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上!”
几个大汉抬着房梁使劲往屋顶上架。
经过这段时间的努力,苏芫家的房子终于上梁了。
接下来就是铺瓦片。
这样的规模在长宁村都是排得上号的。
村里最好的要属长宁村长家,也是青砖黑瓦的几间大房子。
村里人纷纷前来围观,苏芫买了好些糖,让兰氏分发给小孩子。
原来苏家村和保里村的村民都来给苏芫家庆祝。
苏村长看着这即将落成的房子,满含羡慕:“孟婶子啊,你家这房子好看啊。”
苏阿奶这几天笑得眼角的皱纹都多了几根,“哪里有多好,听说你家也要新建房子?”
“对,我家还有乌保郎那边几家都要建。”
乌保郎点头:“对,我们这里有几户也打算建起来,人太多了,那几间屋子根本住不下,平日里活动不开,太麻烦了。”
长宁村长算是看出来了,这一批来的家底都厚着,给他们推荐村里人,“那可以继续用村里人嘛,你看大家手脚勤快着呢。”
苏村长虽然丢了村长的头衔,同时也觉得轻松不少,可以继续帮忙调解原来苏家村人的矛盾,却不用担着担子了。
对长宁村长倒是没有嫉妒或者其他的想法,他道:“我看大家都不错,等我们准备开工了,还希望大家都能来帮把手,我们也能快些住上新房子。”
他都向苏芫打听过了,这些人的工钱和青砖瓦片加起来二十多两,到时候再请苏老二来做家具,又能省下一点钱。
这样算来,他们家也是承担得起的。
苏仲韬这些天已经打了好几张床,但是还不够,而他们分到的地里没这么足龄的树了,更多的木料需要向村里购买。
苏芫便是去谈这个去了。
她顺便在村里逛了逛,权当熟悉。
苏荇道:“姐,这里住着好多人啊。”
是啊,比起以前苏家村确实多了起码一倍的人。这里一个村按照五十户分,而一个村里起码来了二十户外地流民。
村里的空房子不够分,很多人家都是简单起一两间土坯房,将就着住下,然后着急的开荒。
对于百姓来说,唯有种满粮食的土地能让他们安心。
苏芫找了好几家,买了十几棵树,做了标记,等第二天苏仲韬来砍回去,检查过没问题她再付钱。
回去一看,大家已经麻利的把瓦片都铺上了。
也不计较最近的日子适不适宜,从动土到上梁也才不到十天。
第二天,大家继续各自忙活。
今天苏芫要去县城买日常需要的物件。
苏阿奶担心她不会买,要跟去。
于是杜伦苏荇两个小的也要跟着。
苏芫只好把牛车赶了出来,套上马。
这些天有草料吃,马又慢慢长回肉了,架着车子跑得也快。
采买由苏阿奶一手包办,苏芫根本没有插手的机会,只能听从安排,苏阿奶要什么,她就买什么,付钱。
苏阿奶买的都是家中常用的,去了杂货铺就能搞定大半。
店里的伙计招呼着,“这个笤帚不错,才三文,还有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