 2)

 推荐阅读: 孤独吟 被病娇神尊囚禁强宠的那些日子 火影:转生鸣人眼中的忍者世界 超凡崛起诸般奇法成神 下堂妇,郡主又骄纵跋扈了 喜灰:我当成神 反派大佬黑化倒计时,宿主快拯救 星穹铁道:开局给丰饶药师征婚 快穿只想安静搞事业 重生之四福晋准备玩阴的
最新网址:hbcjlp.com

从前文我们可以看出,宋辽两国“澶渊之盟”的过程,有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前后经历了两个多月时间。

“澶渊之盟”的过程,也是一个“边打边谈”的过程。而其中的主要促成者是王继忠、曹利用。决策者则是辽国的萧太后、耶律隆绪,宋朝的真宗赵恒。

但是笔者认为,“澶渊之盟”的真正奠基者则是寇准。纵观古往今来的历史,“和谈”往往都是建立在武力基础上的,没有军事实力作为支撑,“和谈”无疑是空中楼阁。寇准力主赵恒亲征,鼓励士气、激励军心、指导军民顽强抵抗,让辽国看到了宋朝的强大实力,感觉到了宋朝的抵抗决心,才会经过多次试探以后,最终甘心真正坐下来友好“和谈”!“和谈”,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

让我们再重新简单捋一捋“澶渊之盟”的曲折和谈过程。

最初在九月,契丹在王继忠的建议下,向宋朝发出“和谈”信息,赵恒接收信息,尚不能确定真假,来不及回复。双方将士没有领会各自最高层的意图,在前线闷头开打,结果应该说互有胜负。这是契丹的第一次试探,没有成功!

十月,王继忠力劝“和谈”,辽国再发出“和谈”信息,此次,赵恒在毕士安的鼓励下,接受信息,派出曹利用为“和谈”使者,同时勉强接受寇准的规劝,下诏准备亲征,做好了边打边谈的两手打算。

首次“和谈”,契丹要价太高,双方不欢而散,“口上功夫”未分高下,接着又“手上功夫”见真章。还是输赢各半,不相上下,战局犹如棋局,和局最让双方精疲力尽。

十一月,赵恒亲征,抵达澶州,宋军士气高昂,契丹先锋大将萧挞揽未战先亡,战争形势逐渐有利于宋军,辽国萧太后和耶律隆绪见势不妙,最终下定决心“和谈”,第三次派使至宋,表达真实和谈意图,请求赵恒派使“和谈”。

双方你来我往,经过几轮谈判,几次互派使者,最终订立条约,确立盟好,握手言和!

从整个“和谈”过程来看,萧太后是迫不得已,赵恒是诚心至上。但是从以后近百年的发展态势来说,契丹派使“和谈”尽管是迫于无奈,但也是真实意思表示。

“澶渊之盟”的签订,对宋辽两国双方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此后宋辽两国睦邻友好、礼尚往来、互通使者,有记载的使者互访竟达三百八十多次。

合约签订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建立榷场,开放贸易。

从此,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术陆续传往辽国。同时,北宋用香料、犀角、象牙、茶叶、瓷器、漆器、大米和丝织品等,交换契丹的羊、马、骆驼等牲畜。

双方的关系最后发展到,辽国边境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界赈济契丹灾民,后来,宋真宗赵恒崩逝消息传到辽国时,辽圣宗耶律隆绪“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很是感怀这位友好的兄长。

史书说,“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之间“生育繁息,牛羊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双方边境,牛羊遍地,不分彼此,即使上了年纪的白发老者,也不知道战争是什么状态。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