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呼啸。
为了防备大雪降临,导致行军的困难,唐清安留在了海州,和大军分开,只留下两营亲卫营。
之所以留在海州,因为唐清安在等一名客人。
常年在金州,已经习惯了金州的气候,比起刚离开的沈阳,两地虽然都在辽东,可是气候差别很大。
金州是海洋性气候,沈阳是大陆性气候。
前者温差小,不那么干冷,湿度大,后者温差大,更加寒冷,湿度小。
在一间暖和的厢房中。
有唐清安和冯胜之,谢友成,还有贾鉴,徐辉几人,以及从京城回来复命的桂勇。
一屋子的大佬,还有将军。
桂勇即生疏,又忐忑。
不过到底是陈德言手中的独当一面的人才,当说起了正事,很快就面色如常,越来越流利。
「陕西的义军总体分为了两部,一部留在陕西,一部已经渡河进入山西。
留在陕西的各路起义军,其中神一魁所部力量最大,年初的时候,手下义军数量达到六七万人。
带领大小头目六十余人,其中有孙继业、茹成名等大头目,接受了朝廷的招安。
受其影响。
除了进入山西以外的义军,留在陕西的各部义军,几乎都接受了朝廷的诏安。
流离在外的流民,纷纷返回原籍,等候官府的救济。
不光如此。
陕西巡抚周世丰,在解散义军时,也挑选了其中的骁勇,留在了营中,加强了官军的战斗力。
进入山西的义军。
实力最强的一部,首领是王嘉胤,于今年五月,被朝廷拉拢的内女干杀死,其部被官军击溃。
其余的义军,已经无力对抗官兵,陷入了逃往之中,不少主动投降,或者崩散。」
桂勇的话,让屋子中的气氛,厚重了起来。
人们脸上的神情不在轻松。
谢友成更是脸露担忧,他是军司的左司马,深知将军的谋划,其中不少的精力放在了日本。
本来他就不是很支持。
金江镇虽然解决了蛮族,但是和朝廷如何相处,一直都是很大的困扰。
将军立下如此功业。
但却脱离朝廷的管控,金江镇虽然高举大周的旗帜,实则犹如半独立的状态。
接下来,如何应对朝廷,才是金江镇的重中之重。
而将军竟然开始布局日本。
支持藩国琉球国,虽然目前只涉及了萨摩藩,但是一个处理不好,很容易扩大成金江镇和日本之间的对抗。
那么。
民乱已平的大周,外部还有日本的敌视,对于目前的金江镇,是很危险的。
谢友成是辽民出身,眼光更落于辽东,对国内的情况不熟悉。
一旁的贾鉴,他负责金江军的机密,以前是史鼐的幕僚,来自国内。
「朝廷带了多少的物资,去赈济灾民?」
听到贾鉴的话,唐清安露出了赞许的神色。
他是穿越而来。
大周承袭大明,却换汤不换药,虽然形势偶有不同,但仍有很多可以借鉴的事务。
大明的民乱,同样接受了诏安,但是因为朝廷的赈济不足,让人复起。
且因为对朝廷的不信任和绝望,复叛的规模和意志更为强大。
那么。
借鉴于此。
大周为了这场民乱,准备了多少的物资,用来接济百姓,才是最关键的。
是民乱能否真正平复的核心。
桂勇只是一名头目,他负责把自己打探的情报,详细的向上汇报,最后的决定,不是他的控制的。
听到贾鉴的询问,他仔细想了想,从千头万绪中,记起一些情报。
「御史吴甡,带着朝廷的十万两银子到陕西,同府县官一道方放赈。」
让御史监督地方官赈灾,可见朝廷担忧官员贪腐,败坏了赈灾一事。
可是。
十万两银子够干嘛?
而且陕西缺粮啊。
现在的陕西,粮价高的离谱,最需要的是粮食。
不光是贾鉴,就是谢友成等人,听完桂勇的话,皆愣了一愣,忘记了如何开口。
良久。
冯胜之口干舌燥,声音沙哑,脸色怪异。
「陕西的官员,难道不知道对比灾民的体量,十万两银子无异于杯水车薪吗?」
「知道。」
桂勇点点头,不过他记不住朝廷的奏疏,拿起手里的册子,翻开后,里面皆是抄录的重要情报。
然后找到一篇抄录下的奏疏,读道。
「御史上疏,言:前赈臣携十万金往,度一金一人,止可活十万人,而斗米七钱,亦止可活五十日耳。
皇上宜敕赈臣回奏,前十万金果足乎?不则当早沛恩膏,虽内帑不宜惜也。」
接着翻开下一页,又读到。
「陕西巡抚周世丰,七月也上疏过,言:诸贼穷饿之极,无处生活,兵至则稽首归降,兵去则抢掠如故。此必然之势。」
陈德言负责国内情报,带出来的人中,唯独推举了桂勇回金州复命。
说明他看重桂勇。
桂勇回答完冯胜之的问题,哪怕他久未回金州,也猜到金江镇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