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宋辽双方都节省了军费开支,减轻了人民负担。
从宋朝来说,往年由于战争,每年用在边境的军费开支在千万两以上,如今每年仅花费十万两,为平常的百分之一,减轻了朝廷赋税压力。而且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造成民众过量的徭役,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平安。
三、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当然这一点是我们现在历史学家总结的,当时的文武大臣,谁知道“民族融合”是个什么东东?
总之,用一纸“和约”换来百年和平,这在古今中外历史上都是少有的。一百年在滚滚历史洪流中,时间不能算很长,但是在一朝一代来说,却是相当长久的。
凡事都有利弊,长期的和平,让宋辽双方都疏于战事,兵备松弛,最后双双被后起之秀金国灭亡。我们学史,既要从中吸取教训,更要铭记教训。任何年代,军事实力都是国家的根基,没有军事实力筑基,再坚固的高楼大厦也会轰然倒塌。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佐料:司马光《涑水记闻》记载了王钦若的几件事,据此,我们可以侧面了解王钦若为人。
王钦若善于揣摩真宗赵恒的心思,而且极力曲意奉承,每每能搔到赵恒的痒处,赵恒只要看见他,就满脸笑容。
赵恒每次升王钦若的官,王钦若进宫拜谢时,赵恒都亲切地问:“做这官中意吗?”宠遇异于常人。
王钦若为人阴险狡诈,善于用虚伪糊弄人,被骗的人还很难醒悟。
王钦若和王旦同朝为宰相时,翰林学士李宗谔有名声,王旦很看重他,想推荐他为参知政事,便将想法告诉了王钦若,王钦若不动声色地回答道:“好!”
王旦道:“我应该向皇上奏报。”
当时,李宗谔家里贫穷,无钱婚娶,王旦前后借给他共一千缗(一缗即一贯,一千个铜钱),王旦借钱给李宗谔这件事,不知怎么被王钦若知道了。
而按当时朝廷的惯例,大臣获得参知政事的职位,将有三千缗的赏赐。
王钦若偷偷向赵恒秉奏:“李宗谔欠王旦钱,王旦想推荐他为参知政事,图李宗谔获得陛下三千缗赏赐,以便归还自己的债务,他王旦恐怕不是为国家选择贤才!”
第二天,王旦果然向赵恒举荐李宗谔,赵恒勃然变色,不同意,王旦一直搞不清赵恒发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