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个是士兵之间的通讯问题。
这个时代的单兵通讯几乎为零,士兵小组都会携带着口哨,以便于进行信息联络。
但是,一旦进入大战场环境内,口哨的声音必然会被炮火声所覆盖。
最后的冲锋战中,第二军就有很多士兵冲着冲着,然后被大炮炸得头晕目眩,反过来对自己阵地发起冲锋。
他并不是临时背叛,仅仅是被炸得迷失了方向而已。
因此,以小组进行作战的士兵,首选需要训练出他们的作战方向感,至少要知道敌人在哪里。
要不然,他们朝着自己背后乱开枪,一旦打中自己人那这玩笑就开大了。
而且三三制也要进行改变。
玛利亚发现,要进行三三制的拷贝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十分困难。
训练了好几年的三三制,进入战场后还是很难使用出来。
所以对三三制的改变尤为重要。
最后他们用一个最简单粗暴的方法进行改变优化。
增加人数。
三人改成了五人、六人,甚至提出将三三制改为三三班制。
人与人之间的站位不得超过三米,而小组之间的距离不得低于30米。
也就是所,要适当的分散兵力密度,并且强调层层推进,交互掩护。
而这一切的前提便是纪律。
俄军的纪律是出了名的拉胯,这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就已经完美的体现出来了,如果不是有第一军坐镇,恐怕会更加恶劣。
如果单纯是察里津的军队,确实能达到不错的效果,可一旦进入全国性,那就必须重新考虑如何处理了。
这场军事总结并没有就此结束,而且留下这么一个内容和任务,并且交代到每一位干部身上。
不久后,托洛茨基从德国那边回来了。
而他也参与到这场军事改革运动当中。
对这场军事改革,托洛茨基表现得比任何人都要积极。
他甚至认为,如果可以整编出一支听从党指挥的军队,并且军纪严格,深得工农民心的军队,将会对革命带来绝对性的支持。
对于托洛茨基的到来,玛利亚表现出热烈的欢迎,约瑟夫依旧是那张臭脸,但并不会因为双方关系而妨碍工事。
托洛茨基也没有把自己当做是外人,来到察里津后便立即加入到工作当中。
只不过他的直率性格让不少干部有些不满。
玛利亚对此进行疏导,但还是会要求托洛茨基整顿一下自己的作风。
她要求,所有干部一视同仁。
这一点不单是约瑟夫要如此去做,自己也要遵守。
托洛茨基虽然有些不满,但还是答应了。
连续工作了一个月后,不少干部虽然还是对他的性格和语气颇为不满,但对他的工作能力十分认同。
‘他就是一台机器,永远不会疲劳,身体内拥有着用不完的精力和热情。’
这是某位干部对他的描述。
也有某些干部认为,托洛茨基同志的脾气虽然有所改变,但还不能够与人友好相处,被他气坏的同志数不胜数,着实是难以沟通。
说白了就是暴脾气。
能够让他以平静态度对待的人,只有捷尔任斯基和玛利亚了,至于他和约瑟夫之间的关系,不打起来已经很好了。
一连两个月过后,托洛茨基主动提出会议。
这场会议的核心内容是军队建设。
军队上的政治整顿由玛利亚和托洛茨基负责,军事训练由伏龙芝负责,军队后勤由约瑟夫负责
此次整训始终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党管军队,努力锻造政治更加及格、纪律更加严明、作风更加文明的军队。
政治整顿旨在明确中央要求的hong军主要任务,自觉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纠正旧军阀作风。
但是要进行如此工作,不可能单凭他们这些领导们坐在会议室内进行商讨。
玛利亚要求从地方群众、基层士兵和脸上以上干部进行调查和访问。
积极鼓励所有人对军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进行商讨和建议。
这些商讨内容都会被集中起来进行合理分析与处理。
毕竟并不是所有建议都是合理,也不是所有问题都是真正的问题。
这样的事情不单要在察里津进行,还要在他们所能够管理的地区进行。
由于察里津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以至于不少荒无人烟的地方都成为了他们的管理范围之内。
事实上,如果可以的话,玛利亚还真希望察里津的势力范围可以扩张到俄国西面。
因为俄国的大部分经济地区和工业地区都集中在西面,而非东面。
东面地区绝大部分都是贫困地区,地貌辽阔,却缺乏工业基础,要想进行发展,其难度不可谓不高。
但这并不紧要,因为俄国东面地区也有不少居民和田地。
这些地方不单可以成为他们的后方粮仓,更可以成为他们大后方。
然后就是思想教育活动。
托洛茨基认为,要想让一支军队成为玛利亚所认为的工农人民军队,首先要做的就是思想教育上的提升。
这一点并不容易,托洛茨基建议扩大政委规模。
首先是进行三观上的正确引导。
而这里面的三观必须与马克思主义与无产阶级挂钩。
托洛茨基甚至提出一个想法,让士兵们懂得去思考当今局势。
“毫无疑问,相对不当今世上所有制度而言,社会主义是最先进最优越。”
“但是,如果只凭借我们的宣传,却没有工人农民的宣传,则无法让他人信服。”
“而我们最好的宣传并不是我们这些领导人,而是底下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