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ref>章节错误/点此举报<ahref>点击/收藏到桌面
第四十二章你的名字
埃辛城外的唐营到昭城之间,越来越多的唐人行走在积雪消融的大道上。
最初只有士兵,后来则是都护府各类官员和他们的扈从,现在,则是平民和商人们在结伴而行。
唐军每隔三十里就会设下一个小小的哨卡,在哨卡周围安置下归义人帮忙做活:囤积粮食、清理道路、准备马匹。
各个哨卡之间,轮戍而来的唐军良家子们的任务,也从戍守城镇变成了拓整道路。
这一条连接昭城到埃辛城的道路,被都护府称为官道,被外族人称为唐人大道。
这条道路在修筑的时候,就采用了都护府铸路术的最高标准:在修筑道路之前,会掘下两尺多深的地基,填入一种特制的泥灰浆,在泥灰浆凝固后,在上面铺上碎石子,碎石平整后,再铺上烧好的土砖胚,砖胚的上面,才使用平整的圆盘石整密地平铺。
这样的道路修筑起来极为昂贵,同样长度的一条路,大概要花掉的普通石道两三倍的工料、人力。
许多新唐男承担的第一任参勤,就是分段修筑道路。
如今,随着战局的缓和,唐男开始接到调令,命令他们前往临湖城接受任命。
在临湖城,唐男们需要自置宅院,可以经营生意,但不能购买土地。
唐男们得到的职务一般都很清闲,但却被限制离开临湖。
唐男离开后,承担参勤的,一般都是唐男领地上更小的归义贵族们。
让唐男们派继承人前往临湖城是没有问题的。领主们一般有许多儿子,加上布尔萨半岛上的贵族们受到安息人的影响,对于继承法的执行并不严格。临时更换继承人的时候,只需要对封君多缴纳一笔继承税就可以了,所以对于都护府的要求并没有反弹。
现在不一样了。
都护府对于新投奔的唐男更加苛刻,要求唐男本人前往临湖城任职,这就让贵族们开始不满了。
为了督促贵族们尽快离开领地,章白羽如同古代的布尔萨国王一样,不停留在某一个地方统治,而是率领着两千多士兵四处游荡。
每到一个领地,就会驻留下来,要求当地的唐男准备粮秣柴薪。唐男们如果拒绝离开领地,章白羽就不会离开。许多唐男难以承受唐军过境庞大开销,只能将领地事务交给信得过的属下,黯然离开城堡,前往临湖城接受各种参勤的虚衔荣职。
这些被领主们委派的属下,当然更加愿意靠拢唐军。
在各片小小的贵族领地上,唐军维持了两股力量:一股是忠于领主本人的力量,另一股则是在参勤之务中崛起的新家族。
旧有的领主家族拥有正统称号和都护府的承认,无人可以动摇他们的地位。
领导参勤的家族,却可以更多地深入领地的各个角落,在征发民夫、采集物资、与都护府的交流之中,逐渐成为事实上的‘领主’。
这两批人是天然对立的,都护府则居中统治,对于他们的冲突并不插手,甚至有意纵容。
唐军士兵们如今将更多的精力花在了营训上。
与红披风作战的困难让唐军士兵们想来后怕。除了营兵之外,郡兵和良家子在红披风面前很难抵挡太久。
唐军之中逐渐冒头的骄横气被狠狠打击了,他们重新回到了托利亚时期的模样,对于外族军队忧虑重重。
许多唐军士兵甚至以为,过了海峡以西,大多数乌苏拉、诺曼军队都如红披风这般善战。
苦涩的胜利带来了双重好处:它让唐军不至于士气低迷,也让唐军士兵惊醒反思。
在这种情况下,增加营训天数就被唐军各部很好地执行了。
修筑道路、挖掘沟渠、平整土地、修复城墙这种事情,开始被转交给了诺曼归附兵们还有战俘们。
诺曼归附兵对于自己的地位有很清晰的认识,在作战最惨烈的时候,他们不愿意前往战场,宁愿承担苦役,在战争结束之后,他们又主动地讨要了鞭子,开始帮助唐人封君承担监工的角色。
唐人大道两侧,累死冻毙的乌苏拉、罗斯、安息俘虏尸体枕叠。
诺曼俘虏们的待遇稍好,虽然每天采石铺路累的半死,但都护府却会保证他们足够的粗粮,让他们吃饱。
都护府的区别对待,也让尼塔诺曼人看得很清楚。对于进攻布尔萨的外来军队,都护府惩罚极严,一日不死,一日苦役不止。对尼塔的诺曼人,都护府却只是申明惩戒,按照‘裹挟从贼,本心无辜’的罪名判决,大多数人会得到两到三年的重役。如果选择了归义,那么重役的时间还会缩短。
尼塔的诺曼人在惩罚结束后,并不会被歧视对待。唐人的归义官告诉他们,只要返回故乡耕种做工,那便与其他人没有区别。
在俘虏之中,很快就有许多人选择归义。
南郡之人迁怀远、怀远之人迁南郡。面对诺曼人占据多数的地方,都护府会提高布尔萨官员、郎官的比例,面对布尔萨人占多数的地方,都护府则会提高诺曼官员的比例。
对于已经进入都护府的外族官员和士兵,都护府每隔半年就会清退一次,所有被清退的人,都是拒绝归义之人。
都护府对西部领地的蚕食,对乌苏拉来说,已成雪崩之势。
几场大战之中,雇佣兵和征召兵的死伤兵并不太要紧,安息人入侵的时候,尼塔就经历过这样的损失。但是这一次,唐军在各地处决了两千名到三千名诺曼下级贵族、诺曼法官、扈从、税务官、募兵官、军需官。换句话说,尼塔西部被诺曼帝国建立起来的统治、乌苏拉操纵的领主团体、散布在整个行省的司法行政官员,已经全部瓦解。
城郊和乡村地区,在市民们看来还是冷清了一些,但对于乌苏拉人来说,这些地方已经成了深不可测的黑暗之地。
诺曼帝国的军人很早就消失在了尼塔,如今,诺曼帝国留下的遗产也当然无存了。
帝国行省最后的组织,已经被唐军瓦解殆尽。残存的贵族,要么被唐军连根拔起,要么就被唐军纳入了参勤体系。
战争的破坏,已经让帝国最后一缕微光从尼塔消失了,从此再也不能复原。
诺曼人的统治结束的同时,熟悉诺曼话的唐人备官、郎官、归义官开始雄心勃勃地西进了。
每一个村庄,诺曼的旗帜都会被唐兵撕扯下来,丢在烂泥之中,其中珍贵的旗帜,则会被送到临湖城。
诺曼人的村长被要求归义,否则就会被换人。
备官们接管了贵族们留下的空荡荡的领地。贵族们的家人、扈从要么被处决,要么被撵向埃辛城。唐人的乡老和移民开始在西部修筑木寨,农丞会很快抵达,教堂留下来的土地图册会被尽数没收,大片的土地被重新分配。
各地动荡不绝,不顺从都护府的诺曼贵族们被强征到了河滩上。修筑官道需要大量的石、砂,这些人正好拿来使用。尼塔河南岸,尽是嚎啕的哭声和捶打石头的声响。
在都护府各城镇之中担任备官的年轻人,开始走上了和前辈们一样的道路。他们开始进入诺曼村庄,将诺曼村庄之中残存的贵族爪牙连根拔起。重分土地、籍名归义、安置移民,唐人的土地一寸一寸地移向了西部。
章白羽在十天之内,接到了几批不同的备官发来的报告。
“塔城以南,拔三堡,置县。”
“埃辛以北,收民三千余家,归义二百家。”
“拔诺曼两城,焚一城。都护府西疆,延绵至海。”
被焚烧的城市,是过去唐人奴隶的集散地,名叫奥斯特斯拉瓦。
这个奴隶集市最辉煌的时候,曾有两千四百多居民,其中有六百多奴隶,即便在尼塔行省,也算得上是个异类。奴隶占市民人数的比例之高,恐怕只有苏培科岛能与之比拟。安息大军抵达奥斯特斯拉瓦的之后,对于唐人奴隶的情况并没有过问,只是派出了新的市长,将贸易所得的金币,从流向西部转而流向安息大军。塞米公爵曾经短暂地掌握过这个奴隶市场,但很快就将它转交给了乌苏拉人,免去了一笔欠款。
唐军抵达此地之前,所有的奴隶都开始暴动,暴动的奴隶并没有夺取城镇,而是砸断了锁链之后就逃亡到唐营去了。
许多唐营,其实是悬挂着都护府旗帜的尼塔唐人军。这些小股部队大都是眼见都护府大军胜利之后,开始起事的义勇。对于这些军队,都护府的官员都对他们进行了接收和整编。愿意去东部耕种的居民,义勇领袖不得阻拦。愿意留在唐人军中的,则被唐人的城守、备官们纳为僚属。
这些唐人在过去的许多年里面受了苦,但他们的任务并没有结束。他们还要继续呆在为奴的城市,只是现在,他们的身份变化了。他们不再是奴隶或者释放奴隶,他们成为了都护府统治各个城市最好帮手:他们熟悉诺曼城镇,能够最快地帮助唐兵接管统治,他们知道哪些人应该除去,也知道哪些人可以招抚。
在着手接管乡村、城镇的时候,唐军对于尼塔的明珠—――埃辛城—――却没有加紧围困。
乌苏拉可用的守军不足四千,除开要防御埃辛城外,这支守军还要防御两座诺曼城市和一个乌苏拉自由港,兵力捉襟见肘。
陆上道路被唐军封死后,这些士兵只能通过乌苏拉人的战船在各个城镇之中来回调遣。
尼塔海峡上出现了惊人的‘繁荣’,大批逃难的诺曼人、罗斯人、安息人、乌苏拉人乘着乌苏拉共和国的船只西行,发疯了一样地逃离背后的唐人。
尼塔地区的珍宝也被乌苏拉人洗劫一空,他们以保护圣物不落入异教徒为名义,清洗了许多教区。贵重绘画、珐琅器、宝石、书籍、珍珠乃至丝绸卷、金银餐具,几乎任何有一点价值的东西,都会被乌苏拉人带走。
罗斯沿海的许多城市,新生的拍卖行遍地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