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吴咏便将全文口述一遍,“王监桀迹,闻前文人之‘恭’、‘明德’。王若曰:厚父!我闻禹川,乃降之民,建夏邦……”
其实《厚父》是商汤嫡长孙太甲与贤人厚父的问答。全文虽只有短短数百字,但内容丰富,文辞典雅,富于哲理。
这也是吴咏在家读《尚书》时,无意中回忆起的一篇。
后世的时候,每批《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面世,可都是带来极大的轰动,吴咏也曾拜读过,对其印象最深的就是证实传世两千多年的《古文尚书》确系伪书,是后人编撰的,而不是先秦时期的典籍。
杨赐在吴咏开口时,便已经准备好了毛笔和空白竹简,等吴咏口述完,他直勾勾地看着誊录好的文字,久久无语。
此时刘宏也忍不住心中好奇,从上首位置走到杨赐身边,学着他的模样,盯着矮案上的竹简,仔细观看。
吴咏看着他们这样,不禁有些无聊,便观察起华光殿内的建筑来。
也不知过了多久,杨赐回过神来,看到天子在身边,急忙告罪。
刘宏摆摆手,示意他无须在意,然后开口问道:“杨师何故如此,只是一卷篇章而已!”
杨赐摇摇头,“此篇章颇似《尚书》,老臣遍读古今文《尚书》,其内容早已熟记于心,并无篇,因此老臣怀疑此篇应为《尚书》佚篇。”
“杨师此言当真?”刘宏此时也被镇住了,他可比吴咏清楚这《尚书》佚篇的价值。
时下很多经学世家,都以二十八篇《今文尚书》传家,若是听到突然多出一篇《尚书》来,天下都要为之震动了。
因此他看向吴咏的眼神极其诡异,让吴咏莫名其妙打了个冷颤。
“应该错不了,老臣记得《孟子·梁惠王下》中有此篇的引入!”杨赐此时也十分激动,这可是一件足以能改变儒学状态的大事件啊!
随后他又想到什么,紧张地问吴咏道:“除了此篇,你可还听到其他篇章?”
吴咏想了想,后世清华简能确定下来的《尚书》佚篇只有三个,分别是《保训》、《厚父》和《封许之命》,也是巧了,他竟然都能记得内容。
因此,吴咏本着要来就来次大的,一篇不如三篇影响大的原则,开口道:“杨师既问,不敢隐瞒,小子还记得两篇,其中一篇还遗忘了一些文字,之后便不知道怎么无论如何也听不进去了。”
“大善!”杨赐听到吴咏还记得两篇,便大喜过望,其实他对吴咏也没有很高的期待,毕竟他年纪放在那,能在这次机遇记住一篇已经是难得,没想到他能记住三篇的极限,就是成年人也不可能这么短的时间记住。
接着吴咏便将《保训》和《封许之命》口述出来。
“隹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鬲,恐坠保训……”
这是《保训》的内容,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家训,乃是周文王嘱咐周武王的。
大致内容是:周文王在位五十年的时候得了重病,他预感到自己将要离开人世,担心没有时间向其继承人传授宝训,戊子这一天,他自己洗了脸,第二天他把太子发(即后来的周武王)找来,对太子发说:
“我的病已经很严重了,担心没有时间对你加以训告。过去人们传承‘宝训’,一定要把它背诵下来。现在我病得这么重,你一定要把我说的话记下来。要恭敬做事,不要放纵自己。”
“以前舜出身于民间,亲自参加劳动,舜就去求取‘中’,能够自我省察,将事情做好。舜获得了‘中’后,更加努力,毫不懈怠。舜的行为得到了尧的赞赏,尧就把自己的君位传给了舜。”
杨赐誊写好这篇《保训》,当真是喜爱地不得了,拿在手中看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还是天子刘宏不停催促,他才放下竹简,继续让吴咏口述下一篇。
“……越在天下,故天劝之亡斁,尚振厥德,膺受大命,骏尹四方……”
《封许之命》是周王朝分封许国的文书。受封的许国第一代国君,名为“吕丁“,即吕氏名丁。
大意是吕丁因参与了伐纣的战事,立有大功,周成王对他进行了封赏。
后世这篇简文出世时共有11支简,每支22至24个字,其中第2支简上半残失,还没有找到,不过篇文大体已经齐全。
“真是难得的奇文啊!只可惜,是个残篇!”杨赐叹息一声,随即对刘宏拜道:“请天子速派人通知朝廷诸公,有二篇半《尚书》佚篇出世,请诸公一同共举盛事。”
“大善!”刘宏对于这样的热闹事,很是上心,因此他一边吩咐谒者去通知,一边让侍从准备启程回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