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金庸笔下的人物介绍和评论
金庸小说人物评论兰月清风
金庸小说人物评论之周芷若
看初版《倚天屠龙记》,开头很喜欢周芷若,她出身高贵而又身负着血海深仇,人又美丽而温婉,又好心肠又温柔熨贴,在汉水舟中喂重伤的小张无忌吃饭,像长姊那么亲切,使人感到这对小人儿之间早有缘分。
不料看下去大失所望,张无忌爱上霸气十足的赵敏,而周芷若居然变了阴毒奸人,很不是味道,对周芷若的变化尤其不能接受,老是觉得其实是金庸中途变卦,为了使张元忌的移情别恋为读者接受,不惜教二女忠奸对调。
在新版,金庸似乎作出了许多修订,使全书能够首尾贯彻,一方面减弱了周芷若与张无忌之间的渊源,包括把她的身分改写船家贫女,又加了许多伏笔,使她转变的过程较有踪迹可寻,另方面又加强赵敏的可爱及她为张无忌所受的屈苦,使她更能得到读者同情,使人觉得她和张无忌的结合是适当结局。
初版的细节有许多已记忆模糊,但新版的故事似乎着重强调周芷若本来是个良善女子,在师父灭绝师太难违的命令之下才被逼行恶,最后变成罪孽深重的坏人;她的恶行非出自愿,所以值得同情,至少殊堪怜悯。
我觉得这个说法很难接受,首先,周芷若的个性似乎并非一味无限度柔弱顺从,灭绝师太选择传她掌门人的铁指环,是看中她的坚强和机智,把她一切作为推在毒誓、师命之上,不但过分强调她的柔弱,与她有主见。有谋略的个性矛盾,而且一人做事一人当,不是一句“非出自愿”便推委得掉的。
不过,合不合情理也好,最后渐渐变成邪恶阴毒的周芷若却写得十分突出,婚礼中赵敏突然出现,张无忌不顾一切随她而去,周芷若怒碎珠冠、撕破大红喜服腾空而去,简直像《画皮》的妖魔现身,而争夺谢逊一段,她施展长鞭和九阴白骨爪,又阴风阵阵,鬼魅味道令人想起梅超风。周芷若是个精神极度困扰的女子。
兰月清风
金庸小说人物评论之李莫愁
“赤练仙子”李莫愁最令人难忘的是她的“主题曲”: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透过李莫愁,《神雕侠侣》使元好问这首《迈陂塘》,传遍今日民间,可能起初连金庸自己也预料不到。可能他原意不过是塑造一个美若天仙、毒如蛇蝎的女魔头,用轻柔凄婉的词句,衬托出她的血淋淋武功,使她更加可怕。这首词的流传是意外收获了。
问世间,情是何物;问李莫愁,她未必答得出,她所以常歌此词,是因为她自以为一生为“情”所役。她热恋的人娶了别人,她既哀且愤,誓要报仇,杀这横刀夺爱之人的全家。“情”之为李莫愁,简单地说,就是占有。
《神雕侠侣》既是写“情”之作,最先轻歌出场的李莫愁便是点题。但金庸显然不同意情是占有,他穹杨过与小龙女之间的情、公孙绿萼对杨过之情,甚至郭襄对杨过之爱慕关注,基本精神都是自我牺牲,甘愿舍弃自己性命成全对方,而不是夺去对方的性命而满足自己。
李莫愁这个误会真是殊不美丽。她杀人全家,双手染满鲜血,不见自己的凶残,只为自己相思无着落而黯然销魂,到最后,终于自己也为“情”所毁。她身中情花毒,难逃一死,于是自投焚烧着的情花丛中,全身着火,但兀立不动,至死犹歌:问世间,情是何物,读者虽然难以同情李莫愁的所为,但也不能不被这凄厉场面所感动。
“赤练仙子”其实最是无情,看她怎样冷血对待自己的忠心弟子洪凌波便知。然而,金庸却写了一段关于李莫愁夺了襁褓中的郭襄,意图威胁黄蓉,但竟被小婴儿激发起母性,反而柔情无限地抚她入睡,以平常用作杀人武器的尘拂为她赶蚊子。大概金庸想说的,人不是生来凶残的,为情自毁,也可说是李莫愁的悲剧。
兰月清风
金庸小说人物评论之王语嫣
我第二讨厌的金庸女子是《天龙八部》的王语嫣。这位小姐,在旧版芳名叫“王玉燕”,而且有一大堆理论注释,意谓名字不必钻牛角尖,比如“玉燕”,乍听甚俗,但细想之下,形态优美,与这位天仙化人的姑娘非常相配云云。后来不知是否没有达到意想中的“化俗为清”的效果,新版改为“王语嫣”,由段誉新注:“妙极!妙极!语笑嫣然,和蔼可亲。”其实两个名字,都不知哪个比哪个更糟糕。
这位王谢堂前玉燕般的小姐,连名字也这许多堆砌,其他就更不必细说了。她自己爱长篇大论地发表意见,有薛宝钗小姐的遗风,论其迂腐,则可与段公子分庭抗礼,其实两人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不同之处,是段公子一般出于善心,王小姐则是满肚子学问,不吐不快,有教无类,总之什么人的武功,也得评论指点一番。这等饶舌,自然讨厌。
王小姐思慕表哥,就如段誉倾心于她,而她之冷淡段誉,又如慕容复冷淡她。然而段誉心地仁厚,毫无架子,倾慕之情博得公众同情,王小姐心中除了对表哥迷恋之外,别人生死她全然无动于衷,因此冷淡段誉引起公愤,受慕容复淡则大快人心了。
当然,讨厌王语嫣跟喜欢段誉这名谐角颇有关连,但也不全跟段誉有关。她根本就矫扭做作,动辄拿出大小姐的样儿,但既无风度,亦无原则,利用段誉对她的感情让他代她的心上人去送死,不可谓不是天性凉薄。一个女子,就算心有所属,不能接受另一个男子的心意,那也得感激他、尊重他的感情,像王语嫣那样的举止,又岂能不令人反感?其实想想,金庸也开了这位高贵小姐的玩笑,一时让她芍药烟笼般出场,转眼又让她衣冠不整地困在草房中;一时让她月光下作清露晓芙,忽然又让她掉下泥浆臭井。她的痴情可笑多于可怜,是个喜剧角色多于严肃角色,因此虽然讨厌也不顶讨厌只是第二讨厌。
兰月清风
金庸小说人物评论之陈园园
金庸小说美女特多,但怎样才算得是“美”?是否只如西谚所云:“美貌来自看的人的眼中”?或俗语所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在金庸小说众女之中,若问以谁最美,答案必然是“陈圆圆”,因为金庸是以“天下第一美人”的角度去写陈圆圆的,看他怎样写陈圆圆之美,便知在金庸心目中,“美”为何物。
金庸在两套小说中写过陈圆圆,在《碧血剑》中只是短短一段,在《鹿鼎记》中有颇长的一场,两处都故意避过具体地描写她的面貌,两处都刻意形容别人看到陈圆圆的反应。在《碧血剑》中,满殿将领兵卒登时为她着迷,先是目瞪口呆,仿佛被她勾魂摄魄,继而疯狂,拥前要抱她大腿、呼叫着撕裂自己衣衫,蜂拥而至争着要多看她一眼,总之丑态毕露、情难自禁,连甚有定力的正人君子袁承志见了她,也“不由得心中一动”。《鹿鼎记》中的描写更生动,韦小宝一见陈圆圆,“张大了口竟然合不拢来,刹时间目瞪口呆,手足无措。”陈圆圆一笑请他坐,他“茫然失措,双膝一软,跌坐入椅,手中茶水溅出,衣襟上登时湿了一大片。”
金庸的意思很明显,美即使是主观,也是符合大众的主观,而非只一人或“情人”的主观。美是很原始的一回事,从看到发生生理反应不过是一瞬间。
但金庸所说还不止此。他没有描写陈圆圆的面貌,却有描写她的声音言语神态。在《碧血剑》那段里,陈圆圆“莺声呖呖”,“目光流转,每个人和她眼波一触,都如全身浸在暖洋洋的温水中一般,说不出的舒服受用,”《鹿鼎记》里陈圆圆“嫣然一笑,登时百媚横生”,说到自己身世,忍不住流泪。
韦小宝不明她说什么,“但见她微笑时神光离合,愁苦时楚楚动人,不由得满腔都是怜惜之意,只觉得就算为她粉身碎骨,也是甘之如饴……”
简言之,魅力生自神态。写香香公主时犹需说她白皙、体有异香,到陈圆圆,什么具体的形容词也不需要。
兰月清风
金庸小说人物评论之苗若兰
《雪山飞狐)故事十分好看,布局紧凑,曲折离奇,全部以倒叙方式从几个人口里说出来,各人版本不尽相同,不是知道得不完整,就是各有私心隐瞒,令人想起日本电影“罗生门”。
不过,《雪山飞狐》的人物却以绝不可爱的居多,只有少数例外,苗若兰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位金面佛苗人凤女儿是个大家闺秀、千金小姐,当然又是美丽绝伦。她不懂武功,但却柔而不弱,甚有气派。金庸用略带幽默的夸张手法写她,使人在喜欢她之时又觉得她未免有点可笑。
先是人未现身已先上来丫头老妈子押着箱柜衣物杂物观赏玩物一大堆,噜噜嗦嗦地解释小姐要这样、不要那样,在群豪会集、剑拔署张的雪山之巅,简直令人又好气又好笑。这苗小姐一出手就送人名贵玉马一对,不管气氛怎样紧张,她依然我行我素地按照她大小姐一套规格行事,内堂拜见伯母、换衣裳、喝茶,丫头送上锦缎套子小手炉,点上香,她还要挑剔点的是素馨还是檀香、放在她身旁还是窗下,难怪众人皆讶异苗人凤一代大侠,怎么把女儿娇纵得这般模样。
要是苗若兰只是娇纵的大小姐,那么也当不起金面佛女儿这个身分了,她最突出的气质是镇静自若,处变不惊,纤纤弱质,强敌将临也毫不畏惧。“雪山飞狐”出现,群“豪”跑的跑、躲的躲,苗小姐却悠然待客,还抚琴助酒,典雅不凡,充分表露她所受的教养。胡斐大概自《飞狐外传》之后,潜心文艺修养,苗小姐与他琴曲对答。情愫暗生,情景动人。结局就近乎胡闹了,这么尊贵的小姐,居然让人点了穴道,脱掉外衣,只穿内衣蜷缩在锦被之内,后来还这样衣冠不整地跑到崖上看情郎与父亲较量,好像只披着一件男子的长衫,真是不雅观之至。
《雪山飞狐》结局悬疑,据说多年来不少人追问金庸究竟胡斐、苗人凤谁胜谁败,我才不关心,我心焦的是,后来苗小姐几时才找到端正服装换上?
兰月清风
金庸小说人物评论之李沅芷
霍青桐、林朝英等女强人感情上终不如意,但不是所有女子都拿坚持不肯接受她们的男人没法的,李沅芷便很有办法。
李沅芷是千金小姐,父亲做大官,她是独生女儿,又聪明又美丽,善解人意,当然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别人不怕她也要让着她,不然见她这样的人居然低声下气请求,也就十分顺气,乐得答应了。再不然,她那么懂得讨人欢喜,她缠着要什么事物,不答应她也不成,例如陆菲青,本来埋名隐姓,教馆以避仇家,被李沅芷磨着要他传授武功,终于也收她做徒弟。
当然,像李沅芷那种女子,你让她得到她所要的,她一定对你很好很好,使你觉得十分值得,只是在你不能使她如意,她才会让你看到她冷峻的贵人面目。李沅芷看中了余鱼同,但余鱼同一来心有所属,二来自己也是心高气傲的少爷,所以对李小姐毫不买帐,由得她“不辞万里苦随君。”开到口求他,他也只管作他的“伤心人”去,只是置若罔闻。不过,李沅芷习惯了要什么有什么,又岂会罢手,悄然引退?她去请救兵。
救兵是维吾尔族的奇人阿凡提。李沅芷见他机智多谋,灵机一触,便用计谋赢了与他的比赛,强他指点怎样可以使余鱼同对自己政变态度。这一着证明是使得,“胡萝卜与棒子”妙策之下。果然使金笛秀才一步步趋向拜天地的礼堂。当然,这也不是阿凡提一人之力,也要有李沅芷那么玲珑剔透的心思,才能即时领悟,有效地付诸实行。
读者幸勿误会,我不是说李沅芷是坏人,她其实十分活泼可爱,和她相处,一定乐趣甚多,她的古灵精怪念头行为,必然带来不少欢乐,她对人一般很亲热,所以霍青桐也很喜欢她,而且她又好抱打不平,把人家的事挂在心上,知道朋友有危险,老远急急跑去通知,等等等等,只不过幸运之神太宠眷她大小姐,别的女子看了,未免酸溜溜的感到不忿。
兰月清风
金庸小说人物评论之朱九真
殷素素临死时叮嘱张无忌,愈是美貌的女子愈会骗人,叫他小心。其实殷素素倒不大骗人,但《倚天屠龙记》里的美貌而奸诈的女子特别多,也是事实。赵敏,周芷若,甚至小昭也屡屡骗人,不过,把张无忌骗得最惨的一个美貌女子却是朱九真。
金庸写朱九真玩弄张无忌,其实是一个很老套的故事,不少粤语“残”片都类似桥段,女的不是大商家的小姐,就是大军阀的女儿,总之有财有势、美丽娇贵而盛气凌人,但穷小子暗恋上高贵如公主的小姐,把她奉为天人,无论她怎样对他诸般侮辱,他都默默忍受,令观众大为不值富家小姐的无情无义,大为怜惜穷小子的一片痴心。
只是金庸笔下的朱九真,又比寻常故事的富家小姐美艳百倍,更加无情;她嗜养巨犬,训练它们咬人,她受父亲指使,假意对张无忌好,利用他对她的痴心,诱骗他吐露谢逊及屠龙刀的下落,但同时她认为对这穷小子表示亲热是奇耻大辱,一心要在事成后杀他泄愤,这样的千金小姐,何止无情无义,简直蛇蝎心肠。
像其他同类的故事,朱九真这千金小姐也是爱上了英俊的草包表哥。她与武青婴争夺表哥,利用张无忌不成功,竟然把他毒打一场,这种毫不新鲜的桥段,使朱九真更落俗套。唯一特别的地方是,朱九真、武青婴都是“名门之后”,朱九真是一灯大师弟子朱子柳的后人,武青婴是另一弟子武三通的后人,但朱九真与武青婴富而骄矜、朱长龄更是卑鄙下流、阴毒贪心,本来照《倚天屠龙记》故事发展需要,这些人是什么人的后人也没关系,金庸特意安排,想是为了加强读者兴趣,同时使人慨叹“名门之后”,未必便是好人。诱骗张无忌的计谋功败垂成,朱长龄被困在峭壁突出来的平台数年之久,而金庸不再多费笔墨谈朱九真的情况,只是后来间接交代她被殷离所杀,因为殷离恼恨她陷害过张元忌。看来,她始终未能如愿嫁给表哥。
兰月清风
金庸小说人物评论之郭芙
同是鲁莽憨直的姑娘,郭芙却比周绮品格差得多了,周绮到底没有闯过什么大祸,而且只是言语不够客气,行为总是出于善意的,但郭芙却是骄傲而自大任性,恃着父母威望到处教训人,结果连连闯祸,砍断了杨过的手臂,以毒针射得小龙女重伤,令他们夫妻受苦受难,分离十六年,崇拜这对璧人的读者,自然把郭芙恨之入骨。
金庸这样写郭靖黄蓉的女儿,初看似乎有意令人失望,但细想之下,其实既是大胆创作,又是合情合理,郭芙生就黄蓉的娇美外貌,却承继了郭靖的混沌脑筋,而且郭靖虽然呆笨,但个性优点很多,由母亲师父们教导成一个诚实正直坚忍而有侠义心肠的人,可是郭芙没有这个运气,她不幸生在优裕的环境之中,自幼尊贵,一早便被宠坏,所以除了混沌鲁莽之外还要加上自大任性,真是一塌糊涂。
一般人心目中,忠良之后一定是忠良、天才之后也必然得天独厚的了,其实不然,以黄蓉的任性护短,自然不会好好管束宝贝女儿,而郭靖主张严加管束,却又一味严厉而毫无方法,一紧一松,这对可爱可敬的夫妻便养了个全无管教的女儿。金庸笔下的郭芙是合情合理。
但郭芙也有她的悲剧意味。首先,她个性的形成,并不全是她的错;其次,虽然莽撞闯祸是她的错,但她所闯的祸之巨大,又远远超出比例,也可说是她的不幸。要是她持的不刚巧是削铁如泥的淑女剑,或杨过并非中毒,她这一剑的后果便不可能那么严重。要是小龙女不是已经中毒,躲在石棺内疗伤至紧张关头,郭芙乱发的飞针也不致令她毒入腑肺,金庸让郭芙一个人连闯两次祸,分别害了杨过小龙女两人,一定是别有深意的。
郭芙与杨过自幼一起,郭芙秀丽无伦,杨过俊俏精灵,多情的读者,开始时未免以为他们会万为青梅竹马的一对,或像郭靖那样,希望上一代的憾事,在下一代得到弥补,奈何这两人一碰面就是冤家,一直愈闹愈成敌对,姻缘终于无望。金庸把郭芙写成这样莽撞,大概也是为了使故事有这个特别的结局吧?
兰月清风
金庸小说人物评论之长平公主
长平公主在《碧血剑)出现过,后来又在《鹿鼎记》再出现。
在《碧血剑》星的长平给人最强烈的印象是长得相貌极美及气质高贵。照说,故事的女主角必然是全书最美的女子,但《碧血剑》中最美的却不是温青青,而是化名阿九随师父青竹帮头子程青竹劫镖的长平,连男主角袁承志都是这样想,虽然他不敢说出来。劫镖那次,长平作乡下姑娘打扮,已掩不住高华气度,第二次碰到袁承志时却是在京城外打猎途中,那时耳垂明珠,襟镶宝石,又带着一干随从,颐指气使,更是气派非凡。
只道袁承志会迷恋上公主,谁料公主迷上袁承志,三更半夜在寝殿里画他的肖像放在床前,袁承志夜探宫禁被发现行踪,错有错着闯入公主寝殿,于是既识破“阿九”身分,又洞悉她的少女情怀。后来城破之日,崇帧欲剑杀长平,砍断她一臂之后,便为袁承志所救去。最后,她削发为尼,由何铁手护送至华山,金庸写她“眉目如画、容色憔悴”,全身裹在一袭白狐裘之中,头上也戴着白狐皮帽子,虽然未免与出家人身分不符,但有力地保持了她的华贵形象,虽然表面浮浅,但十分有效。
长平在《碧血剑》是十三四岁(不止吧?--东方剑),在《鹿鼎记》以白衣尼九难角色再现时己是三十多岁,侬然清丽高贵,但这次的高贵比较含蓄,一身白衣纤尘不染,落寞不群,说话不多,但自有威严,连韦小宝也不敢在她跟前造次。
金庸用间接手法写多于直接写,透过别人对她的反应显出她的气派,例如韦小宝伴着她夜访宫禁,重逢旧时宫女陶红英便是。陶姑姑的激动、尊敬与忠心,充分衬托出九难的身分。
她愈说“我早不是公主了”,就愈使人感到她一直都是公主。最传神是韦小宝一路上用尽小太监本领服侍她吃饭,她虽从不说饭菜好坏,但菜好她便多吃几箸,不好少吃几箸。
长平初现是以“美”托出高贵,重现时既已亡国,托出高贵便用“愁”了。金庸善于利用写人物,《碧血剑》初版还未见功力,到了再版,历史味道就几乎太浓了。
兰月清风
金庸小说人物评论之苏菲亚
韦小宝的“甜心”之中,居然还有一位外国美人苏菲亚公主,这位“鄂罗斯国摄政女王苏飞霞固伦长公主殿下”是历史上真有其人的,让金庸写成这个样子,她死而有知,不晓得要怎样生气。
西洋美人金庸这位“洋才子”早在《碧血剑》写过了,但只是寥寥几笔,没有这位苏菲亚那样活灵活现,洋才子笔下的外国美人倒是十分符合中国人想像的,洋女自然风骚,公主也不例外。中国男子汉,即中国小孩,也唾手可得之为甜心。洋女全身是毛,当然与我国妇女的娇嫩细滑不能比拟,而且又笨,只懂得发脾气、摔东西,谈到聪明才智,苏菲亚不但不能与洪教主夫人苏荃同日而语,就是不学无术的韦小宝,也随时有资格批评她没有学问。不过,金庸写苏菲亚纯是游戏文章,讽刺低贬洋女多半不是故意,故意讽刺的反而是中国人。韦小主凭听戏文说书得来也足以指点鄂罗斯国固伦长公主的,是如何搞得大下大乱、乘着混乱夺取权力。苏菲亚听他的话,一举成功,事后问他:“你怎知道叫兵士杀人、抢女人,就可以,杀沙里扎,杀彼得?”韦小宝微笑道:“中国人,向来这样。”这七个字,字字痛心,金庸解释说:“中国立国数千年,争夺帝皇权位、造反斫杀,经验之丰,举世无与伦比。韦小主所知者只是民间流传的一些皮毛,却已足以扬威异域,居然谋朝篡位,安邦定国。”发动一场动乱,令到多少人丧生,比较之下,讥讽苏菲亚淫荡、不知羞耻,实在不成什么责备。
苏菲亚出场的场面荷里活历史官闱电影的意味有余,历史真实感不足,金庸后来避重就轻,不再让韦小宝摄政女王见面了,只许通信,又许韦小宝再讨一点最后便宜,送个自己的裸体石像去聊慰洋女相思之苦。
苏菲亚真有其人,但其人真事迹真面目又有几人会翻查印证?自然是《鹿鼎记》的版本流传于华人世界。金庸小说家权威不容忽视,完全没有说错。
兰月清风
金庸小说人物评论之韦春芳
韦春芳是个三流妓院里的过气妓女,姿色平庸,技艺有限。而且年纪不少,纵使努力风骚,也迷不倒几个恩客。妓院都是些势利地方,款客的房间布置豪华,过气妓女的私室寒酸简陋,然而韦春芳在丽春院不但丝毫不令人觉得她潦倒,她自己更似乎是十分舒服自在。韦春芳令读者看得舒服,因为不是个博取别人同情的可怜人物,她完全不感到自卑,不感到生命或社会欠了她什么,她只是努力地做着一份她懂得做的职业,而且从中得到一些小利益小乐趣。
不过,说“努力”,韦春芳也不是怎样努力,连她的儿子都说她懒,但她对自己的要求不是很高,明知自己不够用功,唱来唱去那两首曲子,她能含含糊糊混过去就混过去,是有点惭愧,但不是惭愧到要逼自己发奋的地步。她对自己得过且过,对别人也没有多大的要求,她自己舒服安乐,读者看她也看得舒服开心,不必莫名其妙地负上许多内疚。
表面看,做妓女自然不是很好的职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有像韦春芳那样的母亲或太太,真是可以说不错,看她与韦小宝的关系便知。她对儿子感情深厚,是个负责任的妈妈,生活上照顾他需要,道德上关注留心不让他做坏事,然而她没有给他半点麻烦,她自己懂得照顾自己,不必他为她操心,他不告而别,杳元音讯,她挂念是挂念,但一来没有终日以眼泪洗面,二来重逢时没有查根问底,只是惊喜愉快,赶忙愉碟火腿来给他,那种完全信任,或者纵使半信半疑也完全放任他,可能对每个男人来说都是梦寐以求。
韦春芳岂止生活不惨,她简直生活愉快;尽管旁人眼中妓女不是人,在她眼中当妓女不外是生活。她生活卑微,但她有卑微的抱负。她岂止不自卑,她简直觉得自己道德十分严谨:赌钱作弊是聪明,愉妓院养客的火腿是聪明,但偷嫖客的钱财,那是绝不可做的坏事;跟汉人睡是职业,跟回子、西藏人睡皆可;但跟外国人?她韦春芳岂是这样的“烂婊子”?
兰月清风
金庸小说人物评论之马春花
金庸小说里有些女子令人难忘,原因不是她们如何超凡脱俗,而是她们凡俗得有亲切感,使人容易对她们的遭遇产生同情,《飞狐外传》的马春花就是这般的一个女子。马春花生得美貌可人,但出身普通,是个老练的镖头之女,后来由父亲把她许配给师兄徐铮为妻,父亲去世之后,夫妻俩便接过镖局生意,苦苦经营,这个故事,以武侠小说来说,真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
在她一生之中,只发生过一件不平凡的事,但这并不平凡的事,最后决定了她及她一家的命运。她跟父亲在商家堡作客,商家少爷商宝震迷上她的美貌,这也没有什么特别,她并没有因商家少爷贪新忘旧。不平凡的是京师贵公子福康安路经商家堡,无意中看见马春花,为着贪她美色,梢作停留,略经安排,轻易地引诱了这个少女,作为他一个下午的消闲玩意。
这件事改变了马春花的一生。这段雾水姻缘破坏了她和师兄的关系;她未婚怀孕,他一直知道自己不是孩子的父亲,不是这段雾水姻缘,福康安后来不会派人接她;不是对她有情,商宝震被派来时不会对徐铮猛下杀手;不是因“此子何来”而一腔冤屈,徐铮在打斗时不会那么不顾性命,终为商宝震杀死,商宝震杀死徐铮,马春花又杀了商宝震为夫报仇,这两个男子都是空自为她送命。
但马春花又为福康安冤枉送命,她是被相国夫人缉杀。她初抵京师时还以为今后快乐幸福无比,既与情人及爱子团聚。
又安享富贵尊荣,她甚至专诚请胡斐来道谢,岂料奇祸已在眉睫。马春花是弱者。她没有抵抗福康安的诱惑。没有对徐铮忠诚。她无知愚昧,既然不洞悉福康安的虚假,亦不明白身在相府的危机。但她不是个没有良心的势利女子。正如她对胡斐表白,她对福康安是一见钟情,那是前生冤孽。到死,她都对他念念不忘。这故事太普通了,但唯其普通,所以更加令人感叹。
兰月清风
金庸小说人物评论之韩小莹
《射雕英雄传》的读者,大概不会很注重江南七怪之一的韩小莹,因为全书没有哪个情节是以她为中心的,但是从各处收集的点滴汇成的韩小莹肖像,显示的是一个可亲可爱可敬的女子。
她在江南七怪中年纪最小,与其他六怪是自童年玩伴开始的交情至她十七八岁上,七怪因与丘处机有约。到处寻访郭靖,一直找到蒙古大漠,找到之后,又花上近十年功夫教他武功。
十八年这样就过去了。韩小莹由大眼睛的苗条少女变作中年女子,终于以自刎在桃花岛黄蓉母亲的墓室之中收场,一生人没有恋爱过,也没有经过结婚生子,五怪张阿生生前暗恋她,荒山夜战黑风双煞,张阿生惨死,他死前韩小莹哭着要嫁给他,结果终生便为他独身。她其实比李萍更像是郭靖的母亲,她教他武功,一心要教育他成材,无奈郭靖资质迟钝,教他剑招,他学来学去都学不到,她想起自己兄弟七人在漠北苦寒之地辛苦多年,张阿生葬身异域,竟然只教得这样一个蠢材,不由得又是心头火起,又是气得伤心落泪。后来郭靖得马钰指点,大有进步,她又怀疑他不知暗中结交了什么坏人,直到发现是马钰,她又是欣喜,又是怜惜郭靖错被师父怪责,这种种心情反应,都是典型的教子成材心切的慈母反应,或者,更像寡母教子的心情。
郭靖到了江南,结识了黄蓉,拒绝娶华筝公主,江南六怪盘问他黄蓉是谁,发现是东邪黄药师的女儿,韩小莹一时“茫然无言”,因为七怪与黑风双煞有血海深仇,而黄蓉是他们的师妹。但郭靖说到他与黄蓉虽然没有说过一定非卿不娶、非君不嫁,但是“两个心里都知道的”,韩小莹便想起自己和张阿生,一直不敢互相表示情意,以致错过了幸福,对郭靖便不忍责备。
韩小莹一生辛劳,到头来也得不着几天安乐,实在太像大多人的母亲,她的平庸淡泊,使人感到又
2、三国里关羽是什么人物?
东汉末年名将
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汉族,并州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将领,自刘备于乡里聚众起兵开始追随刘备,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在关羽去世后,其形象逐渐被后人神化,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又经历代朝廷褒封,清代时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3、关于巴金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连续性的长篇。其中《家》的艺术成就最高,是巴金的代表作。
《激流三部曲》主要从“五四”新文化思潮与封建家族制度剧烈冲突的角度,描写青年反抗家庭的革命,控诉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小说多侧面地暴露了宗法家庭统治者的顽固和专制,以及“长子继承制”的内在矛盾,揭示了封建家庭父辈人物伦理道德的虚伪和沦丧;歌颂了受新文化思想激荡的子辈人物的叛逆行动,表现了青年女性的悲惨命运,以及她们的觉醒与抗争。《激流三部曲》在现代长篇大家庭衰败史小说中占有显著位置。
小说写了高老太爷、克明、克安、克定、周伯涛、觉新、觉民、琴、梅、瑞珏、鸣凤、淑英、淑华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其中,觉慧是封建宗法伦理文化的幼稚而大胆的叛徒,是“五四”文化思潮培育的大家庭逆子的新典型。觉新是三部曲中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他是宗法制大家庭溃败过程中的“长子”典型,性格复杂,徘徊挣扎于多重人事矛盾和精神冲突的漩涡之中,负载着极为深刻的时代的和历史的文化内涵。高老太爷是大家庭衰败过程中的封建专制家长。他的威权受到来自“败家子”和“叛逆者”两方面的挑战。他在内心矛盾痛苦中死去,象征着一种制度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这些都与现代文学中的同类人物(如曾皓、蒋捷三等)见出不同。
《激流三部曲》把现代小说自郭沫若《漂流三部曲》开始的“三部曲”形式推向成熟,为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家》以抒情笔调,运用心理分析和内心独白等多种艺术手法,成功地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扩展了现代小说人物创造的“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的审美思想。《春》和《秋》中,家庭日常平凡琐细的生活描写,逐渐取代了单纯直露的情绪抒发,预示着巴金艺术风格的转变。
巴金的作品激动了几代人的心灵。他的作品爱憎分明,总能给予读者一种精神的鼓舞,奋斗的力量,伴随读者去推毁旧的世界,催化新的萌生。一个世纪以来,巴金始终生存于崇尚理想、追求光明、坚信未来必胜于现在的精神空间里。这使巴金的创作带上了鲜明的崇高品格,他总是在作品中叙说信仰的力量,呼唤春天,讴歌理想、赞美未来。他的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总是太阳、星光、明灯、圣火等充满光与热、能给人带来信心与力量的意象。在巴金的笔下,英雄们的思想境界是高尚的,爱情是高洁的,他时时在传递着一种美好的信息,即不合理的制度和罪恶的势力终将退出历史舞台。许多读者正是读了巴金的作品而选择抗争选择奋斗,从而开始不懈的追求。当年奔赴延安的进步青年,许多是由于读了巴金的作品而走向革命道路的。
青年时期的巴金(1923年,巴金19岁),跟他三哥冲破令人窒息的封建大家庭,乘船来到上海南京求学。4年后,苦闷的巴金又踏上了游学法国追求光明的征程。在法国,本想学经济学的巴金却深深地迷于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契诃夫、左拉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中。文学穿透心灵的深沉力量给了巴金些许的慰藉,然而,这并不能抹平巴金心中的创伤和痛苦。正如巴金所讲:“我想到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欢乐、希望和挣扎,我想到那过去的一切,我的心就像被刀割着痛,那不能熄灭的烈焰又猛然地燃烧起来。为了安慰这颗寂寞的年轻的心,我便开始把我从生活中得到的一点东西写下来。”于是巴金的第一部小说《灭亡》诞生了。《灭亡》的主人公杜大心是一个充满矛盾、有着忧郁病态性格的青年。巴金通过这一人物的塑造,“真实地暴露了一个想革命而又没有找到正确道路的小知识分子的灵魂。”巴金这一名字也随着《灭亡》的问世而为人们所熟知。《灭亡》的成功,使巴金走上了职业作家的道路。
中年以后的巴金,他强烈的激情以及对于理想世界的渴望,使他成为“五四”青春精神的最好象征。无论是《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还是《寒夜》,都曾经以真诚强烈的感情色彩,激动了几代人的心灵,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在这些作品中,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以细腻独到的艺术魅力直逼人心。他还善于撷取典型事件,营造典型环境,塑造出性格迂异的人物形象。比如《家》中人物觉新,便是一个典型。巴金不只一次地说过:“觉新是我的大哥。”觉新性格软弱,逆来顺受,是新旧交替时代的过渡人物,他是高氏家族第三代中的继业者,他不忘长房长孙的地位,不忘光宗耀祖的责任,在持家继业中,他充当了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的维护者。但他又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只因高老太爷想抱重孙的愿望就断送了他继续深造的前程;只因双方母亲在牌桌上的摩擦,就毁弃了他和梅芬的婚姻。“五四”运动的爆发和新思潮的冲击,唤醒了他“人”的意识。他对封建家庭的腐败和自己屈辱的生活深感不满,但他在新与旧的秩序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一面维护着旧家庭,一面又不满旧家庭,甚至也不惋惜它的溃灭;他一面受封建礼教的残害,一面又帮助封建家长做着害人的事情。他变成了一个两重性格的人:在旧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他跟他的两个兄弟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
@@@@@@@@@@@@@@@@@@@@@@@@@@@@@@@@@@@@@@@@@@@@@@@@@@@@@@@@@@@@@@@@@@@@@@@@@@@@@@@@@@@@@@@@@@@@@@@目录
□(一)闯入文坛
□(二)把心交给读者
□(三)友情是盏长明灯
□(四)生命在于奉献
□(五)配合治疗的最好病员
□走近巴金老人
□往事重提说源头
□巴金自传:文学生活五十年
□世纪巴金与四季“收获”
□近百年文学长河中的大师形象
第二节《激流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是巴金的代表作品,特别是它的第一部《家》,更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巴金在《〈激流〉总序》中声称,“在这里我所欲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的一幅图画,自然这里只有生活底一部分,但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织成的生活之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作品所写的正是这样一股生活的激流:一方面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垂死的封建统治力量疯狂地吞噬着年轻的生命,另一方面深为革命潮流所吸引的青年一代开始了觉醒、挣扎与斗争的悲壮历程。
《激流三部曲》所反映的内容时间跨度从1919年至1924年,正是中国历史处在转折时期这一风起云涌的动荡时代,背景是当时中国还很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三部曲的第一部《家》,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庭制度的典型形态。在高老太爷统治下,这个家庭内部充满着虚伪和罪恶,各种矛盾在潜滋暗长,逐步激化。就在这一背景下,作品描写了高氏三兄弟的恋爱故事。其中高觉慧与婢女鸣凤构成了第一个悲剧事件;高觉新与钱梅芬及瑞珏构成了另两个悲剧事件。这几个悲剧事件虽然原因各异,但在一个基本点上却是共同的:她们都为追求幸福的爱情而和封建礼教及封建专制制度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而导致了她们的悲剧命运,特别是,她们的不幸都与高老太爷直接间接地相联系着。鸣凤的故事在全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她的死激化了家庭内部的矛盾,直接唤醒了它的第一个叛逆者——高觉慧。鸣凤的死与觉慧的叛逆标志着这个家族已走向盛极而衰的转戾点。在觉慧的直接影响帮助下,高觉民起而抗婚,并取得了胜利,从而进一步暴露了封建专制主义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随着全家至高无上的“君主”——高老太爷的死亡,各种腐朽的东西统统明朗化、公开化了,原先隐匿着的各种矛盾冲突统统爆发出来。于是,一方面是蛀虫般地对高家的腐蚀,另一方面是以觉慧、觉民为代表的对高家统治原则的公然反抗,它们都在同时加速地进行着,并构成了两把各自向着相反方向撕裂的钳子,把高家温情脉脉的情感纱幕撕得粉碎。《家》的巨大成功,有力地实现了作者原初的写作意图。“我要反抗这个命运”,“我所憎恨的并不是个人,而是制度”,“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J’accuse(我控诉)”!
三部曲的第二部《春》主要描写的是淑英抗婚的故事以及与之相对的惠表妹的悲剧事件。同样写的是爱情,但和《家》中所描写的内容已有显著不同。《春》不是表现为对美好婚姻的追求以及这一追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矛盾,而是表现为不合理的、丑恶的婚姻制度对妇女的摧残以及对封建专制的婚姻制度的控诉与批判。淑英和惠一样,受父母、上司之命,要与自己从未见过的,声名狼籍的男人完婚,不敢反抗的惠生病致死,而淑英则因受时代、新思潮的影响,在觉民、觉慧的帮助下,逃出了封建大家庭的囚笼。这里,《春》实际是表现了专制制度下妇女解放的主题,同时,在另一方面,它也使读者看到,反叛者的队伍扩大了。旧家庭的统治者也转到第二代克明的身上。但统治力量已经大大减弱了。
三部曲的最后的一部《秋》,表现了旧家庭分崩离折,“树倒猢狲散”的结局。这主要是通过对高家第二代,第三代的道德加速腐化以及整个高家已后继无人的描写显示出来的,作品自然地把注意力放到第三代的命运上,描写了周枚与高淑贞的悲剧以及觉英、觉群的堕落。在这里,着重抨击了专制主义假手封建礼教腐蚀、摧残青少年的罪恶。随着第二代家长克明的死亡,整个大家庭的重担已经找不到任何人来承担了,因为就连长房的承重孙觉新也起来反抗了。《秋》的主题可以说着重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精神支柱的崩溃。
在《激流三部曲》所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群体中,高觉慧无疑是最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他是一个新人的典型。他从朴素的对劳动者的爱和对封建制度的恨出发,走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民主主义的面前,最后又走向社会斗争。作者通过这个思想发展过程,展示了近百年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共同经历的思想历程。
这个形象是活生生的,富有真实感的,他身上的那些长处和短处都是那个时代的先进青年所特有的。他爱国,追求科学与民主,因而他不信神,反对专制主义。他平时不乘轿子,并能爱上婢女鸣凤,归根结蒂还是出于民主精神的指导。但是,他并不是已经彻底树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彻底背叛地主阶级的英雄。他的思想里仍然有少剥削阶级的东西。比如,他对鸣凤的爱情就远不及鸣凤对他的爱那么坚定和忠贞。在这个问题上,他一直是犹豫不决的,最后在关键时刻他恰恰忘掉了自己先前的承诺,反而在痛苦之余决定“把那个少女放弃了。”这样的描写完全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因为觉慧所处的环境仅仅是能够形成具有民主思想的爱情观念的环境,还不是能够实际这种爱情观念的环境。尽管觉慧的爱情观念已完全摆脱了封建阶级的情趣,开始把鸣凤的价值即人的价值放到了中心位置,但他实际上却不可能逾越那一道阶级的垒堑。他最后离家出走前的心情也是十分真实的,他和高老太爷思想上虽属不同的营垒,但他们毕竟是祖孙关系,他那恋恋不舍的心情正表现了他身上人性的一面。
觉慧在作品的作用在于:首先他揭示了主题。这个形象表明,只有革命才是唯一的出路,逃离家庭、个性解放,仅仅是第一步而已。在这方面,巴金显然超过了同时期一般作家的思想水平。其次是,觉慧作为高家的第一个掘墓人,以后在《春》、《秋》中仍不断地给这个家庭以巨大影响,这就使他成为高公馆内部这股汹涌“激流”的原动力。
质言之,觉慧是20世纪初在新思潮冲击下由五四运动首先唤醒的中国人,是封建主义大胆的、勇敢的叛逆,也是满怀热情的,不成熟的革命者。
《激流三部曲》还塑造了一个在专制主义重压下的病态灵魂——高觉新。他是一个重要的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觉新的典型意义在于,他的软弱动摇的性格完全是封建专制主义及封建家族制度所造成的,他的悲剧集中反映了这种制度对健康人性的戕害。觉新原先是一个“相貌清秀”、“聪慧好学”的青年,思想进步,心地善良、正直、忠厚,应该说是很有前途的。但是实际上他却因为父亲的一句话,因为择偶时一次荒唐透顶的拈阄而把前途断送了。他的聪明才智被用来做三亲六故的婚娶、丧葬、陪客、庆典的主持或帮手,必须依着长辈的意志躬行他所反对的那一切。他会变成这样,完全是由家族制度决定的,觉新是长房长孙,亦即“承重孙”,大家庭的未来这主要责任应由他来负。这种家庭结构就决定要觉新来维护这个制度,并处处对这种家庭机制起保证作用。这样,现实和理想就出现了尖锐的冲突,于是就造成了觉新性格的两重性。作品正是通过觉新人格的分裂来控诉这种大家庭制度。
觉新身上也表现出在封建专制主义重压下我们民族的懦弱苟且的国民性。鲁迅对这种性格生成的原因,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根源就在于封建等级制度以及封建传统思想的毒害,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成为强大的政治力量和思想统治的力量。觉新所处的环境,上边有冯乐山、高老太爷,还有克明、克安、克定等长辈,他们象高高的金字塔重重地压在他的头上,使他动弹不动。除此之外,在觉新的周围还有一个无形的郐子手,这就是封建观念,这是觉新无法克服的又一道障碍。正因为处处怕别人说闲话,时时考虑“光宗耀祖”,担心高家从他手中败落,害怕承担不孝的罪名,如此等等,他每次总是自告奋勇地把头往绞索中伸去。觉新的事事退让的心理就在这种环境里形成了。
作为《激流三部曲》中塑造得最有个性的艺术形象之一,巴金对其的塑造很注意挖掘他内心的复杂性:从表面看来,觉新只是个动摇的人物,实际上他内心里却经历着新旧两种观念的激烈冲突。巴金把这种冲突写成是民族积淀心理在西方民主思想冲击下的痛苦挣扎,从而体现出历史的深度。为了写好人物的心理活动,作者还让觉新大段倾诉自己的内心情感,并用了很多富有人情味的细节回忆,强烈地衬托出人物心境。巴金也十分注意表现觉新的人性美,他与瑞珏在不幸中相濡以沫的爱情描写构成了作品中极为动人的篇章。总之,觉新作为新文学史上动摇型的代表,中国“多余人”的代表,其艺术魅力是不容低估的。
《激流三部曲》不仅在思想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而且在艺术上也取得了高度的成就。作品围绕高氏家族的盛衰史刻划了众多的人物,他们的悲剧命运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作品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四点:
一、“家即社会”的情节典型化原则。马克思认为,“现代的家庭”“以缩影的形式包含了一切的对抗”。[2]这个观点和克鲁泡特金是一致的,巴金接受这一看法,将高家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或“缩影”来写,从中反映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旧中国的整个社会动态,反映出时代的本质规律。高公馆里,发生在主仆之间,新老两代之间、夫权统治和妇女反抗的斗争之间,新旧思想以及主子内部矛盾关系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对抗,就是当时社会上各种尖锐矛盾的缩影,而高家的金字塔形的权力结构就集中体现了几千年中国社会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法则。这样,作品就达到了很高的典型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