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纂出这《永乐大典》之人,虽然称不上圣贤,但是也绝对是这天下间最有名望和文名的文道大能。
而最后完成这《永乐大典》的人名为姚千舜,永乐大帝时期的文道第一人,身居当世巅峰文宗之位。
“姚千舜先生。”钱元低声念到。
怪不得他的知识量如此庞大,难怪可以在这片绝域中留下这样一道考验,这位可是集百家之所长为一身的永乐文宗,甚至有人将其称为半圣,只差一步便是圣人。
但是为何这位半圣为何会来到绝域?又为何身陷于此,看起来他尤有余力的样子,否则不可能留下这些东西,就算逃出去也未尝不可能才对。
聂龙两人没有听到钱元的声音,自见到《永乐大典》的那一刻,两人便陷入了难得的悟道境中,虽然文道大典不能以玄道修行,但触类旁通,守护道心,文道可是最佳的大道。
就算是佛道也没有文道的浩然之气,虽然文道之中也不乏邪恶奸邪之辈,但是文气却可以完全将一个人的心灵呈现出来。
邪恶之人绝不可能修炼出浩然正气,浩然之人也绝对修炼不出邪道文气。
与佛道比起来,佛在心中坐,便是最大的事情,其他倒是小道,不论是杀人越货还是强暴淫亵,似乎都可以变得合理起来,因为他们修出的佛息是对他们礼佛事佛的程度决定的。
可是文道却与之不同,走上邪道的人少之又少,因为文气由心,而往圣河却不接受藏污纳垢之人,所以就算修炼出了强大的邪道文气也压根没有什么威力。
这些和尚似乎在很久远以前的时代还是以慈悲为怀的圣人,可是到了今朝却大多被冠以妖僧之名。
他们不农耕也不生产,取之于民却毫无馈赠,成为他们的信徒之后也不过是和他们一起向世间索取,就连佛经也并非开放阅读,大多只有“高僧”才能有机会参悟罢了。
可是“高僧”又能高到哪里去?了悟的佛经往往少之又少,所以佛教渐渐没落。
这些和尚在哪一朝都是一群化缘之人,从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世间战乱再凶也和他们毫无关系,因为统治者们总是会给他们个好位置。
与之相对,道家虽然讲究自然,但每到战乱之时,总会挺身而出,平定战乱,剑之所向便是心之所向。
当年洪武大帝可以平定天下,坐拥大明,少不得那些看不惯元之暴虐的道家人士帮助。
就像那明己和尚,虽然一身佛性,但是所行所为都非圣道,简直和邪魔外道无甚
区别。
正是因为这样,文道的力量才会适合于所有心怀正道的人,可以固修为,提心境,悟大道。
钱元也不再浪费时间,坐在地面上开始参悟《永乐大典》。
就这样,不知多久过去,钱元只觉得自己对整个世界都有了全新的认识,从武道到阴阳学,从阴阳学到儒学,到诸子百家,到三千大道都有了全新的认识。
钱元看向身旁,只见聂龙和张晋明还沉浸在参悟之中,没有要醒来的征兆。
“你还是多多参悟为好,《永乐大典》包罗万象,各宗武道也有所涉及。”
老者再次出现,《永乐大典》也没有消失,只是老者的身体极为暗淡,似乎随时可能消散。
钱元沉默了一下,道:“您是永乐年间的文宗姚千舜先生吗?”
姚千舜笑道:“想不到这世间还有人记得我。”
钱元认真道:“先生之名流传万世千古,人人皆知,如何会没人记得?”
姚千舜道:“人非圣贤,圣贤也非仙人,如何能够与世长存?唯有融入往圣河中,才是我辈文修的宿命。”
钱元道:“就是仙人又如何?只是顾小家,只知道闭关修行的修道者罢了,哪里及得上圣贤教化万灵,恩及众生之德?”
姚千舜看着钱元的眼睛道:“那你为何不愿走入文道,成为圣贤?”
钱元脸一红,但语气坚定道:“我心中没有大我,没有想要教化世人的心,只想做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罢了。”
姚千舜叹了口气道:“无妨,圣人千年以降,你不做,总会有人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