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明君要知人善用,君臣才能同心同德。
刘宏听罢,哈哈一笑道:“此言甚合朕意!”
这时帝师杨赐突然开口道:“陛下,桓帝时,有方士襄楷曾上书云:河当浊而反清者,阴欲为阳,犹春秋麟不当见而见,孔子书之以为异也。”
“老臣亦以为,黄河天生就是浑浊的,如果黄河之水突然变清,就是反常现象,这反而不是什么好兆头。”
刘宏皱着眉头说道:“老师是否有些太过杞人忧天了!”
见刘宏这般反应,杨赐也不好继续劝说下去,只能苦笑道:“但愿是老臣多想了!”
这时吴咏也突然想到后世的有一句谚语,“黄河水清,必有大灾”。
之所以会有这个谚语,都是因为本身浑浊的黄河水,如果某一天变清澈了,会让人们大吃一惊。
对于封建迷信的古人来讲,这就是一种极为不寻常的现象,肯定是上天的某种暗示来了。
其
实在后世来看,“黄河水清,必有大灾”这句话其实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黄河水清澈就意味着水位下降,下降就要干旱,干旱意味着万物凋零,失去生机。
据历史记载,黄河“水清”后,迎来的却是大旱,大旱之后又必有大涝,尽管高土高坡和“黄河”已经被绿植、森林覆盖,但在绿色下却隐藏着无法估量的风险,黄土高原土质松软,粘合力不轻,绿化后遇上强降雨,就很有可能发生洪灾。
黄河是主要河流之中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常常有一碗河水半碗沙的说法。正因为携带的泥沙过多,在黄河的下游才会形成地上河。而也正是因为含有的泥沙太多,使得河水的颜色变黄,故而才得名为黄河。
黄河的泥沙多,在于黄河上游的植被破坏得很严重,没有了植被的保护,就容易形成大面积的水土流水,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冲刷,在黄土高原上留下了一条条深深的沟壑。一旦下雨,没有植被保护的黄土,就在水流的搬运之下,流入到黄河之中,成为了黄河之中的泥沙。也使得黄河的颜色被染成了黄色。
了解到了黄河水之中泥沙来源与水发黄变浑的原因,那么也就可以想到为什么说黄河水清,必有大灾了。黄河如果出现水清,那么自然是黄河之中的泥沙大大的减少了。
黄河是一条大河,整条黄河并非仅仅是一条河,而是一个完整的
水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黄河流域。
那么要做到部分黄河的水清,可以推测出遭遇了旱灾,只有遇见旱灾,降水量大大的下降,才可能在大幅度的降低水土流失,大幅度降低黄河之中的含沙量。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就是一般很清澈的河流在下大雨之后,水流也会变得浑浊。
黄河是一个巨大的流域,水系支流众多,如果仅仅只是一两条支流变得清澈了,那么这并不会影响到黄河的整体情况。如果黄河整体变清,就说明了在黄河整体的流域上出现了大范围长时间的旱灾。
只有出现这种情况,才会出现黄河水流变清的情况。
所以这就是黄河水清必有大灾说法的科学依据,这其实是河流含沙量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
吴咏虽然知道这些,但他看到刘宏对杨赐的态度,话到口中,又及时止住。
显然这时的刘宏已经陷入巨大的幻想之中,不是三言两语能点醒的。
于是吴咏一路沉默,随天子刘宏来到德阳殿中。
刘宏头戴十二旒冕,坐在龙椅上,看到百官到齐,有些迫不及待问道:“诸卿对这次的河清事件怎么看?”
百官公卿们应该是提前商议好了,不想给天子难堪,于是一齐拜道:“陛下刚加元服,便天降祥瑞,此乃明君征兆!”
刘宏哈哈一笑,随即开口道:“既是祥瑞,当有朝廷政令出。传令:今百姓疲悴,困于征发。庶望群吏,惠
我劳民,蠲涤贪秽,以祈休详。其令秩满百石,十岁以上,有殊才异行,乃得参选。臧吏子孙,不得察举。杜绝邪伪请托之原。令廉白守道者得信其操。各明守所司,将观厥后。”
“陛下圣明。”群臣再次拜道。
刘宏见状,又是会心一笑,接着问道:“诸卿可还有事要议?”
这时少府卿刘合出列道:“冀州刺史刘焉上书言渤海郡遭到地震海溢,坏居民田庐凡数十里,郡民飘决者千馀家。请陛下裁决。”
海溢,俗谓海啸,一种灾难性的海浪。地震海啸也是灾害性比较严重的一种。
不知刘合有意还是无意,在刘宏想要当明君时,朝仪此事。
刘宏看了群臣们一眼,开口道:“诏令:连年灾潦,冀部尤甚。比蠲除实伤,赡恤穷匮,而百姓犹有弃业,亡不绝。疑郡县用心怠惰,恩泽不宣。《易》美‘损上益下’,《书》称‘安民则惠’。其令冀部勿收今年田租、刍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