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按规矩分配,是这个时代的特色。
“交够国家的”就是指交公粮,优先挑选上等粮食,分别按着规定的小麦、水稻、玉米、高粱、大豆等粮食的斤数,斤两不差地拉送到公社粮库。
“留足集体的”就是留下生产队自己用的储备粮。第二年生产用的种子,牛马驴骡的饲料粮;招待粮等。
“剩下的按规矩分配”就是剩下的粮食按照各地区的规定进行分配。
一般按人七劳三的方法分配,实则很多地区都是人六劳四,甚至人五劳五,这指的是人头粮和公分粮的比例。
人头粮占的比例越多,更加保障军烈属、孤寡老人、孤儿、老弱病残、劳动力少的家庭的基本生存权利。
“够不够,三百六”描绘出了这个时代的分粮特色,每人每年最低可以分三百六十斤人头粮,且这三百六十斤粮食都是没有加工的毛粮。
根据不同的年景情况下又所有不同,分完人头粮,各家挣的工分可以兑换成粮食,也可以按当年工分的价值换成钱。
北方的地盛产粮食,只要不是特别大的天灾年,分下来的粮食,节省一些,基本上够吃。
但是肯定还是会有青黄不接的时候,幸好每家都有自留地,自留地种植的粮食蔬菜,不能完全解决粮食不够吃的问题,也减轻了一些困难。
会精打细算的主妇们,在自留地的边边角角都种满了粮食,不浪费一点空间,家里的鸡屁股银行一年到头也能贴补些,各家各户都是这么过来的。
交完公粮就到了大家最高兴的时候,要分粮食了。
昨天队里就发了通知,今天统一去晒场那边领粮食。
往年原身都是厚着脸皮去领的人头粮,一个人最低三百六十斤人头粮,她和大宝二宝三个人就是一千零八十斤,虽说细粮往往只有一小半,也比没有强,她再买一些粮食填补着,日子也能过。
按理说,不上工的人是没有资格领人头粮的,队里的人对此也颇有微词,但是她公公是支书,加之她男人又是军人,军属本来就应该特殊照顾的,所以才没人敢反对。
今年这段时间他们一家也挣了些工分,可以理直气壮的去领人头粮了,顾庭舟的粮食关系在部队,他的不算,清欢的粮食关系在韩家村,所以还是他们娘三个的分例。
要不说为啥这年代大家都生的多呢,多一个娃就多一份人头粮,特别是小娃娃,多划算啊。
李清韵懒得去排队,直接让顾庭舟等到下午分粮快结束的时候再去,借个板车直接拉回来。
今年年景不错,粗粮细粮对半分,可以自己选择粮食种类,最后顾庭舟一共带回来两百斤谷子,两百斤小麦,五十斤大豆,五十斤各种杂豆,三百斤玉米,两百斤土豆,五十斤红薯,三十斤洋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