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尚未痊愈的李孟羲,他整个人兴奋了,他说能做出一剂神奇的药物,然后他着急忙慌的去准备了,刘备关羽等人在后边追着劝说让李孟羲歇好再忙,李孟羲丝毫不听。
刘备关羽相视一眼,满脸无奈。
又是神物,前有曲辕犁,有烈酒,有造钢法,有造纸术,有活性炭,有包钢术,这些都可称为神术,现在听李孟羲又有新的神奇之物诞生了,刘备关羽丝毫不怀疑李孟羲能不能把东西做出来,只是好奇这新的神物到底是什么。
李孟羲一路跑到妇孺营,他去找弟弟,一处帐篷里,一屋子的小孩子,教书先生在教孩子们学新的字,现在学的字已经从简单的花鸟虫鱼变成了复杂的城郭村落之类的字。
李孟羲悄悄来了,他在帐中看了一圈,看到了前排的小砖还有张宁,两人正一块听教书先生讲字。
教书先生看李孟羲来了,迎了上来。
“我来找小砖。”李孟羲说。
李孟羲其实是找张宁的,想问问张宁柳树是在哪里找的。
出了帐篷,小砖认真的抬头看着李孟,“哥哥,你不是说得病了不让俺搁你边吗?”小砖认真的问。
“我好了啊。”李孟羲笑。
看向张宁,李孟羲问,“宁姐姐,你知道哪里有柳树吗?能帮我弄点柳树枝吗?得好多柳树枝,就先弄……四十斤吧。”
张宁点了点头,离开去采柳枝去了。
李孟羲带着弟弟去张罗其他测试器材。
测试方法很简单,不过是把柳树枝放水里,放酒精里,放油里,放石灰水里,放醋里,放淀粉溶液里,放各种溶液里煮一煮就好。
所以,酸碱油脂酒精都得找,这些东西都好找,唯独,器皿不好弄。
李孟羲去找铁锅,结果铁锅还都占用着,没办法,只能是找来许多只陶土大瓮,央人把瓮里里外外给刷洗干净之后,器皿便就有了。
再考虑到不日前刚想明白的道理,用熬煮法来提取药物,水温太高了,会造成大量有效成分的分解,所以,还得是用醋。
李孟羲去找醋,结果醋也不多了,找不到那么多的醋。
没办法,只能采取另外的方法。
城主府,李孟羲在布置实验,他指挥着人把大瓮一个一个给支起,瓮支起之后,将烈酒,牛油,石灰,醋,面粉,等各种东西各放进瓮中,烈酒不需加水,牛油不需,醋也不需,石灰和面粉都加了清水搅和好之后,碱溶液和淀粉溶液便配成了。
想了想,最后一个溶液是,应该是清水,于是又支起一瓮,加了一瓮清水。
不一会儿,张宁抱着一大堆柳树枝条来了,柳枝有了,一应东西就齐全了。
随后,李孟羲和张宁还有小砖,他们把柳树皮给抽下来,再拿剪子把皮剪成细碎的小块备用。这过程中,只有李孟羲和张宁是认真干活,而小砖,小砖的小手没力气,拽树皮也拽不动,不一会儿,小砖拿着树枝就开始玩了。
李孟羲看任务量实在有点大,他还在寻思想找人帮忙呢,结果刘备等人不知去哪了,人影都没见。
半个上午时间过去了,李孟羲和张宁终于把柳树枝给处理完了。
一大捆柳树枝扒了皮剪碎之后,拿秤一称,树皮才不到五斤重,实在太少了。
不得已,李孟羲走到门外,叫过传令兵,令传令兵带人去四处收集柳枝,有多少要多少。
传令兵领命去了。
——
城中散步的刘备等人看见传令兵着急忙慌的四处跑着张罗人手,好奇的把传令兵叫过来询问究竟。
传令兵道,“军师有令,方圆十里找柳树,折枝子回来,有多少要多少!”
刘备几人笑了,议论着肯定是李孟羲在鼓捣什么东西,看传令着急忙碌,刘备笑着让传令兵先去忙活。
巨鹿城柳树不多,更确切的说,什么树木都不多,去年在巨鹿城落脚的时候,物资很贵乏,为尽可能多的收集柴火,士卒们把城里能所有的树木都给砍了。
张宁能找到的那棵柳树,是因为那棵柳树长的不起眼,被漏掉了。
李孟羲跟着张宁找到那棵柳树,到柳树前一看,李孟羲直挠头,就胳膊粗的一棵小柳树,柳树的枝子被扯光了,被扯秃了。
张宁把树拽秃了,李孟羲不由看了张宁一眼。
一棵小柳树所有的新抽出的枝条,扒下皮之后,树皮净重才五六斤重,轻的有点出乎意料。
——
巨鹿城十里方圆之内,骑兵们四散而出,到处去找柳树,一旦找到一棵,人爬上去,拿着骑戈把满树的枝子都给划拉下来。
军队的办事效率是很高的,自命令传达之后不到半个时辰,骑兵陆续回赶,把一大捆一大捆的柳条带回了城里。
得亏是开春了,不然柳树都没发芽,想找都找不到。
城主府,满地堆满了嫩绿的新柳,满屋子都是,这么多,用于测试肯定是够了。
去妇孺营召集来大批的妇人,妇人们带着剪刀一块来帮忙了,满屋子都是剪刀卡察卡察剪动的声音,在众多人手的帮助下,一簸箩一簸箩的柳树皮被剪好集中在一起。
腾出了手,李孟羲跟张宁两人拿着称认真的一份一份称量着。
中间,刘备悄悄回来了一次,刘备回来,正看到张宁拿着称在称,李孟羲手里捧着碎柳皮在往里放,两人配合很默契。刘备笑了笑,又悄悄走了。
柳树中的治病物质到底是什么暂时未知,但李孟羲预感这种东西大概率很稀少,因而,怕材料不够,李孟羲将每份材料提高到足足八斤多。
酒精里放上八斤柳树皮,石灰水里也放上八斤,油脂里放上八斤,面粉里八斤,醋里八斤,水里也八斤。
材料放完之后,正式提取开始,因担心温度过高会把有效物质给破坏掉,因而不得不采取间歇加热的方式,即,加热一会儿,撤掉柴,等一会儿,再继续加热,以这个人工调控的方式来把温度控制在一个较低的范围。
加热过程中,不停的添柴放柴,还得不停的站起来往瓮里边看,生怕给煮沸腾了,这么不停的来来回回,李孟羲觉得很麻烦,最麻烦的就是水温看不出来,没办法准确判断加热火候。李孟羲再一次想起温度计了,要是有温度计,插水里,看见温度升到五十度后,立刻把火撤了,然后等温度降到四十度,再接着加热,这样,效率高的多。
问题在于,温度计怎么做来的?似乎需要玻璃管,还有水银,这两种玩意儿可都不好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