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种珠法有用,最短两年时间,养到两年的时候,开蚌来看,种下的珠核当已有了珍珠的雏形。
养珠周期漫长,为了一个测试结果就得等两三年,为早日得到大量珍珠,李孟羲决定养殖与测试同步进行。
太医刘进有丰富的取珠经验,所以刘进所给出的位置,大概率真能种出珍珠,除六千测试用的河蚌,李孟羲决定,剩下的所有河蚌,全都按刘进所指的位置来。
种珠所需的准备,需珠核,还需笼网,军中所有渔网全都是麻线编制的,养珠需数年之久,恐麻绳不耐久蚀,李孟羲去了匠营,他向匠人们询问能在水下保存数年的材料。
匠人们给出的材料是,松木笼。
“千年水下松,万年风中杉,松木沉水底,百年可不坏。”这是一名老木匠说给李孟羲的。
军中囤积的有不少的松木料,平日里,松木料除了做工具以外,更多的是用作照明和引火的材料,现在松木有更多的用处了。
跟匠人们敲定了养蚌笼的细节,鉴于蚌这玩意儿多喜欢吸附在泥沙或是石头上,所以,蚌笼最好是层层分层做成抽屉形状。
令匠营收集所有松木打造蚌笼,同时,李孟羲派了大量人手拉着车子带着桶去摸蚌了。
半日后,在大量人手的协助下,河蚌一车一车的拉回,军医们一人拎走一桶蚌,热火朝天笨手笨脚的忙着。
军医们忙碌的时候,李孟羲四处转着看。
转了一段时间,他发现,因河蚌的蚌壳是紧闭着的,开的时候很难开,军医们拿刀子去硬别,卡察一声就把蚌别成两半给整死了。
粗略算了一下,十只蚌,被掰死能有七八只,成功率极低。
“停!”李孟羲叫停。
“都先想想怎么开蚌好,看,掰死多少!”
不让忙了,军医们就只好想方法,不久,方法就出来了。
有人说,可以拿个窄点的木板卡着,省得用力过勐。
有人说,可以拿火烤一下,火一烤一热蚌就开了。
还有人说,煮锅花椒水,把蚌往水里泡一下,保准麻的它自己开开。
都是人才。
李孟羲当场把这些方法记下,随手写了几张军票发下去,以奖励想出方法的人。
这时,匠营的人来了,一匠人端着碗,碗里是小半碗磨好的蚌壳,李孟羲顺势问匠人,问他该如何开蚌又不损坏蚌壳。
匠人挠了挠头,“做俩板,夹中间,不就妥了?”
匠人说的是,以木板做限位,以避免蚌壳开合过大损害壳体。
不消说,这又是一个好用方法,李孟羲又把一张军票赏下去了。
数法同用,木匠们打造了夹板,有人升起火,有人找来窄的刀子,有人煮了花椒水。
经测试,火烧法不好用,一不小心就把蚌烧湖了。
花椒水好用,把蚌往花椒水里一丢,蚌立刻就开了,只是,李孟羲担心以蚌脆弱的生命力,恐泡了花椒水把蚌泡死,所以,这个方法最好验证一下,看泡了花椒水的蚌能活多长时间,如果问题不大,那可以继续用了。
确定是安全的方法,是拿小刀别进蚌壳里,一别把蚌轻轻别开,再拿木棍卡着,从容种珠。开蚌解决了,种蚌又是麻烦,种蚌得先拿小刀在蚌肉上划一个小口,然后把珠核塞进去。
军医营没有足够小巧的刀具,也没有合用的夹具,这时,镊子派上了用场。
召匠人依样打造了斜嘴竹镊子,有了镊子,种珠方便了许多。
至当日傍晚,匠人们已种出六百多只蚌,蚌装上新打造好的松木笼,笼由马车载着,运到河边沿岸投下。
养珠还有另外的事要解决,首先是珠核的制作问题,匠人们草草磨出的珠核并不圆润,且珠核小的跟米粒一样,制作麻烦,一个人忙半天做不出几个珠,太浪费人力了,故而,需要找到大批量生产圆珠的技术。
不久前,测试纸张强度时,当时用自由落体的泥丸砸到纸张上来试纸张韧性,考虑到,不规则的形状会带来误差,可能尖角刚好落下来,纸破了,换一次,尖角没在下,纸就不会破。于当时,需要用到足够圆润的泥丸,制作泥丸的时候才发现,把泥丸做圆并不容易。
谁也没想到,当时制作圆丸的技术会在今日再次用到。
李孟羲去翻看记录,一阵翻腾,他查到了。
制作泥丸的方法,一个是,搓好的泥丸放草木灰上,草木灰柔软,泥丸不易变形。
另一个方法是,模具,把泥丸用模具扣出来,等泥干了再把模具撤掉,可得到非常圆润的成品。
鉴于,珠核不是泥,珠核的材料坚硬不易加工,李孟羲便想,或可以烧制一些小泥丸,以替代蚌壳。
自然成珠的过程,是沙砾,陶土跟沙砾似乎没太大区别。
连夜,李孟羲向陶匠们下达了烧制泥丸的命令。
陶匠们接到命令的时候,听到命令是让烧制绿豆那么大的小泥丸,他们肯定会很奇怪。
制造东西,过大的难造,太小的也难要,房子那么大的泥丸难造,绿豆大的同样难造。
李孟羲要的泥丸数量是十几万个,这么巨大的数量靠人搓得搓到猴年马月。
军务压到身上,匠人们不得不生其他办法。
在压力之下,人的潜力也被激发出来了。
为尽快完工,陶匠们生了法子,他们用一个木板做模具,在木板刻出半圆的一道道小棱,再找来另一个木板,也刻半圆小棱,然后,半干的泥搓成细条放在两板之间,棱对着棱,槽对着槽,上下频繁滑动,就用这样的方法,小圆球哗啦哗啦的制成。
因泥丸柔软,受碰撞容易变形,上回制泥丸的经验用到了这里,陶匠们用筐装了蓬松的草木灰接着,泥丸落下来的时候,直接砸到了草木灰中看不见了。
靠这样的颇具创造力的方法,一夜之间,陶匠营所有匠人通宵忙碌,当第二天天亮的时候,他们成功把一窑泥丸烧好给抬了过来。
李孟羲顺手抓起一把还热乎乎的泥丸,他粗看一眼泥丸的质量,发现泥丸又小又硬又圆,他惊讶,不知这么好的泥丸是怎么做成的。
反正,李某人曾做过泥丸,他知道小小的泥丸想做圆有多么不易。
带队的陶匠把制作方法说了一遍,李孟羲一听,顿时知道这是个巧妙技术,立拿出纸笔把之记下。
对忙了一夜又创造了高明制丸方法的匠人,李孟羲赏下一大把军票,总计赏了三百多斤粮食给陶匠营众人。
经此,陶匠们的辛苦忙碌得到了丰厚回报,到下回再有军务,匠人们会更踊跃更愿意发挥聪明才智。
泥丸体积那么小,一窑的产量,足够用十年都用不完。
李孟羲招呼人抬着一筐泥丸一大早去军医营。
清晨的军医营,军医们起的早,人已经齐了。
李孟羲指着一大筐泥丸对军医们道,日后就用泥丸种珠。
军医们凑上来从筐里抓起泥丸来看,泥丸不稀奇,可绿豆大小的泥丸,又那么多,很令人惊奇。
得益于匠人们的创造,高效率制丸成为了可能。
找来军医营主官田卜,把制丸模具的制造方法和使用方法告知于他,田卜听的连连点头。
自从有了淬药之法,淬药之法提取了各种药物的精粹粉末,和淬药法同时诞生的,还有制丸药的技术。
平日里,军医们拿手搓药丸,搓的大的小的不一而足,药丸大小不定,药效也就不一,这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现有了制丸模具,做药丸方便了。
在把所有泥丸交给军医们之前,李孟羲以无比挑剔的眼光检查了下,他发现虽然泥丸大体都是很圆的形状,但其中仍难免有一些有轻微变形的瑕疵品。
泥丸廉价且不值钱,但是不久的将来每一颗珍珠都老值钱了,一颗完美的珍珠跟一颗不圆的珍珠差别可大了去了。
李孟羲提议,把所有泥丸挑挑拣拣,挑出最好的出来用来种珠。
李孟羲生活经验的不足再一次暴露出来了,他本来的想法是纯手工一个个去挑,军医们却各有方法。
有军医拿来粗糙的木板,稍微把木板斜起,撒泥丸上去,能立刻滚下去的便是好的,停住不动的,就是扁的。
李孟羲跟好奇宝宝一样凑过去看。
年长的白胡子军医停了动作,朝李孟羲呵呵笑了,他解释说,平常选黄豆种用的就是这个法子。
“奥!”李孟羲又受教了。他提笔记下。
军医们筛选良品的方法还不止于此。
军医田卜,这厮拿个大斗,装了半斗泥丸,然后使劲的去晃。
李孟羲见了,不明所以,他走到近前,踮脚去看。
田卜停下了,歪过斗让李孟羲看个清楚。
李孟羲问为何装斗摇晃,田卜答说,照这样晃荡一阵,圆的都沉下边去了。
李孟羲想,为何圆的回沉下边去,这有道理吗。
似乎真有道理。就类似轮子,圆的轮子是滚动摩擦,摩擦力小,而非圆的轮子,转起来不顺畅,摩擦力大。
【讲真,最近一直用换源app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huanyuanapp 安卓苹果均可。】
这就使得,一斗泥丸充分摇晃起来,摇晃的足够的时候,圆的更容易滑到下边,而不圆的容易卡在上层。
又一筛选法得到,用泥丸,或者说,陶丸。只因泥丸容易加工。
珠核的问题彻底解决了,等数年后,将有一大批圆润完美的顶级珍珠出现。
珍珠本已极贵,顶级珍珠一颗换两袋粮食,不过分吧,十万颗珍珠,换二十万袋粮食,只要销售做的好,不使珍珠在一个地方大规模泛滥,以十万珠换亿万钱财,不难办到。
自,纸张,书籍,兵器,烈酒,精粹药品之后,珍珠是第六项已确定可搏得暴利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