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书轩hbcjlp.com

繁体版 简体版
聚书轩 > 耽美小说 > 大师开示“不能往生”之例 > 在家修行

在家修行(1 / 2)

 推荐阅读: 反派:不当舔狗后女主怪我变心? 我,吕布,开局被雷劈 斗罗:九心海棠的我不配输出? 终极狂兵在都市 霍格沃茨的路人教授 倾城女帝一睁眼,天下诸王皆跪了 美利坚大法官 通房美人 都市从八里河派出所开始 在下四代火影大蛇丸
最新网址:hbcjlp.com

<atitle><imgclass/>

你可以先把《十善业道经》认真地读一读。只要把十善业道做好了,五戒自然就在里面了。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教导我们怎样做,我们要多思惟,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要努力尽量做到。那怎样落实到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呢?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中教导

<atitle><imgclass/>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因此而产生喜怒哀乐等种种情绪。特别是对于亲近的人,因为相处时间多,情绪的表达会更加明显。这些人和事,都是我们磨练自己最好的机会。当面对他们而产生情绪时,我们要及时的观照自己,看种种情绪来源于何处,自己当下是否被

<atitle><imgclass/>

1、依法不依人。佛陀告诉我们用三法印来识别正法,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无论说法者名声、地位如何崇高,所说的法只有符合三法印才是正法,才可以依止。2、依义不依语。“义”指胜义谛,或空性,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就好像无法用语言让盲者了解光

<atitle><imgclass/>

佛教讲求智慧,一个正信的佛教徒要懂得佛法,明白轻重、是非,要权衡利害。在还没有到达无分别智慧的时候,必定还是有是非、好坏,需要去权衡、分别。布施结缘,心香一瓣固然能尽虚空、遍法界,能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但是对象、方法也很重要。就如现在不少人假借

<atitle><imgclass/>

说到「放的修行」,可不只是放松而已,还有放下、放开、放手、放心……,佛门里,对于众生一味执著,抓得紧紧的态度,并不表支持,因此鼓励大家要放松一点。放松,也不只是在禅堂里才放松,随时随地都要能放松。有的人生活过得很紧张,吃饭吃得很紧张,诵经诵得很

<atitle><imgclass/>

首先,他应该要能放下家庭,可以来这里提起佛法,认真修行学道;对于世间的钱财、名誉、荣辱是非、荣华富贵都不计较,不去想念它、不起贪欲心,不要挂念人间的是非好坏,即使八关斋戒只有一天一夜,也会得到人生另一层次的昇华。

<atitle><imgclass/>

布施的时候,要心存一个不寄望对方回报的心念。真心的去救人济世,真心的帮对方的忙,即使是捐捨出去,也不期望他对我有所感谢。「捐献」,「捐」就是「弃」的意思,既然我布施出去,就不再企望回报。「有相」布施就是有为法,「无相」的布施,才是无为法。布施要

<atitle><imgclass/>

任何佛号都可以念,药师佛可以念,释迦牟尼佛可以念,弥勒佛也可以念。就是不念佛,念菩萨也可以,例如念观世音菩萨、念大势至菩萨、念地藏菩萨、念文殊菩萨。念佛、念菩萨都是一样的,只要不起分别心,心中了无挂碍,诸佛菩萨也都有阿弥陀佛的慈悲。又如观世音菩

<atitle><imgclass/>

「称赞如来」是语言的布施,就是说好话,多赞歎。布施财物、公理、正义、佛法都不容易,唯有语言的布施,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就如我们过去说「戴高帽子」,人都希望戴高帽子,但是学佛的人,不必虚伪的去恭维他人、为人捧场,言不由衷,是要实实在在的去赞歎对方。

<atitle><imgclass/>

修持观音法门,最重要的是让自己的性格像观世音一样慈悲。因此,修学观音法门者,或者早晚瞻仰观世音菩萨,或者礼拜观世音菩萨,或者为观世音菩萨烧一炷香,献一朵花,乃至读诵〈普门品〉,诵念《法华经》,持诵〈大悲咒〉,甚至坐在汽车里閒著没有事,也可以

<atitle><imgclass/>

我们常常说:做人最好不要占别人的便宜。一直以来大家一听到“占便宜”这个词,有时候就会露出鄙夷的神色,但是我们忽略了它另外一层含义,有优越的条件去做事情。当然我们身为佛弟子,自然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不妨一起来占下佛法的“便宜”。

<atitle><imgclass/>

“水陆法会无法现场,好遗憾,有直播吗?”“人在外地,来不了现场来,怎么办?”“很想来寺院一同诵经,但家里有老人孩子走不开……”“很想念法师们的唱诵,但年纪大了,家人不放心我一个人出门。”大家不用为此挂心,其实,我们在家同样可以自修。<atitle><imgclass/>

如今身处互联网时代,手机俨然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东西,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但随之也产生了“手机依赖症”,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让心也很难再平静下来。那么,对于我们佛弟子来说,应该如何看待手机和网络?在学佛修行时要不要放下手机呢?

<atitle><imgclass/>

精进的学佛居士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时间、习惯及爱好等),合理安排每日的定课。有条件的话,可以多拜佛,观想真佛就在面前,正慈悲地放光加持自己;多念佛,不仅能静心,也能助成净土的安详往生。若功夫做得深,登堂入室的话,甚至能圆通自在;多静坐,随缘修习禅定,有助身心的转化及智慧的开发,而且静坐与念佛,本来就可

<atitle><imgclass/>

大乘佛法重视梵呗唱诵,但主要是作为修行和接引众生的方便,而且是有前提的,就是不能对此产生执著。音乐、舞蹈虽然也能用来表法,营造神圣庄严、摄受众生的氛围,可也容易让人产生贪著,这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有些人就

<atitle><imgclass/>

我们人的一生寿命不过几十年,最多也不过一百年,就是投资,也要投到收益丰厚的项目上。同样思维,我们学佛修行选择净土法门,信愿念佛,求福求慧求生净土,这便是最好的选择。至心念佛能够令人身心自在,智慧通达,人生顺利。因为至心念佛的缘故,临命终时必蒙阿弥陀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脱离六道轮回之苦,究竟解脱,圆成

<atitle><imgclass/>

这个念佛方法出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个方法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二十五圆通当中排列在第二十四,属于根大圆通。七大的排列是:地、水、火、风、空、见、识,这个根大属于见大。我们的心性本来是圆明通达常住的,但是六根作为感知外面世界的六个窗户,却将我们的心性能量分散在六个方面。六根接触六尘,产生六识,六根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指的是色、声、香、味、触、法,六识指的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六尘六识三个加在一起就是十八界,这十八界把我

<atitle><imgclass/>

有一些居士,天生一颗八卦的心,今天这位居士如何了,明天那位法师又怎么样了,哪位居士又说了谁的不是了,哪座寺庙又发生什么事情了。反正这种人自身藏毒,到哪里都会影响团队,更不利于自他修行。到寺院里首先要学会管住自己的嘴,不该说的话一句都不要说,要做到不说是非,不听是非,也不传是非。正所谓是:宁搅千江水,不动道人心。善护口业,老老实实做好自己本分的事,修自己的福报跟智慧,其他不该过问的一点也不要

<atitle><imgclass/>

居士问:阿弥陀佛,师父吉祥,受五戒对我们念佛人有多大利益,如果修行人自己不受五戒,对同修说:做不好,不要去受五戒。如果你做到了,也可以不用受五戒,使同修都不敢受五戒,同修说的对吗?他说的会造成负面影响吗?敬请师父慈悲开示,南无阿弥陀佛。

<atitle><imgclass/>

念经跟修行啊,都是根据个人的条件和善根来的。比方说有些人已经学了十年二十年了,这个时候再念经、再学习,那么人家学得就非常快,他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加上现在又有师父的指导,又按照次第学修这个指导,所以人家又念得快,又念得好,质量又好,数量也多。

<atitle><imgclass/>

我们每一个学佛之人要踏上成佛之道,从凡夫到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当我们制定学佛的目标有理论上的目标跟事修上的目标,理论上的目标我们的终极目标一定是成佛,然后我们今生的短期目标就是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理观上有了这两大目标,一个是长远目标,一个是今生的目标

<atitle><imgclass/>

我们在炒菜的时候,或者在做别的事情的时候,过去有念过的经文有时候自己会生起来,有时候会遇境生心,这个时候如果说是跟炒菜不相应的境,我们就赶快把它转回来;如果跟炒菜这个境、做饭这个境很相应的时候,我们就把它增上,令它增长。

<atitle><imgclass/>

学佛重在修心,修行重在过程,特别要记住几点:1忍辱柔和。凡夫修行有没有进步不要问别人,自已最知道。别人有错会不会发火?别人骂你会不会生气?修行就是要缩小自己,调伏自己,生起柔和的慈悲心、广大的欢喜心;2去除习气。世间学问是做加法,学佛修行是做减法,如果贪嗔痴的习气一天天减少,就是一天天在走向

<atitle><imgclass/>

关于念佛或者诵经的“一心不乱”,我觉得有些在家人存在误解,以为没有开小差、没想其他事就是“一心不乱”。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一心不乱”呢?如果说在念经的过程当中,能够做到“四个清楚”,那么你的心就做到“一心不乱”了;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那么你这个就是一心不乱。我们也在“警策三业,远离非缘”,其实都是这些范畴<atitle><imgclass/>

我念佛是这样的:念一段阿弥陀佛,再念一段观音菩萨,再念一段药师佛,然后循环。因为觉得他们都很好,这样可以吗?学修,有不同的用功方法及相应效果。假如你只想一般性地结佛缘,修功德,则依你所说的做法,也是可行的,须知佛教里甚至还有拜千佛万佛的呢。不过,假如你想侧重修炼定心,或为求生净土而努力用功,则应该选择专念某一佛菩萨圣号才更加合理。

<atitle><imgclass/>

首先要理解戒律的精神。戒律不是用一些条条框框来约束我们,而是引导我们建立健康、清净、正向的生活。这不仅是修行的基础,也是身心健康的保障。所以说,持戒是对自己的负责。有了这样的认识,在具体实践中,能做到多少,就先做多少,既不要操之过急,也不能毫无要求,而要努力实践。

<atitle><imgclass/>

居士问:在家居士在特殊的条件下可以为一些动物做一些简单的皈依,但这样的皈依方式是否有别于出家师父接受弟子皈依,对于此种做法,弟子感觉不妥,但找不出合适的理由解释,感恩法师。容通法师答:比如说我们在放生的时候,或者有时候碰到什么动物的时候,也可以给它们念念皈依,所谓的做一个皈依的仪式。

<atitle><imgclass/>

学佛修行要如法如律,正信正行,僧人要守持出家的戒律,居士要符合在家的要求,不能错位,否则也是一种颠倒。在家居士特别要处理好家庭、事业与学佛之间的关系:年轻时,以家庭为主,事业为辅,赡养父母、抚育孩子、服务社会,也为学佛积累资粮,修行则应以闻、思为重,方式简便为要;步入老年后,应将学佛放在生活首要的位置,事业、儿孙都学着看淡、放下,照顾好自己的身心,正视生命历程,寻求圆

<atitle><imgclass/>

如何更好地忍辱啊?以智慧忍辱,以出离、大悲、菩提心来忍辱。你忍辱的目的是更好地利益对方。忍辱不是忍气吞声,忍辱是很多条件达不到的时候,这个时候暂时可以不去做,有些恶的境你没办法突破,这个时候只能忍辱了。但是必须要有智慧来予以引导我们的忍辱,所以我们要培养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是清净

<atitle><imgclass/>

远在佛陀时代,由于民情风俗,并没有硬性规定佛弟子们非吃素不可,而是可取三淨肉食用。为何《涅槃经》却记载:「食肉者,断大慈种;行、住、坐、卧,一切众生闻其肉气,悉生恐怖」?受了菩萨戒后,是否一定要严格茹素?「食肉者断大慈种」,这个是毫无疑问的。

<atitle><imgclass/>

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八正道里讲到了“正命”这个词,所谓正命就是如法的谋生手段,谨慎选择从事的职业。首先,遵纪守法就是底线。为了自己的长远考虑,也应当远离那些通过造作杀生、妄语、绮语等等恶业的方式来谋生的职业,例如屠宰、传销等。修行要日行一善,积累功德,料想世界上应该没有人真的会愿意日行一恶,而工作是天天要做的事,职业跟信仰的冲

<atitle><imgclass/>

提到“实修”时,人们往往或是将它看得高深莫测,以为非隔绝世事不可;或是将它与勤行善、做实事混为一谈而不以为意。其实,实修就是实实在在的行持佛法,对于修行者,尤其是在家居士来说,最重要也最简明的实修恐怕是《佛遗教经》中,佛陀教导的两点:

<atitle><imgclass/>

《佛遗教经》中,佛陀教导弟子:“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安于寂静,是修行者最重要的功课。1、珍惜寂静:现代生活五彩斑斓,凡夫心浮躁而动荡,看不清生命的真正意义和需要,只能不停地追逐妄想,没有片刻安宁。有缘人亲近三宝,根本原因是感受到了无限的寂静、慈悲

<atitle><imgclass/>

我皈依十年整,一直都努力修行,念楞严咒。但总是时而心情好,时而心情特差,十分情绪化,还经常跟老公吵架。我总是在忍,也总是忍不住,心里特别痛苦,想改掉自己的坏习气,总是改不掉。主要原因是我老公经常喝酒,酒后就找我吵架。我想到寺庙去修行,他也不准。

<atitle><imgclass/>

有人问大珠慧海禅师如何用功,答曰:饥来吃饭困来眠。如此简单!但真能将吃饭睡眠都用于修道,需要大智慧。而佛陀在《佛遗教经》中教导弟子:“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若未断烦恼而安眠,则须惭耻,而且“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在日常生活中将睡眠转为道用,我对大家的建议有三点:

<atitle><imgclass/>

如果一个人学习了很多佛法的道理,却感觉自己的身心没有什么变化,那就要反省一下自己:我是否真学实行、善用其心了呢?《大智度论》中有首偈:“闻诸妙道法,不能以益身,如是之过失,皆由懈怠心。”这是说,听闻了很多佛法的道理,却未能利益到自己的身心,追究其中的原因,还是由懈怠心所致,没有真实地去用功。<atitle><imgclass/>

念佛人互相之间称“莲友”,意思是“像莲花一样的朋友”。必须是没有贫富美丑之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管爱我恨我、逆我顺我,也都能够随缘随分帮助,从不舍弃,历久弥新。这样的朋友才称得上莲花一样的朋友。这实在是最吉祥、最美好、最尊贵的称呼。真心普愿、恒愿一切众生念佛成佛,不论其贫富贵贱、作恩作怨、逆我顺

<atitle><imgclass/>

这个回向啊,就是看我们的发心。我们的发心有多大,我们的正见有多大,我们的正信有多高,那么在回向的时候就是不一样的。回小向大,比方我们原来是学声闻的,我们赶快回到哪里来啊?就回到菩萨乘上来,也就是转的意思,就是从声闻乘转到菩萨乘上来,回小

<atitle><imgclass/>

居士问:要受八关斋戒的话,一个人自己在家可以受吗?请师父慈悲开示!一如法师答:八关斋戒是这样的,第一次要找个出家师父带你受。第一次一定要师父带着受,这过以后,比如后边师父教你了在家受戒仪轨,你可以在家里佛前自己受八关斋戒。

<atitle><imgclass/>

有人问:“怎样在生活中践行佛法?”我答:“善用其心。比如说话,若能心怀慈悲说爱语,大家听了就欢喜舒服。”据说有两个旅游观光团,同时来到一段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洼的路面。甲观光团的导游说:“大家注意,前面的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不好走。”

<atitle><imgclass/>

《佛说八大人觉经》曰: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由此可知,诵经对于我们来说,至少有这样一些重要的意义:1、于念念中,灭无量罪:佛经住世,即佛法住世。佛教导弟子昼夜系心,至心诵念,就是要以至诚恳切,感佛摄受,入佛知见。若能安心息妄,不怀疑,不夹杂,专注而诵,自可净念相续,除

<atitle><imgclass/>

佛说无为法,忍辱第一道。本师释迦牟尼佛说的所有法,无为法最圆满,其中忍辱是第一道,胜过一切法,能忍辱则能成就佛道。修行如果精进而不忍辱则魔障难消。如果修行非常精进,非常用功,没有修忍辱的人就会有魔障。虽然精进了,自己随时用功修行,但是内心里不能忍辱,我见就会很重。一遇到事跟别人有矛盾,马上就会产生嗔恨,甚至于连自己的师父上人在为了教化

<atitle><imgclass/>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功课,都有自己不同的作业。佛教让我们要念咒,即使不懂其中的意思,依然要每天背诵,这是有深远意义的。咒语是属于佛的语言,不懂也很正常。我建议有疑问的看一看《二课合解》,二课就是早课和晚课,每个寺院做早晚课的仪式都是固定的,内容也是大同小异的。

<atitle><imgclass/>

这个厌离心要生起来,如果说不看佛陀的经典,不接受出家师父的教导,自己随随便便能够生起来——不容易!除非是大善根。一般的人心随境转,遇到好的境,开心得不得了;遇到不好的境,就要死要活,这个时候就要寻求所谓的“出离”了,其实这个时候不是真正的出离,只是逃避,其实也是在麻痹自己。

<atitle><imgclass/>

我们修行的人首先要认识我们这颗心,如果你对这个心不了解,你就根本不知道怎么下手。如果没有学过唯识的人,对自己的心都不认识。这个心大概可以分成八个意识,第八识阿赖耶识就是含藏着我们过去无量生的信息跟数据。我们今生会做人,那就生出了今生的前六识。但是第七识,就只是执着它的

<atitle><imgclass/>

贪、嗔、痴是我们凡夫众生难以祛除的三毒,嗔恨心常会给我们带来许多过患。《华严经》里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人一旦有了嗔恨心,就会生起无明之火,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很可能会惹出很多麻烦来,给自己还有别人带来许多痛苦。所以嗔恨心也使人畏惧。

<atitle><imgclass/>

我们大乘的佛教都是讲要福慧双修,那这个福慧到底有怎么样的一个次第?那首先肯定要修福,最重要的福就是修到你能遇到三宝,你能遇到正法,还有能遇到善知识。那这个时候你就要开始修慧,当你修慧修了一定的功德以后,又要回来修福,就是这样的一个次第。

<atitle><imgclass/>

善士问:受了菩萨戒,若不小心犯戒了,该怎么忏悔?悟显法师答:你要拜佛门的这些忏仪,常用的就是拜八十八佛,能忏一切破戒的罪,念楞严咒能灭一切破戒罪,纵然是你未受戒前的破戒罪也能灭。所谓设犯禁戒于未受时,持咒之后,众破戒罪无问轻重,一时销灭。你灭不了你造的恶业,只有持咒、只有向诸佛如来礼忏,才能灭罪。<atitle><imgclass/>

有一些人到寺院去拜佛烧香,常常会计较说这是我要供养的香、这是我要供养的花、这是我要供养的水果、这是我要供养的钱、这是我要做的功德,请你们一定要怎样怎样替我处理好。事实上,你真的没有必要去计较形象上的供花、上香、供养水果、供灯等等,诸佛菩萨并不要我们的花香灯果等等,正所谓是“心到佛知”,我们的心意到了是最重

<atitle><imgclass/>

菩萨度化众生,首先要令其恭敬三宝,恭敬三宝最佳的表现方式即是皈依三宝,皈依三宝也是进入佛门的第一步。我们无始劫来,迷惑颠倒,流浪生死,今天值遇三宝为我们指明方向,可谓百千万劫难遭遇。正如《瑜伽焰口》所云:“夫三宝者,千生罕遇,万劫难逢。归依者,福增无量;礼念者,罪灭河沙。冥冥大夜中,三宝为灯烛;滔滔苦海内,三宝为舟航;焰焰火宅中,三宝为雨泽。三宝功德,

<atitle><imgclass/>

如果说在修行的过程当中烦恼起来了,我们是凡夫,正因为烦恼起来了,我们才要对治它;它不起来,我们还没办法对治。所以说,烦恼起来时,正是用功时。这个时候你就先观察,看看这些是什么烦恼,然后再自己更加精进地念经、拜佛。

<atitle><imgclass/>

学佛修行,如果我们亲近的不是善知识,而是邪知邪见的人,时间久了就会分不清楚什么是正知、正见、真正的佛法了。因为初学佛法的人,没有具足分辨什么是善知识,什么是恶知识的能力,邪知邪见就像散播在空气中的细菌病毒一样,我们的肉眼是看不到的,如果我们亲近的师长不具足正知正见,

<atitle><imgclass/>

可以。静坐的时候,如果出声念佛,还是可以拿念珠,不会伤气。如果默念佛号,在那里掐珠念佛就不大好。最好的方法是你静坐的时候出声念佛,可以按小时来计算念了多少佛号。可以用十念计数法,念佛从一计到十,这样反复从一计到十。手里结个弥陀印,这样念佛比较摄心,也可以默念。因为你在那里掐珠念佛,心还是动的,十指连心,静坐你用静坐的方法。如果你在经行,站着的时候可以掐珠念佛,用计数器念佛也可以,坐在那里就不要用佛珠念佛

<atitle><imgclass/>

我们凡夫有五盖就是财色名食睡,会把我们一切功德都给盖住。就像学佛明明知道是好,但是就是被那种懒惰把你盖住了。那我们为什么对这件事情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信念呢?它的根本就是要明白我们做这件事情,对我们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你觉得很重要也有非常强大的理论能说服自己,那你这种信念才可能生起。不然的话,多数人明明知道是好的,但是很容

<atitle><imgclass/>

佛经上告诉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意思就是说,修行的人、学佛的人、修善法的人,不要放弃任何细小的好事。因为任何重大的事件、任何极为庄严的功德、任何极为宏伟的殿堂,都是由一桩一桩小事组成,一个一个零件组成,一椽一瓦组成。

<atitle><imgclass/>

两者是不可偏废的。共修对于初学者来讲是非常好的一个增上缘,乃至于我们共同学习,端正我们的知见,非常有帮助。如果我们没有共修,你到房间里面自己看书,你有一起参加共修的这种受用吗?没有的。共修对初学者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我们在念佛堂念佛,我们昼夜经行也好,你一个人到房间里面去昼夜经行你能坚持得下来吗?这个清净正行你能保持得住吗?有一百人两百人一千人在一起昼夜经行的时候,你自然而然地都能够

<atitle><imgclass/>

弟子问:居士做法会,念佛的时候撘衣都穿上了,为什么不能拿引擎?一如法师解答:居士做法会,念佛,引擎可以拿的,不是不能拿,是可以拿的。只不过使用法器啊,恭敬心真诚心就好。法器是龙天耳目,带领大家来修学佛法的,引擎是可以拿的,但是拿的时候要如法,拿的要正,拿的要直,拿的要超过胸部,不要往下。

<atitle><imgclass/>

在家念佛和到这里念佛有什么区别?如果我们单从佛号上来讲,每一句佛号的力量都是一样的。如果念佛这个人是圣者,不论大家共修,还是他一个人独处,其实问题都是不大的,因为他内心具足这样坚定的信念,包括具足了内心的一些功德。

<atitle><imgclass/>

居士请问:南无阿弥陀佛!请法师开示,在家居士受了菩萨戒,犯了根本戒,念佛能往生吗?怎样忏悔才能清净?一如法师解答:阿弥陀佛,这个受了菩萨戒犯了根本戒,你问的是能不能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真诚的念佛,真诚的念佛,再加上信愿坚定,对犯的这个戒要真诚的忏悔,是可以往生的。

<atitle><imgclass/>

多数的人知道布施可以得到富贵的果报,所以他去布施。其实布施,也可以治好自己的贪心跟吝啬,变成一副良药。如果布施能有菩提心和智慧的心所摄持的话,那所带来的果报就更加不可思议。每一个法你带着三种不同的心去做同样的功德,所产生的果报那是天壤之别。其实布施、持戒、忍辱都是让我们的福报可以增上,可以享受富足的生活,还有美貌的容颜。但是如果你没有被菩提心所摄受的果,这些都<atitle><imgclass/>

佛教传统是半月半月诵戒,且依农历而有初一、十五的时间安排。这主要是为了让大家不要忘了学修,在半月半月的诵戒中更好地理解、熟悉乃至记住戒法,对照戒法来行持。故此,若有时间,也可以多诵,并不限于半月诵;日子方面,也不要纠结于二十九或三

<atitle><imgclass/>

居士问:阿弥陀佛顶礼法师!代老菩萨问,受菩萨戒后,以前购置的真丝衣服,羊毛衫,羊毛被,羽绒被,蚕丝被,席梦思床等是不是都不能再使用了,应如何处置,请法师慈悲开示。南无阿弥陀佛!一如法师解答:我们受了《居士菩萨戒》里边有一条,不伤害众生,不穿众生的皮毛真丝等,尽量不要穿。当然受了菩萨戒过后尽量不要再买这些东西,皮鞋啊,丝绵啊,羽绒被啊,这些众生皮毛或者丝做的衣物,真皮鞋子尽量不要去买。

<atitle><imgclass/>

修行者不仅需要体力、气力,还需要“大悲大智大雄力”。经典中说有五力能破恶成善,生诸功德。1、信力:即对佛法僧三宝坚信不移。所谓“信是道源功德母”,信力能破一切疑惑,不被邪信所迷,是修行最重要的基础。2、精进力: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勇猛恒久,无有间杂。时时处处,岁岁年年,生生世世,努力克服身心懈怠,提升生命品质

<atitle><imgclass/>

居士问:师父!下午吉祥!有莲友请问师父,在家居士受持八关斋戒日子里,要为家人烧荤腥菜三净肉之类,这会有一个怎样因果,舍其中一条或二条可以吗?恭请师父慈悲开示。阿弥陀佛!一如法师解答:这是有关八关斋戒的问题,八关斋戒是出世的戒法,共有八条。

<atitle><imgclass/>

我们有皈依和没皈依,有什么不同呢?当我们发真诚心皈依,获得了皈依体或者戒体,就会提醒自己:“我已经是佛弟子了,这些不好的事情我不能做。”这就是我们心里面有这些心的作用——有防护、有皈依体、有戒体。有的人,他的人挺好的,在没学佛没皈依、或者有学佛但还没皈依的时候,遇到不如法的事,他就会想:“我还没皈依,做了也没有关系。等皈依之后,我才不能做。”等他皈依之后,他就不做了。所以说,皈依和没有皈依,是不是一个

<atitle><imgclass/>

古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此之谓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我们在一些细微处不注意,将来就会慢慢地养成懒散、放逸、怠惰、轻慢的心,将来想要提起正念用功,也提不起来了。为什么?养成了这种坏的习惯,就很难收摄了。这也就是古人说的“防微杜渐”的道理,所以,修行人一定要谨慎。

<atitle><imgclass/>

其实这个问题最根本的还是发心的问题,发心不是说我们要发一个严持戒律的愿望,或者说一个誓言,不是这样。发心是指我们真正对自己的人生有没有一种正确的理解、定位和取舍,这个才是关键和根本。如果知道这一生真正的取舍了,你对戒律很自然地就能行持起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