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冲剂?”
莫莳凑过头去看。
于成德拿来了两个小碗,“是你二太爷说莫家村要建药厂,制中成药,还提了板蓝根。
我们几个一商量,就先弄了这两份板蓝根药剂出来。
这一份,是纯纯的板蓝根磨成的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主治肺胃热盛导致的咽喉肿痛、口干咽燥。
而这一份呢,是一剂复方,里面除了板蓝根,还加了大青叶,药效更强,适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
二太爷听了这话问道,“风热感冒?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不都是风寒感冒吗?”
于成德摇摇头,细细解释,“不是的。
说起感冒,老百姓现在大多数人都以为这是西医的说法。
其实不然,西医那边用的是‘上呼吸道感染’的说法。
感冒,就是一个纯纯的中医名词。
虽然,我们翻遍所有的古代医学典籍,也找不到‘感冒’这个词……”
“就单说‘感冒’这个词,这里面的故事也挺有意思,还得从咱们国家一千年前的北宋时期说起呢。”苏慎接口。
莫莳的兴趣被调了起来,“苏师父,你快给我讲讲呀!”
“咳咳,话说北宋时,中央官员办公的地方,相当于咱们现在的国务院,叫馆阁。
馆阁每天晚上都有官员负责值班,值班的官员如果生病了,就会在一个本子上写上,‘腹肚不安,免宿’,所以北宋官员请假的本子,就叫‘害肚历’。”
莫莳笑出了声,“噗~ 害肚历?听着有点搞笑呢。
古代文人不都喜欢讲究个风雅吗?这名字起的……”
苏慎瞥了莫莳一眼,接着讲,“到了南宋,有一个官员特别各色,喜欢别出心裁,别人请假写‘腹肚不安,免宿’。
偏偏他觉得不雅,每逢请假就写‘感风’,还与人夸耀说他自创的‘感风薄’与‘害肚历’是一联绝对。
后来,官员们觉得‘感风’确实比‘害肚’文雅,‘感风’一词就此开始风靡官场。
一直到了清代,官员们又将‘感风’改为了‘感冒’。
‘冒’是出来了、压不住了,这个意思。
初期感了风,大家伙儿都忍着、坚持着、带病上班,一直到病症冒出来了、忍不住了,才请假。
自然,‘感冒’就比‘感风’听起来要更冠冕堂皇一些。
后来,‘感冒’这个词慢慢的就传到了民间,但不再是请假的托词,而是真正的生病了,受了风,身体不舒服了。”
等苏慎把感冒的由来娓娓道出,于成德又接着说。
“感风,风有寒热之分,感冒自然也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者症状不同,用药也自然不同。”
讲到两种感冒,于成德又忍不住给莫莳上起了中医课。
“《三因方》里将病源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这三种。
内因,又称‘七情’,莳丫头,你知道是哪七情吗?”
莫莳点点头,“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
她小时候被奶奶压着背《三字经》的时候,就知道了。
“不全对。
中医里的‘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
而外因,又称‘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
不内外因,指的是阴阳违逆、虎狼毒虫、金疮踒折(破伤风和骨折)等不合乎常理的意外因素。
这些你都得记住了,研究透了,才能学好中医。”
“师父,我记住了。”莫莳正了脸色。
《三因方》是吗,回头她要找出来,好好看看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