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大明士子聚在一起说怪话,当然被附近的大臣们发现。
但这些大臣们当然不会为了高丽士子,来斥责自己人,所以只是咳嗽几声,让他们注意一些,别搞得太过分。
过了许久,朱由检终于安抚完高丽士子。这时,礼部各官员们也审阅完了卷子,把几百名士子的名次排好了。
刚才那咆哮朝堂的士子,不出所料地排到了最后一名。
朱由检看完之后,轻轻点头,随即便盖上皇帝之宝,昭告天下。
这一套流程,其实不怎么符合大明祖制,但皇帝的权威日盛,在这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上,朝臣们也懒得和皇帝争辩。
等皇榜贴出之后,顺天府立刻欢腾起来。
从宋代开始,但凡能中贡士的士子,轻易便不会被黜落,一定能中进士。
但贡士和进士的身份毕竟不同,对着新科进士,顺天府的百姓都到御道两旁围观。
这时代的百姓,都把进士老爷看作是文曲星下凡,虽然京城百姓见多识广,每天出门都能碰到一打进士出身的穷御史在街头吃烧饼。
但对着新科进士,也总还带着滤镜,都围过去,向他们扔去鲜花。
朱由检站在宫楼之上,远远看过去,互相想到什么。
他笑着对来宗道问道:“爱卿当年中进士时,想来也是意气风发吧?”
来宗道听到这话,赶忙说道:“臣当年只是三甲同进士出身,在科举这一途上,考得还真不算好。”
若非天启朝被阉党搞得乌烟瘴气,来宗道这么个三甲出身的同进士,恐怕根本没有入阁的机会。
朱由检听完摇头一笑,便也不再关注。考中进士只是个开始,日后前途如何,总还要看这些士子的自我奋斗。
何况新科进士要想大用,怎么也是几年之后的事情了,对于现在的朱由检来说,倒也确实没必要太过关注。
他此时最关心的事情,还是西域那边的战事。
此时的大明朝廷内外,都还不知道罗刹的厉害,只当它是万里之外的一个蛮夷国度,虽然能拉出不少军队,但却根本威胁不到天朝的安危。
但朱由检却不同,他知道这罗刹如果放任不管,早晚要成为华夏北方的大患,当然不会放松。
又过了十余日,郭靖和众将的奏折,先后送回顺天府,朱由检看完之后,哈哈一笑,转而下令召集群臣,一起商议前线的军事。
大臣们看到两份互相冲突的奏折,意见竟然也是两极分化。
武将们都赞同郭靖的做法,觉得打持久战极为稳妥。
反倒是文官们,一个个都喊打喊杀,恨不得立刻急破罗刹大军。
朱由检皱起眉头,看向韩信,开口问道:
“韩爱卿,你是如何看的?”
韩信起身行礼,然后才说道:“我军现在占据地利与人和,郭靖的战略,确实是老成持重。”
朱由检听完,轻轻点头,但是文官们立刻站出来反驳。
“郭靖麾下足足二十万大军,又刚刚击败罗刹的总督,正是士气旺盛的时候,可以一鼓作气,彻底击败罗刹大军,怎么反倒要再等一个冬天呢?”
朱由检抬眼一看,见是户部尚书说话,当即明白他的意思。
大明此次西征,虽然多数是从蒙古各部和建奴抽调的骑兵,不需要大明朝廷开出军饷。
但那两万多近卫骑兵的军饷,却还是要朝廷掏钱。
而且大军的后勤开支,以及武器装备,也都是朝廷在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