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把赤脚医生中的中医高手,作为我们中医学堂、师带徒临床实践的一环,中医人才培养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安排人寻找中医高手,找到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应该能说动不少人带徒弟吧?
更何况这些徒弟还是打好了中医基础的,欠缺的唯有临床实践而已。
不少赤脚医生收入微薄,却仍旧常年坚持在偏远地区行医,让人敬佩。
我们可以每个月给愿意带徒弟的师父们发一份带徒补贴。
莫家村的中医学堂目前百余名学生,按照一位师父带两个徒弟来算,我们需要找到至少五十名中医高手。
如果一人一月五十元工资,五五二十五,一个月也才不到三千块钱,一年下来,是……”
莫莳皱起眉头计算着,算数这个事儿,她是真的不太行。
木森张口直接报了个数,“三万。”
“哦哦,一年也才三万块钱。学生们远赴外地实习,有份实习补贴更人激励人心。
按照一人一个月二十元算的话,一百人是两千一个月,一年是……”
木森接口,“两万四。”
“嗯嗯,加起来五万多,不到六万块钱。一百个学生们跟师实习三年,十八万。
即便一千个学生,三年实习下来,也才一百八十万,划算!”
单单从中村原一郎头上,她一年能赚到的,就远超这个数目。
莫莳兴奋地和木森探讨着她的想法。
“找寻到足够多的中医高手,反而是目前最难的……”
木森头脑清明地分析着,“可以用凰岭医药馆的名义,在京城的各个大学里面发传单。
大学生们天南地北,哪里来的都有,不久就要放暑假了,很多大学生都会回趟家。
但凡能提供中医高手线索的,我们查证后,给予一定的现金报酬。
大学生们不会放过这个难得的、能赚外快的机会的。”
莫莳激动地走来走去,她搓搓手掌说道,“嗯嗯,就这么办。
我要写一份有关中医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还得跟几位师父们商量一下。
不行,我等不及了,我现在就去后院写……”
木森看着急切的莫莳,朝她摆摆手,“去吧,前面这边有我和成峰呢。”
一下午,莫莳写了两份材料,一份是针对莫家村的中医学堂的,另一份是她写的关于改进中医学院教育的。
傍晚,莫莳和木森去见了葛成仁、潘康、李尚三位师父。
“师父们,关于中医的人才培养,我写了两份材料。
你们帮我看看……提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