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的辅臣台官,多半是蔡京爪牙,哪个不顺从蔡京之意?御史中丞钱遹,殿中侍御史石豫、左肤接连奏称:“韩忠彦等乘一位百姓何大正的狂言,恢复瑶华废后(指孟皇后),引起物议纷纷,请大臣详细议定!”
蔡京遂邀集许将、温益、赵挺之、张商英数人,联袂上疏,请赵佶采纳台谏之言。
徽宗本不欲再废孟后,执政大臣都同意,再者说,当时恢复孟氏皇后也是向太后作主,自己对孟氏做不做皇后,实在无关痛痒。因此下诏同意蔡京等所请,撤销孟氏元佑皇后名号,再遣孟氏出居瑶华宫。同时,依蔡京等议,降韩忠彦、曾布官,追贬李清臣为雷州司户参军,黄履为祁州团练副使,安置翰林学士曾肇,御史中丞丰稷,谏官陈瓘、龚夬等十七人于远州,因为这些人附和恢复孟氏皇后,所以连坐。
冯澥也得以升为鸿胪寺主簿。
佐料:上述一百二十人元佑党,是按《宋史纪事本末》记载,但执政大臣中的第三位吕公亮存疑,因为这个人名不见经传,怎么冒出来的?令人费解。《宋史》记录中,担任过执政大臣的,并无吕公亮其人,吕夷简比较着名的儿子,除了吕公着外,就是吕公弼、吕公绰、吕公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钻研一下。
我们科普一下,宋朝的“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知制诰”、“直学士院”、“翰林权直”、“学士院权直”之间的区别。
上述官员都在翰林学士院任职,学士院的职权是负责起草朝廷的制书、诰书、诏书、敕书、国书以及宫廷所用其他文书,还侍候皇帝出巡,充顾问。实际是皇帝的秘书处和参谋官员。
学士入翰林学士院即为“翰林学士”,“翰林学士”中资格老的可任“翰林学士承旨”,有别于“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承旨”不常设,其他“翰林学士”也无定员。
“知制诰”,其他的官员可以加“知制诰”头衔,“知制诰”有权在中书、门下、尚书三省起草皇帝、宰相交代的文件,称为“外制”;“翰林学士”或者又加“知制诰”头衔的,则有资格直接到宫廷为皇帝起草诏书,称为“内制”。
其他官员入翰林学士院但是没有授予“学士”头衔,称为“直学士院”。
翰林学士缺员,他官暂代起草文书,称为“翰林权直”,后来有人认为“翰林权直”的名称不妥当,便改为“学士院权直”。“翰林权直”和“学士院权直”是一回事,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另外,中书省还有“中书舍人”,在唐朝时本来也是为朝廷起草文书的,称“外制”,但到宋朝,中书舍人只是个官名,没有具体事务,神宗改制时又恢复了部分职务。总之,宋朝官制相当乱,不是专业人员,很难理出头绪。我们只要大概了解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