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ref>章节错误/点此举报<ahref>点击/收藏到桌面
第二十三章清且涟漪
怀远郡。
三墙城。
唐人的工匠、民夫在附近已经劳作数年。
本地的布尔萨人最初以为唐人要修筑的是一座宫殿。可是唐人从来没有从远处运来洁白的大理石、雪松木、彩砖或者金光闪闪金箔。
唐人工匠、民夫还有官员吏们多半浑身是土,他们站在赤红色的土地上,使用唐人或者乌苏拉人的工具,在一个个高地打下木桩,记录这些地区的河床走向。
古老的大河早已干涸,它在托利亚山脉两侧淤成了沼泽,再难灌溉整片布尔萨平原。
这块平原在古代象征着富庶,在尼塔平原还是淤沼遍地的时候,布尔萨平原已经诞生了伟大的国家。
在布尔萨平原上随意地挖掘,经常能够挖掘出来古代的硬币或者铁片。
布尔萨人挖掘到硬币后,还会将它们悄悄地掺入唐钱之中使用。
在三墙城的铸币司,铸币匠和官员常常能从一堆唐钱中发现古老的钱币。
这些钱币大多铸纹模糊,还能看见一些古老的面孔。
唐人找来最年长的布尔萨族长,可就连这些族长也不认不出来这些硬币上的面孔是谁。
唐人又找来诺曼人留下的铸币官,询问他们这些硬币是哪个诺曼皇帝,这些铸币官也摇头表示认不出来。
“阁下,”诺曼人的铸币官说,“这上面的字母不是诺曼文。”
唐人这才明白,这些布尔萨半岛上古老国度遗留下来的钱币。
少数钱币被唐人拿去收藏,大多数钱币则被丢入了熔炉重铸。
许多古老君王的面孔,在通红的炉膛之中融化为汁水,散发着气味熏鼻的焦烟,从此彻底地消失在世界上。
唐人推行唐钱,已经三四年了。
唐钱就是财富的概念终于让布尔萨人接受了。
和唐人一样,布尔萨人一旦接受了新的钱币,立刻就开始储存了起来。
怀远郡的各地,使用大瓮埋葬并储存唐钱的风气非常旺盛,屡禁不绝。
集市上流通的唐钱,多半都是唐人的‘当什’‘当廿’的大钱。
最初在参与买卖的时候,每个人手里捏着这些大钱都会惴惴不安,只有在把它们花出去后,才会安心下来。
不久后,当大多数人都已经信任了这些大钱后,它们才变成了生活中再普遍不过的东西。
在富裕的唐城,比如三墙城,人们会带着一把大钱随意出门,不必自带清水和粮食,他们不论朝着什么地方行走几天,当地人都会接受这种钱币。
唐人的铸币司在铸造唐钱的时候,正在悄悄地提高大钱的比例。
‘当什’钱的比例已经达到了三成,只不过再往上提升的时候,唐人和归义人就会莫名其妙地爆发恐慌。
食货郎们记录到,财货丰盈的城镇,居民对大钱的接受程度就高,财货枯竭的城镇,人们只愿意接收小钱。
那些为都护提供大宗财货的商人、族长们,对‘当廿’钱也会照收不误。
推行唐钱的都护府,悄悄地出现了变化。
几年前,当章白羽准备重建一座破败城镇的时候,只能从别处征调民夫、调集粮食、运载石料、沿途派驻军队护卫。
为了让三百个工匠进入筑城的工地,章白羽需要排出一个郎队、前后征发五六百民夫才能如愿。
到了今天,当临湖城传来命令,“增派五百人修筑水渠、堤坝、堰塘”时,随同命令抵达的,只不过是两位官员。
三墙城和周围的几处唐城唐寨商议了一下,就很快招募了足额的工匠,并且把他们带到了河岸周围。
很有意思的是,唐军在各处修缮水渠、堰塘、水坝的时候,使用的工匠已经不必就地征募了。
许多穷困的林中寨落,整个寨子的男人都离开了。都护府在何处铸城修渠,他们就前往什么地方承揽差事。
最初,这些林中人索要的报酬还是粮食、牲畜,到了现在,他们也开始接受新唐钱。
他们拿着新唐钱,就能在寨落附近的城镇采买到足够的货物,不需要千里迢迢将粮食运回去了。
即便如此,许多经年累月跟着唐军行动的工匠,还是觉得这样不方便。
在林中的工匠团里,首先出现了兑票。
这些兑票让唐人工匠可在铸城处把工钱存起,换取兑票后,可以前往家乡附近支取。
都护府一开始知道有这种兑票时,并不过问,也不保护。
林中人的兑票牙人,最初也就只和自己寨子的人打交道。
几年的摸索时间里面,林中人的饷钱兑票竟然出现了寨子之间通用的情况。
当然,根据远近亲疏,这种兑票要缴纳的‘保钱’不同。
最亲近的,就是本家兄弟,一千大钱,只需缴纳一个大钱,就可以兑取;
之后则是族内亲戚,按照是否出了五服,又有一个保额;
再之后则是归义人,一千个大钱,须得缴纳六十枚大钱的‘保钱’;
至于外族人,一般兑票牙人不会让他们入钱兑票,而是劝说他们老老实实把工钱背回家去。
唐人官员还找到了一份兑票牙人的兑票扎子,里面仔细地记录了判别远近亲疏的办法。
林中人还是很乖觉的,他们先给自己按照亲疏远近定保钱的做法找了个理由,“天生万民,岂有厚此薄彼,然天道常平,人事常非。血汗钱粮,不敢轻易。出此下策,实非本意。”
接着,他们描述了判定方法,“一等,都护府内有官身者;二等,家中兄弟叔伯;三等,族中兄弟;四等,寨内出五服而同姓;五等,寨内出五服而不同姓;六等,乡里同音同姓;七等,乡里同姓不同音;八等,乡里不同音不同姓````廿一等,灰堡石姓。”
当都护府注意到这种兑票的时候,林中人已经将这种亲疏表应用到了许多方面。
从兑票开始,又出现了借钱、赊款、借货、借耕牛、借粮种等事。
兑票牙行发达的地方,甚至出现了钱庄,只要涉及到钱财往来,多半遵从亲疏远近来区别对待。
若是感觉对方难以还钱,大多数牙人就绝不会借出一个钱。
不过,也有些小钱庄,就不按《亲疏表》来。他们蓄养了许多闲汉打手,对前来借钱的人标准很低,只要开口就有钱,可是利滚利很快就会让对方家破不能偿。这个时候,那些闲汉就会拆屋、牵羊,连本带利索回债务。
三墙城东边,就有一户林中男人借钱买羊。
他从安息人那里弄来了四十头长毛羊,指望割取羊毛做些毛料生意。
可惜今年三墙城爆发羊羊瘟,那家男人的羊死伤大半,剩下的羊也染了病,出毛大不如从前。
过年的时候,那家男人还在四处借钱,春耕时已经亲友嫌恶,再筹不到一枚钱。
索债者在春耕前掠走了他家房舍,又牵走了剩下的羊,还当着他的面羞辱了他的妻女。
林中男人挺剑刺死了几个索债的闲汉,一时酿成命案。
当地乡老不能决断是非,便把他和钱庄主人一并送到三墙城受审。
林中人喜欢兑票牙行的便利,但却不喜欢那些食利的钱庄放贷。
三墙城的官员本来指望林中人自己过自己的,不要惹是生非就好,现在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处理这件事情。
城守审问钱庄主,“我看见你们有《亲疏表》,按照此表,那家男人能拿到你的钱么?”
“不能。”
“那为何还要借给他?”
钱庄主没有说话。
城守连续审了几场,终于弄清楚了,钱庄轻易借钱和兑票牙行不轻易借钱,看起来是两回事,其实都是遵循的一个道理:看自己有没有能力把钱弄回来。
林中寨落无法指望都护府去帮忙,便严格按照亲疏表,信任亲近的人,这样麻烦会小很多。
兑票、借钱的人的或许会因为生活困苦而还不上钱,但多半不会恶意拖欠债务。
钱庄则不然,他们虽然也没有都护府帮忙索债,但他们却可以派出闲汉恶棍去索债,并不那么担心对方恶意不还。
正因为如此,钱庄才会把钱借给那些明显还不上钱的人,甚至将此作为取利之道。
三墙城守将这件事情报告给了郡守,希望永禁兑票和钱庄。
郡守却让城守不要轻易结案,而是将此事发去了临湖城,询问长史的意思。
怀远郡守经历过许多庶务问题,他知道遇到一件麻烦事情就使用‘禁令’,虽然可以消除眼下麻烦,但长远来看则是无济于事的。
都护府不比河谷唐地,许多新情况从未出现过,也无法保证未来不出现。
遇到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不能一禁了之,自欺欺人说根本不存在这些问题。
兑票、钱庄最初为什么出现?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么?明显不是。
这都是林中人遇到了麻烦,然后自己摸索出来的解决办法。
这些解决办法未必好,可不能因此就全部禁绝。
肚子饿吃了些发霉的面饼闹肚子,问题在于面饼不干净,而不是人饿,人总是要吃饭的。
长史府很快接到了怀远郡的报告。
不出所料,端居临湖城内的长史府官员们立刻感觉头皮发紧,恨不得这些事情没出现才好。
长史府如今正在全力应对谈判。
怀远郡自己的事情却解决不好,却要让长史府分心旁顾。
最后,这件事情被蒯长史交给了食货令哈桑。
哈桑这段时间一直在联络典客司,总是和莱赫人搅和在一起,这在长史府内恶评颇多。
许多人觉得一司主官一旦是归义人,就会出现各种乱相,而主官如果是唐人的话,就一定会分清轻重的。
食货司的哈桑、典客司的韩斐来、归义司的石越、内卫司的辛氏,看来看去,也只有石大人对长史府最为恭敬,石大人本身也是诸令之中功劳最大的人。
长史府内‘崇石贬桑’的议论逐渐出现了。
哈桑对此应该有所耳闻,但他却并不在乎。
他甚至有好几次对靖国公章白羽建议,将食货司从长史府独立出来。未来食货司直接对都护府负责。毕竟,食货司本来就不求实权官身,对国君从旁顾问财货之事,才是本职。
对哈桑的建议,章白羽没有回答。
反倒是陈从哲去劝说哈桑不要意气用事。
按理说,陈从哲是长史府的‘白身主官’之一,不该背着蒯长史去劝说哈桑。
但是陈从哲年轻时候的经历,却叫他不能放任食货司。
“食货令,”陈从哲对他说,“食货司观望天下财货,立法设规,立意极为高远,这当然是没问题的。可是如今唐国大势,乃是制度渐成。如今便耐不得烦,以后怎么办?今有英主,食货司可恣意行事,百十年后,新君治国必然依靠朝廷。食货司倒是若在朝堂上没有立足之阶,你们的话说给谁听?是准备殿前叩阙上书,还是准备街中跪拦陛下车马?食货司的本分要做,食货司的位置也要站住。你还是年轻人,不要生出这种轻浮求退的心思。”
陈从哲说完就离开了,食货令想了两天,终于觐见靖国公,表示之前说了糊涂话,还是愿意留在长史府。
靖国公只是冷哼一声,并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