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书轩hbcjlp.com

繁体版 简体版
聚书轩 > 耽美小说 > 王国的建立 > 第二十三章 清且涟漪

第二十三章 清且涟漪(2 / 2)

 推荐阅读: 赛博朋克:传奇人生 我一个综艺咖多才多艺很合理吧? 人在死牢马甲成圣 真实世界 新婚夜!她悔婚嫁给残疾死对头 奶包四岁半: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重生成首富家的团宠妹妹暖寒酥 属性无限暴涨,我横压多元 穿越七零重组家庭 反派在修罗场艰难求生[快穿]
最新网址:hbcjlp.com

食货司一边主持唐货拍卖,一边分派了人手,研究起了怀远郡出现的情况。

几个前来都护府的莱赫人,在偶然之中得知了此事。

这些莱赫人找到了哈桑,希望能够参与议论。

哈桑只是把一些怀远郡发来的手札给他们看,但并不让他们和食货司一起议论。

这些莱赫人仔细琢磨了怀远郡的《亲疏表》,表情从一开始的轻松很快就变成了严肃,甚至有些难以置信。

“阁下,”这些莱赫人对哈桑说,“这种事情,在莱赫也出现过。实在没有料到,都护府内竟然也出现了这种事。”

“什么?”哈桑很不解。

“莱赫城的情况有所不同。”莱赫人解释,“但是大体差不多。共和国从很早开始,就要经营教会财产。教廷的财产多半是地产,每年收入的粮食大体是确定的,遇到瘟疫和灾祸,这份教产就不安全,多半要赔钱。教产最初都被各国视为一种负担,领主们不愿意代理教产,因为这些土地无法兼并,还要维持收入,很不划算。共和国也是如此,在繁荣的城邦里,一枚金币过十多年就会变成两枚金币,可是一份教产就算放上一百年,如果没有改良的作物,那么它的价值还是一份教产。此消彼长,教会就会说我们把教产经营得不好,要求我们按照现价重新给教廷偿付年金。教廷又不准放贷生息,共和国只能在教产上兴建作坊和城镇,以此来增加它的价值。”

“这么多作坊主,把钱给谁?这种问题一出来,共和国内就开始出现贵国怀远郡的情况了。上帝面前人和人是一样的,但对每个人来说,其他人必然有差别。”

“许多年前,我们的执政官主持了老年教士赡养的差事。各个教区会支付一笔小钱,但却要共和国赡养这些教士到他们去世。夫人很快就制定出了一部《赡养金表》,里面也是对不同的教士区别对待,并且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几年后,夫人竟然真的解决了赡养教士的问题,虽然还是亏钱,但是共和国已经可以忍受了。夫人建立的抹墙商会```不要问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后来便开始和作坊主们打交道。夫人还是一样不讲情面,只看对方是否能还钱,并且有更加细致的评价表,其中就把信用看得很重。”

“我在临湖城看见过一座铜像。那个铜像,就是执政官的丈夫。莱赫夫人的所作所为,参照的,也是他丈夫研究。”

哈桑听到最后,也有些云里雾里的,便询问那个莱赫人,“那个铜像我也见过,我只知道他写过一本书,里面有个法则。”

“对,就是那本书,《大数法则》。”

“现在的事情跟大数法则有关系?”

“息息相关。”莱赫人说,“除开大数法则,还有许多有价值的书籍,这些年都护府一直在购买。我本以为这些书在都护府极为流行的,结果我到这里之后,发现大数法则也只是国王陛下和一些贵人闲来翻看,并没有将它们推行各地。阁下,《大数法则》、《新记账法》、《复利法》,这些东西在我国已经被很好地应用了。莱赫共和国甚至为此专门重修了海商法,其中保货条款就修改极多。乌苏拉人的货物赔偿,把所有的商船分为六类,可是在莱赫,我们已经可以一船一保,每艘船的保金和偿金都不同。”

哈桑越听越惊。

他本来以为不过是普通的财物纠纷,不料这背后有这么多的门头。

作为食货令,哈桑对财货的见识,在都护府内已经算是不俗。

和莱赫人交往的时候,也总是游刃有余,可是落到实处,他却发现莱赫人还有太多的宝贝没被挖掘。

都护府目前看重莱赫人的航海术、造船术、贸易法则,哈桑却如同看见了另外一方宝库:莱赫作为一个共和国,在这几百年的时间里面,积累了这么多的知识,并且已经开始将它们应用开来。

莱赫人对知识的态度,也让哈桑认同。

在莱赫,有一些学者正在借着古代贤人的名义,提出许许多多的新知识。

这些知识是不是有用,没有人可以指摘。

但莱赫学者却规定,不论是什么知识,在一个地方能够验证,在另外一个地方也必须可以重复验证――否则就是伪的,是不可重复验证的‘假知识’,尚没有探求到事务的本质。

哈桑决定将这种思路引入到食货司内。

与此同时,哈桑写信给灰堡,表示愿意提供一笔钱,资助那些译书人和抄书学者,只要他们将译来的书送到食货司一份就可以了。

灰堡的糟老头们如同久旱逢甘霖,不光当即同意,还在一把侍女伞上签了一堆老头的名字,说是给食货令送万民伞。

灰堡送来的书信中,译者对哈桑只是表示了感谢,抄书学者们却语之中对某位夫人颇为不满。

哈桑不想插手此事,便假装什么都不知道。

怀远郡。

民夫们的脚下,如今是结实规整的石坝。

下午,最后一方巨石也填入了沟壑之中。

上游早已封死了沼泽的潟口,简易的木坝正在拆除。

几年的时间了,唐人决议从山中引来河水的消息,一直在布尔萨人中传为笑柄。

没有布尔萨人认为这是人力可为的事情。

天神已经让布尔萨平原贫瘠了数百年,唐人又能做些什么呢?

古代的河道已经干涸。

布尔萨人自幼穿行在河床之上,脚下是赤色的土地,皮肤被晒得发红发亮。

几年的时间,唐人修缮了水渠,灌溉了几处城镇的耕地,可也就不过如此了。

诺曼人当年还架设了高架水渠呢!

许多布尔萨人还记得塔拉城、提尔城的石架高渠,还记得冰冷的渠水从天空飘下水花的清凉。

与那些新鲜的玩意比起来,唐人的堤坝实在丑陋不堪。

唐人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却没有鼓捣出什么值得一说的东西,他们的工地遍布在几座城镇之间。

遇到天气炎热的天气,所有的工匠都苦楚如同地面蠕动的虫子;

遇到雨雪交加的日子,那些工地就只剩下了泥浆,还有圈占地基留下的木桩,那些木桩彼此捆绑着绳索,在雨中湿透。

唐人的工匠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吗?

布尔萨人常常这么想到。

许多布尔萨少女最初也附和着同伴们的嘲笑,觉得唐人一定是脑袋古怪,否则怎么会去做这种无用功呢?

不过,这些少女很快就发现,唐人和村中的布尔萨小伙子不同。

唐人的工匠还有士兵,非常独特,他们有时焦躁难安,有时候又泛着傻气。

有些唐兵在傍晚的时候坐在山坡上,对着遥远的地方唱着古怪但好听的歌谣。

唐兵还喜欢乐器,并且乐于学会布尔萨人的乐器。

烈日灼烤大地的时候,布尔萨人皆在阴凉的屋檐下观望。

他们看见灰尘被风吹起,沾染唐人汗透的衣衫与额头。

唐人到来后,一切都变得有所不同。

可布尔萨人并不觉得世界已经改变。

在唐人新年的时候,唐军士兵和工匠们点燃了一种色彩夺目的火焰花束。

布尔萨荒凉的赤色平原上,第一次有这般美丽的东西出现。

唐兵和工匠都扶着工具,抬头露出乐呵呵的笑容。

周围的布尔萨人,却一边抬头看着明亮的焰火,一边低头看着群聚的唐人,他们感觉这是一群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人。

许多布尔萨女人嫁给了唐人。

优先嫁给唐兵;其次是工匠;如果相貌英俊,便可不问身份。

几年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布尔萨人被卷入了修缮河道的庞大工程中。

无数的汗水和眼泪滴落在赤色的土壤上。

仿佛看不见头的劳作,成了整个怀远郡的主题。

夜幕降临。

工匠和士兵们虽说疲劳,但却坐在堤坝上耐心地等候着。

堤上的众人早已做好了准备,如果这次修筑还是有问题,最多,也不过明日继续劳作而已。

之前有好几次,工匠和士兵们听说传闻,河道已经恢复,就在他们庆祝的时候,却又得到消息,说上游河岸崩了,要继续修缮。

反反复复之中,布尔萨平原一直干旱而贫瘠,托利亚山脉两侧,却淤积着成片毒气弥漫的沼泽。

天若下雨,便打起伞。地若贫瘠,便去开拓。河水不来,唐人就会继续劳作下去。

轻快的歌谣伴随着唐笛曲,在堤坝上飞扬着。

夜已深。

有人说起了靖国公即将北伐的消息,还说北方已经建起了小都护府。

“靖国公要当唐王了。”

“早该如此!”

闲絮语,都在疲惫之中化为困意。

堤上成百上千的唐人陆续睡去,只有值哨的唐兵偶尔提灯来回走动。

一个唐人工匠睡去。

他梦见了故国的家园,在河阳的一个村庄,他们一家要去大河对岸走亲戚。父亲把他抱在怀里,让他从船舷的一侧看着无尽的大河。那时有艄公摇动船橹,唱着清河歌子,‘船户孤且苦,衣食凭樯橹,此去清河地,采买绳与布,绳须胭脂绳,缠我细娘头,布须青纱布,裁我细娘服。一生无妻室,膝下何以有细娘?春梦忽然醒,细娘唤我在梦乡’。艄公唱完,工匠和他的父母都哈哈大笑。

彼年有河水之声轰鸣入耳,哗。

仿佛故国的河水依旧在流淌,哗哗。

哗哗哗。

工匠醒来。

薄雾的黎明,蓝色的大地。

工匠走到了堤坝的尽头。

河流在他脚下涌动。

浑浊不堪,微微发亮。

上游的水还在奔涌而下,河床的底部已经蓄满。

河面还在上升。

尚不丰沛的河流,依然发出着美妙的流水声。

它还会继续上涨,直到浇灌出万顷良田。

唐人陆续醒来,站在堤坝上沉默地看着,高兴都在心里。

被河水涌动的声音惊动,越来越多的布尔萨人汇聚而来。

他们既惊且喜,纷纷跳入河床,用双手捧水擦洗脸颊,无法相信。

当布尔萨人抬头看向堤坝的时候,发现唐人的士兵和工匠聚集在高处守望着。

日出,光耀大地。

唐人沐浴在晨曦之中。

宛如天神。

还在找王国的建立免费小说?

网上直接搜索20万本热门小说免费看,,精彩!

(王国的建立)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70.com。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70.com

</ahref></ahref>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