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朝的官方税制还算公允,是所谓的三十税一,也就是每三十份粮食,抽取一份上税。
但这样美好的场景只是出现在官方文件里。
事实上,在各级官吏和大小地主的层层盘剥下,大周朝基本算是做到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在大周朝的治下,有些佃农一年七成以上的收成都要上缴给地主或是官府。
卖儿卖女乃至易子相食在大周可不是什么神话故事,而是真真切切发生在平民百姓身边的事。
李攸之望着眼前清澈见底的小米粥,不禁叹了一口气。
“你叹啥气啊,攸哥儿?”韩梅一边给儿女乘着米粥,一边发问。
“没什么,我就是忽然觉得咱老百姓的日子真是太苦了。”
“唉谁说不是呢。”
两人均是叹了一口气,然后陷入了沉默。
韩梅本是官宦人家的女儿,因父亲落了罪,被革去了官职和功名,后来才嫁给了李老秀才。
真正的平头老百姓生来就过着这样的苦日子,早已麻木的把这视作理所当然的事情。
而韩梅则是过过好日子的,所以她才能和穿越过来的李攸之产生类似的共鸣。
“所以啊,攸哥儿,你还是得去考出个功名。若是你能考上秀才,一年也能少缴不少钱粮呢。”韩梅苦口婆心道。
面对母亲的殷切期盼,李攸之陷入了沉默。他继承了原主的记忆,自然也懂得其中的利害。
大周的农业税制有点类似明朝,对有秀才功名以上的读书人免除徭役少缴纳赋税。
当然,这是明面上的,主要针对像李老秀才这种没什么根基的读书人。
而对于那些朝中有人的人家来说,交税是不可能交税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
但无论如何,有个功名确实能少缴不少税款。所以当初李老秀才还在世的时候,李家的日子确实也要好过不少。
同样,若是李攸之能考上秀才,李家也能大致恢复当年的生活水准。
可李攸之有不同的看法。李攸之穿越来大周之前,只是一个学材料的研究生,读大学时也参过军。
可古代文学、四书五经之类的玩意,已经不能说是他的知识盲区了,简直就是他的知识盲肠!
虽然他继承了原主的记忆,可原主不也没考上秀才不是?除去为老李秀才守孝三年,那也是考了六七年也没考上。
虽说原主的记忆里,他是因为诸如头疼、拉肚子等各种原因才次次落榜的。
但那终究不是借口,对吧?
最主要的原因是,李攸之根本没钱去考试。
在大周朝,考取秀才一共需要参加三场考试,依次为:县试、府试、院试。
其中县试的考场设在县里,而府试、院试的考场的考场则是设在府城。
李攸之早早就已经通过了县试和府试,这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要归功于当时家境还算殷实。
可是李老秀才去世前害了多年的病,李家早已大不如前了。现在的李家可以说甚至可是说连吃饭都成问题。
而远赴府城赶考,路途遥远。备考、考试加上来回路途上的时间,一来一回至少是两三个月的时间。
而目前李家的经济状况,除非是贱卖田产,不然显然很难负担李攸之这个家中唯一的男丁再脱产两三个月了。
但即便贱卖田产凑足路费,也不一定代表李攸之一定能考上秀才,而失去了田地,一家人的吃饭可能都成问题了。
总之,考学是笔经济账,而李家已经没有了供养一个读书人的经济实力。
自古便是寒门难出贵子,更何况李家这样门都没有的破落户?
更何况,大周立国已有二百多年,如今是官府贪墨无道,豪强兼并严重,底层百姓民不聊生。
于内,各地农民起义不断;于外,又有蒙古、女真等群狼窥伺。
这大周王朝怎么看都是一副药丸的鬼样子,这个时候考科举去当官,那不是四八年加入那啥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