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受到任何束缚,放开心情。
张首辅离世,太后逐渐不问政事,一心修佛。以前两人强加给皇帝的节俭质朴,此刻当然不用再多加顾虑,国力充实,银库满当,这时不享乐,更待何时。
在后宫任意吃喝,不仅为饱腹,换着材料、变着法儿地吃喝,能让他感到加倍愉快,带着微醺感入睡,更让他觉得踏实;玩乐自不必谈,又有谁会对嬉戏取乐之事愁眉苦脸呢。
那就不问国事了吗,当然问啊,让朝臣来后宫。
后宫没有外朝那般的宽阔场地,所以别说百官,来二十人就能把一个后妃的寝宫塞得满满当当了。寝宫本是女儿之地,来议事的群臣站在脂粉之中,能如何是好?
所以渐渐的,只是有要事相禀的时候,相关之人来几个,便足矣;若有重大国事,加上内阁的几人,也就够了。
那段日子,是皇帝觉得最轻松惬意的时光,直到其他人再次找到能让自己头疼不止的新烦恼。
在后宫久住不出,和妃嫔同寝,难免要添下几位皇子、皇女。妃嫔诞下皇女则已,长成既不参政,还有可能进入寻常人家,过上富贵且平淡的日子。
皇子则不一样,诞下的那一刻开始,就会成为储君的备选,更可能是把握一国将来的掌舵人,也是群臣争相追捧的标的。
皇帝不上朝,不理杂政,处理各种政事的责任就会落于群臣,众人没有拿主意的人,就会像群龙无首。
说群龙无首,并不确切,龙性尊贵,会自立山头互不干扰。
群臣更像是群狼无首,狼性凶烈,一旦没有头领,便会相互撕咬,争个你死我活。
朝臣就是狼,区分派别的狼。他们中的一部分,大多不凭责任,仅以一己之利,拉帮结派,衡量一件事的价值;而另一方沉稳迂腐,万事以旧例为证,死守规矩不肯变通。
而反映在皇子身上,就是皇三子和皇长子的区别。
皇三子彼时未长成,看不出端倪,但他的生母——郑皇贵妃却是万中挑一、脑中有大局,又能兼顾全心全意对皇帝的人。这样的人养育出来的孩子,能不济到哪儿去。
而皇长子,且不论生母王恭妃一事,单论他个人,就并非储君的材料。
胆怯、懦弱乃人之常情,可若要一日为君,年纪尚小就已有出行事不磊落、徒有定性却无魄力的样子,将来到朝堂之上,连基本的制衡都难以做到。
因为猜想王恭妃的不忠,所以皇帝有意疏远景阳宫。而皇长子在这件事上,不经意间显露出的乖僻更是让皇帝失望透顶。
皇长子不能为储君,这是皇帝一直以来的想法;无奈自己在后宫之中发现的隐秘私事,又怎么能当着群臣的面一一说明,岂不辱了一国之君的面子。
自己和分崩离析的百官陷入这样的拉扯,各自之间,还能有什么心情处理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