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皇帝而言,他曾以为这一生自己最恨的应该是,把自己禁锢住的皇权。
但在濒死前的这一刻,他找到了自己最恨的东西——就是把皇权都死死禁锢住的礼法。
十岁登基之前,皇帝还是个皇子时,学到的东西是文韬武略,如何治国,如何成为明君。
十岁登基之后,皇帝是皇帝了,学的东西却成了如何尊崇礼法,如何“善用”能臣,如何“依赖”尊长。
李太后、张首辅和冯公公的组合对大明前途而言,确实立竿见影,朝中朝外乃至四海之外皆言“万历中兴”。
万历是皇帝的年号,可中兴的那十年跟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呢?
“万岁,此处捺印。”“万岁,颁旨吧。”“皇帝,张相拟好的诏书就不必多看了。”“皇帝,这些老臣嘉靖朝就开始辅国,先都交由他们吧。”
处处是控制和压迫,反过来倒显得自己信任他们了。而且不信不行,所有的政令颁布下去,一切都变得有条不紊
那便都交由他们去吧,他还年轻的时候就在想,按年岁,总有能熬过这帮老头子的一天。
如今自己这样,像是也要溘然长逝了,竟然有些想念这些已故的老头子。
皇帝不是那种不能明辨是非的人,分得清好与坏,合理与荒唐。但长期处于一种被控制的状态下,某一日又突然解除,他就像那弹簧一样,不受控制地反弹回去。
他不是不愿意听朝臣的建议,也不是不乐于接纳他们的意见,只是惯性地拒绝。
惯性地在朝堂回绝部分大臣的提案之后,如果细想之下,又要改口接受,则会在另一拨人之中落一个“皇命颠倒再三”的说辞。
都说九五之尊,一言九鼎,但皇帝作为这一任一国之君,感受到的只有制衡、迁就和妥协。所以二十岁之后的每天,都感觉很累,不是体能上的疲倦,而是心力交瘁。
明明此时已经没有人能牵制他,但皇帝时时刻刻都觉得自己像一具提线玩偶,被无数看不见的细线牵着,做无意识的动作,下不知所谓的令,还要对提线之人按年进行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奖惩。
然而这些都不是全部,真正将皇帝击垮的,是暗藏在身后的、来自世人的诟病。
朝中,皇帝对百官些微顺从,就要被说无能;对百官强硬起来,则会被说视群臣为家奴。
他慢慢地在制衡之中,摸索出门道,进行无为而治,可又有声音说自己懒于政事。
下了朝,为了心境平和而修道,怎知忽然之间,消息传遍疆土之内,与正在大行其道的佛教相冲。众人又皆言四处设醮是为了大兴土木,把太仓银库当做私产。
皇帝到底也是一个人肉之躯,需要躲藏。其实在“争国本”之前,他就已经选好了藏身之处,藏身之处并非别处,正是未经许可不可进出的后宫。
在后宫之中,有的是能解除自己被万事折磨到委顿的方法——吃喝玩乐,无论哪一件,都是只要付出,立刻就能换来回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