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严嵩提出可以尝试着开办一所数学方面的专科学校时,朱宸濠却并没有马上表示赞同。
而且看他神色,分明是有着什么顾虑。
“陛下是觉得臣等的想法有何不妥之处吗?”
严嵩见朱宸濠一副犹豫不决的样子,很是不解地问了一句。
他感到不解也很正常。
因为以他对朱宸濠的了解,像培养未来科技人才这种事,对方应该积极响应才对啊。
“你们的想法无疑是好的,我也很支持。”
朱宸濠先出言认同了严嵩他们几个的建议,不过紧跟着他便又道:
“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就算开办了这么一所专科数学学院,可它真能吸引那些人才前往学习吗?”
一个专门研究算术的学校,在明朝那绝对是异类中的异类。
它跟同样走专业路线的陆军军官学院可不同。
军官学院一看就有着明确的目标,而学员们即可凭借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报效国家,也能借机走上仕途,获得成为人上之人的资格。
可要是将自己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又能获得什么?
这个时代的读书人,他们的想法跟后世那些知识分子相比,绝对是大相径庭的。
并且由于受到时代的限制,在封建社会不管你是大发明家还是大科学家,亦或是大国工匠,只要不是官员,那根本就不可能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待遇。
你就算再天才,发明创造再多对社会有益的器物,在那帮腐儒眼中,也不过是令他们嗤之以鼻的“奇技淫巧”而已。
当然,算术倒不至于被归于此类之中。
不过其地位也不算太高。
这点从那时的教育体系就能看出端倪来。
明朝的贡举制度其实还是很完备的。
朱重八在刚建立大明时,就非常重视兴办教育,曾发上逾说“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
他不但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按照朱重八的意思,大明在京城和地方的府、州、县都开设了各级的学舍。
甚至就连乡都办有社学。
办学的规模远超之前的朝代。
府、州、县各级负责教授学生的老师就有四千多人。
教官都这么多,学生的数量自然更加庞大。
明朝时期前往官学学习的学生多也正常,因为当时想入学并不算难,只要读过“四书”就行。
甚至可以说,若是明朝的教育体系运行良好的话,那么人人都应该有机会进学舍读书。
毕竟大明在农村也设有社学,农家的孩子识点儿字,读读四书也还是有可能的。
当然,实际上肯定是做不到这点的。
否则别说才四千多个老师了,就算是四万,都远远不够。
虽然确实不可能人人都入学,但只要有条件的,则都会想方设法让自家的子弟进官办的学舍学习。
之所以如此,倒不是因为所有官员和百姓都重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