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十年的春天,对于巴郡百姓而言,惊险真是一场接着一场。
先是有沈昌禹大战李慎之,接着是征兵纳粮,再有南方的襄军入城。
好在入了夏,日子便逐渐平稳了。
眼看城中归于平静,楚襄便收拾收拾,带了一半人手前去临近的蜀郡。
蜀郡比巴郡更好解决,这里的青壮都被征走了,也没什么守军可言,几乎都被调到李慎之麾下,同去攻伐汉中了。
说起来,李慎之此刻还被拦在巴郡与汉中之间的群山里,进退两难呢。
巴郡北方的防线有童庚守着,楚襄倒不担心,但也不能大意。
她打算平定蜀郡后,便立即带兵支援童庚——争取早日拿下李慎之。
坦白说,她对李慎之还是挺好奇的,实在很想看看这个三番两次被史书说容貌异常艳丽的男人,究竟长什么模样。
七月初二,楚襄挑了个晴朗的好天气,正式动身去蜀郡。
队伍浩浩荡荡地往西走,途经江州城外的天莱山时,附近的山坡上传来很热闹的动静。
远远就看到一群百姓拿着铁质钻头和锄头,热火朝天地在山坡上刨地挖坑。
还有人哼哧哼哧地砍竹子,将竹子里头掏空,再将竹节串联到一起。
——他们在凿火井。
这样的场景在巴郡并不少见。
井盐之利也是巴蜀富庶的缘由之一。
伴随着盐井的开挖,这里的百姓偶然发现了盐井中的烟气可以用来照明。
若是用这种烟气来煮盐,其火力比普通火力大得多,出盐又快又多。
长久的实践经验,令他们慢慢克服了烟气爆炸的困难,并且利用竹筒盛装烟气,方便储存与使用。
这种烟气便是后世非常普遍的天然气。
这个时代的百姓麻木、疲惫,甚至有些愚蠢。
可是勤恳与努力的良好品质同样深深地刻在他们的基因里。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懵懵懂懂地在反复的劳作中,摸索出点点滴滴的生存智慧与成果。
比如,早在楚襄到来之前,他们已经可以利用手中粗陋的农用工具,开凿火井,取气煮盐。
而她能做的,除了为他们的勇气与智慧惊叹之外,便也只剩尽力去帮助他们提高凿井效率,减少劳作中的危险了。
原先,巴郡中的火井与盐井都是口径大,井身却浅。
毕竟在工具落后、又全靠人力的时代,开凿过深的筒井,需要花费的时间是难以想象的,其中的风险也难以预料。
对此,楚襄试着在现有的凿井工艺与工具上,做了一些填补与改进。
她把如今常见的木制钻头统统换成了铁质的。
鱼尾钻头凿大井眼;类似银锭形状的钻头凿小井眼。
遇到井下坍塌、或者翻松井下沉积的泥沙、捣开大块岩石等,便用带有尖锐羊角齿的钻头。
要是井眼不圆、不直,井壁易坍塌,需要修补井眼,便用马蹄锉。
到了井下,需要用到的打捞工具,也统统让她给换了。
这个时候用的都是竹篾绳,篾索断落、钻头失落、井壁坍塌等等事故是常常发生的。
楚襄干脆把竹篾绳都改成了钢丝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有了调整,实际操作中,便更便捷更得力了。
在巴郡逗留的这两个月,楚襄除了利用城中望族的资源、将家庭作坊式的各类行业从庄园中解放出来、面向全城百姓外,其余的时间都花在了带领工匠凿井上了。
她始终奉行实践出真知的原则,既然要改进凿井工艺,难免亲自上阵。
不过她也不用动手,主要是动嘴皮子,把握钻井工艺的每个步骤与细节,并撰写为具体的“操作细则”。
首先是开井口,在开始钻井眼之前,先在划定的井位上挖一个坑。
其直径与深度不能一概而论,但井口坑必须要挖到坚硬地层为止。
其次是下石圈,石圈是中间凿了圆洞的方石块。
要在井口坑里叠放几十块石圈,防止松散的井壁坍塌。
接着就可以用大直径的钻头冲击钻井。
这也是最繁琐而重要的一步了。
之后就是将做成中空的竹子下到井底,保护井壁。
竹子外面得用布、麻等缠裹起来,用桐油拌石灰加以密封,彼此之间以榫头连接,同样用麻、布和桐油紧裹和密封。
既更加牢固,也可以防止被侵蚀。
再然后,继续钻井,只要出了烟气或者卤水,便算是有成果了。
第一座深达两百丈的筒井开凿完毕的时候,楚襄已平定了蜀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