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谁杀了她》正因为将读者拉入推理的行列,使得在本格推理线索的呈现上,更存在着莫大创新。
以往本格推理的线索(或该说推论出真相所需的材料),都是侦探随着故事进行,经由调查一步步得来,也可说是故事之神──作者所赋予。然而,作者给予笔下角色的线索并不一定会公平地给读者(这也是许多古典推理作家会强调公平性的理由)。
东野圭吾向读者下的战书
本书在日本出版后,已于网路上引起讨论热潮,读者们几乎已达成共识,认为凶手就是某个人了,相信这也符合作者的心愿(如果大家最后各执一词,东野应该会很苦恼吧)。然而,细观网友们的推论关键,不外乎嫌犯与死者使用刀子、撕药包的惯用手,以及加贺相当确信不是自杀,最后康正恍然大悟的反应等上述几点。
也就是说读者若要得知真相,除了注意有形的物件,还得观察主角与侦探的反应才行?那为何书中的角色就不用?因为不公平啊!角色可以看见读者没看见的东西,读者就只能观察该角色的反应去判断。原本在本格推理会形成扣分项目的不公平,到了《谁杀了她》这本读者也得参与推理的小说里,也形成线索给予的不对称──换个方式说,就是给角色的线索和给读者的线索不完全相同,却都能得出真相,这点至为有趣。
顺带一提,本书文库版成书时,结尾拿掉了某个关键提示以增加困难度,并在书末附有封装起来的推理指南引导读者推理──虽然还是没有明白说出凶手是谁。
如果你看到这里还没有推断出真相,请再加把劲。其中的逻辑不会很难,绞尽脑汁一定可以想出来。加油吧!回应东野的挑战书!
本文作者介绍
宠物先生,本名王建闵,台湾推理作家协会会员。虽然自己写本格推理,也觉得东野这样写很厉害,但自认太胆小而不敢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