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ref>章节错误/点此举报<ahref>点击/收藏到桌面
第三十六章格城
一队队的唐军士兵进入了格城内的居民区。
几年前唐军曾经偷袭过格城并且得手,对城区颇为熟悉。
讽刺的是,当年是古河士兵悄悄地帮唐军士兵打开了大门,如今,古河士兵却成为了守卫者。
古河人眼见城墙被击破后,皆成哀兵。内城中的古河侨民、随眷开始遭到屠杀,古河士兵开始摧毁许多年来的积聚,决心不让唐军得到任何好处。
大批的丝绸、布帛、挂毯被付之一炬。
浓烟滚滚直冲云霄,焚烧财货的地方是城内的行刑场。许多被怀疑是唐军奸细的诺曼人也被驱逐入内,与无数的财货一道付之一炬。
这些财货是古河人这些年从布尔萨、尼塔苦心搜罗而来的,曾经被妆点在河儿城内。河儿城被叛军攻陷后,大多数古河武士将当地财货劫掠一空,又辗转放置到了格城储存。
如今,古河叛军还来不及享受的财富,便在大火之中化为了灰烬。
其中许多纹路复杂华美的布尔萨挂毯,从此之后再也无法复原。都护府的织毯匠人若要重新恢复这门技艺,就需要花费许多年的时间去摸索。古河人陷入癫狂之际,甚至连随军的工匠也会大肆屠戮。安息、诺曼乃至罗斯地区被河儿汗招揽来的工匠,多半都是花费重金聘请的,现在多半成了刑场之中四处哀嚎逃命的火柱,他们哭天抢地,希望冲出行刑场去投奔唐军,然而古河武士牢牢地控制着四周的城墙,工匠们要么被烧死,要么冲到门边被杀死。
大火在半个小时内达到了极盛。
同一时间,唐军士兵清理完了外城的守军,抵达了内堡周围。
古河武士放弃了行刑场,蜷缩进了内堡之中。
唐军士兵爬上行刑场的城碟时,即便穿着厚厚的靴子,都感到地面的石砖传来灼灼热力。
呛鼻的浓烟让许多唐军士兵咳嗽连连,有些新兵目睹了行刑场内的惨象后脸色苍白。
唐军开始占据内堡周围的高点,准备居高临下地观察古河人最后的阵地。
大批格城居民,则被唐军士兵从居民区中轰赶而出。
居民只能携带一只行囊的财产离开,许多市民选择携带粮食逃命,也有一些将家中珍贵的财货带走。
被轰赶出城墙的市民在原野上哭泣。
地面泥泞不堪,出城的居民不论贵人或者平民,走出不到一里的距离,便全部灰头土脸、泥浆沾身。
在托利亚山口之南,托利亚山脉每一个村庄都被要求提供‘四十个人吃十天’的粮食。
这种征发方式,山区那些对都护府忠心耿耿的村庄并不陌生。
当初林中人迁徙通过的时候,都护府也时常会发出这种征粮令。
各个村庄如约照办。农夫在村社弓手的率领下,将粮食打包装车,沿着平坦的石道向北运输。
运载粮食的大队在北部山口附近遇到了等待他们的唐军士兵。
士兵告诉民夫们改道:“北边的山口崩了,你们先朝西边去栾城,粮食送到栾城你们就回来。”
民夫们大多听从了命令,当即折向西边。
少数几个村庄的乡老却不相信:他们这几年经常穿过北山口去格城,虽说冬天的时候那里修筑了石坝,那也不会将北山口彻底堵死吧?
此外,把粮食从北山口送出去,十天就能往返,如果要送去栾城,非得十五天不可――民夫一路上也是要吃东西的,多出来的几天找谁说理去?
就这样,少数几个村落的民夫在头人的带领下,继续朝着托利亚北山口前进。
他们沿途所见,都是熟悉的模样,便越来越自信,觉得北山口总是能够找到一条通路的。
结果,等到他们真的来到石坝附近时,却齐齐沉默了:两侧的山壁已经大为变样。
巨大的石块纵横交叠地堆积在山涧之中,石坝崩裂之后,留下了许多一两人高的石坎,人爬上爬下没有问题,粮车却绝对无法通过。许多后生尝试着将粮袋卸下来,想要背着粮食穿过北山口。可是两侧的石壁经常有碎石滚落,走出几十步,就有难以通过的巨大石块。山涧之中的道路已经不见踪影,眼看山涧外的平原隐约可见,但却总是走不过去。
这些村庄的民夫欲哭无泪,只能扭头返回唐军设岗的地方。
唐军士兵最初劝说这些民夫不要朝北走,怎么都劝不住。
几天后又见这些民夫满脸尴尬地返回,便故意去问,“粮食都送到格城了么?走得好快!”
这些民夫们满脸讪笑着,连连挥手,抢着说,“不要问!不要问!”
民夫倒没什么事情,几个乡老都被留下来问了话。
这些乡老明白,他们的位置不保了,唐军士兵问什么,他们就回答什么,都说想要早点交卸完粮食回家,没想到北边山口真的走不过去。
如今唐军在转运粮食的时候,再也不会像是当初那样,让民夫从最东部边疆直接运到最西部去。
现在各个城镇都是一段一段地转运粮食。
一个城镇从上个城镇接收粮食,有时候不等粮食运抵,就将本城的存粮提前运出。
协调得好的补给路线,运粮的时间可以减少三成。
各个城镇,尤其是那些负责粮食中转的城镇,越来越痛感消息传播缓慢的苦楚。
无论多么重要的消息,在传递时也快不过马匹的速度;海边无论出现了多么庞大的敌军舰队,城市也只能在下一艘快船靠岸的时候才能得到警报。
为了尽可能地增快消息传播的速度,都护府正在学习莱赫与乌苏拉传递消息的办法:所有的港口,无论多么缺乏船只,一定会留下一艘快船和足够的水手,以便在情况紧急的时候立刻扬帆起航;城镇之中,也会留下几匹随时出发的快马,避免使者为找寻马匹发愁。
除此之外,各个唐城也开始将军队之中的经验传入城镇之中。
军使需要穿过混乱的战场下达命令,所有的命令必须精干明确,没有必要的话语全部省却。
最极端的例子的就是在进攻西部领地的时候,唐军复杂的狼烟木寨。
这些木寨只能使用黑烟传递信息,当然不可能将敌人详尽的信息传递清楚,但是敌人的数量、前进的方向这种信息,却能够通过烟柱快速传播。
许多天前,栾城在听闻托利亚的征发令后,就开始调出城内存储的粮食,装起了许多包裹。
粮包被背到城北堆积起来,吏员站在一边清点粮食,每运出一百包,就在册页上画上‘正’的一笔。几天的时间内,吏员画上了许多个‘正’。
当托利亚第一批民夫运载着粮食运抵栾城的时候,栾城的粮食也在同一时间朝着格城押运。
粮食运输的过程中,许多诺曼人蹲跪在地上,用小扫帚清扫地面的灰尘。
这些灰尘会被他们带回家去,用清水浸泡后滤去灰尘,剩下少量的粮食。
地面还有一些洒落的面粉,极受这些诺曼人的喜欢,他们会用各种办法将面粉和灰土分开。
面粉他们是舍不得吃的,但会拿去跟别的居民交换杂粮。
押运粮食的民夫中,诺曼归义人会对那些清扫灰尘的人指指点点。
“那个人,是鲁瓦最富的庄园主的孙子。”
“胡说吧,庄园主的家人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骗你干什么?唐人不准他们出城,也不准他们进作坊做工,他们在城内什么都干不了,当然只能在这里扫灰了。”
“上帝怜见!”
“怜见个屁!他们风光的时候,扫灰的可是咱们!”
“哎哟,你看那个女人,好像是骑士家的。”
“哪个骑士家?”
“鲁瓦城的,以前做过治安官。当初唐军攻城的时候,他的丈夫在城墙上被唐军用石弹砸掉了脑袋。”
“哦哦,我想起来了!”
押运粮食的诺曼人民夫喋喋不休地议论着身后的人。
这些贵人被都护府的律法剥夺了一切,就连投寄给人为奴也不行—――都护府是不允许蓄奴的。都护府对他们极为提防,既不给活干,也不让他们离开城镇。只要战局出现不利、城内稍有动荡,这些人就被集中关押起来审问。
曾经的诺曼贵人已经与乞丐无异。他们的后代也没有机会接受培养,不论是书写、演讲、法律还是商业,唐人一概不允许他们学习。
这些自诩‘我们的高贵在血液中’的诺曼贵族,现在被唐人剥去了一切神圣的面纱,被毫无保留地暴露在所有人的面前。
许多诺曼平民发现,这些贵族沦入困厄之后,高雅和华贵、慈悲和怜悯都离他们而去了:他们也会为一点食物彼此拳斗;他们也会变得百般市侩;他们也会学会‘平民才有的’种种恶习。
听见平民们议论自己,曾经的诺曼贵人瑟缩地抬起头。初春气候凉爽,这些人却因为反复的弯腰、蹲跪而汗流浃背。许多人白皙细腻的皮肤,这几年也变得黝黑粗糙。许多诺曼贵人已经变得麻木,浑然不顾别人的议论,只顾争夺地面散落的粮食;剩下的一些人或许还残存着过去高贵的记忆,他们的尊严被唤醒,忍不住泪水涟涟,对周围的平民投去了辛酸的眼神。
唐军士兵站在道路的两侧,看见归义人粮队路过的时候,还会点点头,看见匍匐在地上的贵人们时,则面无表情,丝毫不为所动:眼前的这些人现在看起来可怜,可是当初,他们把唐人丢进庄园、矿井、荒岛去的时候,眼睛都不会眨一下。
若有鹰隼从天空俯视都护府的格城,就会看见颇为壮观的景象。
积雪消融后,在冬天被覆盖着的大道终于显露踪影。大道之上和两侧簇拥着大大小小的队伍。
郡兵、良家子走在大道上的时候,运粮的队伍要自觉地让开通路,以便这些新兵尽快前往格城。
大道两侧,民夫们的大车不时陷入泥坑,许多民夫敢怒不敢,只等士兵通过后才会大声抱怨起来。
驱赶着牲畜的牧人则尽量远离大道,他们很担心自家的牛羊会和别人家的弄混。每次两群牲畜混在一起后都会引起纠纷。
唐骑兵们在平时不会穿戴唐军的铁片甲,铁片甲虽然防护极佳,但却颇为笨重,没有敌情的时候,唐军骑手宁愿穿戴诺曼式的轻便链甲。链甲犹如涟漪缠身,成群结队的唐骑兵奔驰而过的时候,民夫们会站在道路两侧抬头仰望,如同看着一条闪烁白光的铁龙奔驰而过。
各座城镇发现都护并没有即刻北伐,纷纷松了一口气。
在都护征调士兵云集格城的时候,各城便不敢再有任何推脱,全部派出了最为精锐的士兵前往围城。
格城之北。
三千多格城居民、俘虏被分开安置在四个空营房之中。
每个营房的边缘,都有唐军士兵守卫的哨塔。
俘虏营中,每天都有人被搜走处决,其中大多数是伪装城士兵的古河军官。
居民营地的气氛则缓和一些,唐军士兵每天供应一次食物、两次饮水。每次供饭、供水都会引起厮打斗殴。
居民们不知道家乡战局如何,他们只能看见冲天的黑烟横亘在北方的天际。
在起风的天气里,黑色的烟柱都仿佛不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