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30年三月,兀术率金军北上,赵构总算长吁一口气,在温州的御船上,赵构召身边大臣商议何去何从?堂堂一国之君,总不至于一直流浪、漂泊在海上吧?
吕颐浩道:“将来应该留驻浙西,慢慢想办法进四川。”吕颐浩为什么突然提出进四川?这是因为张浚在川陕,经营了大半年,有些起色,屡次上疏请赵构入川陕。
参知政事范宗尹却道:“如果仓促入蜀,恐怕两头都会丢失。占据江南一段时间后,再来图谋川陕,两不耽误!”两位宰辅大臣意见都是先经营江南,得到赵构的认同。
三月十九日,御舟从温州出发北上,二十九日,抵定海,赵构见定海城被金人焚毁,悲悯地道:“朕为百姓父母,不能保民,以至于此!”
王綯安慰道:“陛下留杜充守建康,周望守平江,怎料两人不争气,才造成这种后果!”
吕颐浩又道:“国家承平日久,朝廷一贯重视文学之士,造成缺少军事炼达可救今日局面的人!”吕颐浩观点一针见血。
赵构道:“以前国家太平,读书人骑马驰骋,言官必然弹劾他们有失体统;如果他们添置良弓利刃,反对者又说他们谋叛!难啦!”赵构这句话,总算说到了关键点上!但他自己又是如何做的呢?
四月十二日,赵构抵达越州,升越州为绍兴府,将府衙作为行宫,留驻绍兴。
再说赵构即位后,国都不定,四处行幸,说得好听是“出巡”,说得难听是“流窜”,为了扈从安全,成立了御营使司,由宰相兼任。这就无形中削弱了枢密使的职权,增加了宰相的军权。而吕颐浩在相位,尤其霸道。御史中丞赵鼎,屡次上奏弹劾吕颐浩专权。
吕颐浩看赵鼎是个刺头,升赵鼎为翰林学士,这是“正三品”,相比御史中丞的“从三品”,升了半个品级。吕颐浩此举,相对有些权臣打击排斥弹劾者来说,格局就上了一个层次!然并卵,赵鼎不买账,他不上任。吕颐浩再升他为吏部尚书,这是“从二品”,赵鼎还是不接受,并且窝在家里不出门,专心致志地整出了一篇几千字的大手笔文章,专挑吕颐浩毛病和缺点,接连上章十几次弹劾。
吕颐浩没辙了,只好主动上疏请求辞职。赵构见了吕颐浩奏章,对近臣道:“吕颐浩是勤王功臣,没有误国大罪,和李纲、黄潜善不同。”看来,在赵构心目中,李纲和黄潜善是一样一样的,都是误国之臣,岂不悲哀?
四月二十九日,吕颐浩罢免宰相,任镇南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醴泉观使。参知政事范宗尹暂时代替宰相职位,五月初三日,范宗尹正式为宰相兼御营使。范宗尹此时才三十一岁,可谓是大宋两百多年最年轻的宰相。
八月,隆佑太后也从江西赶到了绍兴。公元1131年正月,赵构总算在越州过了一个比较安心的新年。
公元1132年正月,赵构又从绍兴转移到临安(杭州),连续呆了两年十个月,公元1134年,刘豫率军入侵,赵构亲征,抵达平江。第二年二月回临安。
公元1135年二月,赵构从平江回临安后不久,下诏在临安建造太庙,此前太庙的神主(先帝牌位)暂时安置在温州,派专人看守祭奠!
侍御史张致远进言道:“在临安建太庙,难道是不想收复东京了吗?”
殿中侍御史张珣也进言道:“去年建明堂,今年建太庙,这是想将临安作为长久之地,不打算回中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