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谔毫不畏惧回怼:“永乐筑城必败,失败则死,抗拒节制命令也是死;还不如现在就死,远胜于以后丧师辱国而死!”
徐禧见种谔不屈服,上奏赵顼,说种谔跋扈不听命令,赵顼担心两人再顶牛,下诏让种谔守延州。
徐禧支开了种谔,命沈括调鄜延路军卒筑城,沈括命李浦率领前军,吕真为副将;曲珍率领中军,高永能为副将;王湛率领后军,景思谊为副将;李稷主持馈饷。前往永乐筑城。谋画如何筑城这些事情,实际上由徐禧一人做主,沈括只是负责一同签字画押而已。
人多力量大,仅仅十四天后,即八月二十五日,新城修筑完成,距离原来的银州城仅二十五里,赵顼赐名银川寨。徐禧、沈括、李舜举见城筑完,率军回米脂,留曲珍率一万军卒守新永乐城。
佐料:赵顼决定让徐禧和李舜举到鄜延去后,特意召见了徐禧和李舜举,李舜举退出后,到中书省政事堂取旨,宰相王珪出门迎接,口里恭敬地道:“朝廷将边事交给押班(指李舜举)和李留后(指李宪),官家再无西顾之忧啊!”
李舜举忧愁的回答道:“西境多事,实在是士大夫的耻辱。如今是相公您执政,难道以为将边境大事托付给两个内臣(李舜举和李宪都是内侍,即宦官),很是妥当吗?我们内臣的本职工作,就是洒扫庭院、擦抹窗户而已,怎能担当领兵作战的重任?”李舜举真是一位大明白人啊!
可王珪竟然毫无愧色,其他大臣听说这件事后,都深以为耻!
公元1076年十月,王安石罢相后,王珪被提拔为宰相,一当就是十年,而且也是在任上薨逝的宰相之一。
王珪以文学见长,自成一家,朝廷典章制度,大多是他的手笔。可是做了宰相后,王珪却少有建树,被世人成为“三旨宰相”,即他上殿进呈时,称“取圣旨”;赵顼作出决定后,称“领圣旨”;退朝后告诉禀事的人,称“已得圣旨”。
现在的王珪,还是当初欧阳修交口称赞“王珪真学士也”的王珪吗?
公元1085年三月,王珪被封岐国公,五月卒,享年六十七岁,获赠太师,谥号“文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