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书轩hbcjlp.com

繁体版 简体版
聚书轩 > 都市小说 > 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 第307章 这才是宝藏

第307章 这才是宝藏(1 / 1)

 推荐阅读: 为了不插秧,努力考科举 我成了新手村BOSS 农门团宠:家有萌宝小锦鲤 三教之蛮荒天下 狂飙:沉浮二十载 奥法狂徒 快穿:虐文女主好像有那个大病 末世崛起,开局囤亿万物资 箱子里的大明 二嫁
最新网址:hbcjlp.com

“项教授,是张汉光给你通风报信的吧?” “和他没关系,是你老师,说有八大山人的画,我们就来了!” 不可能。 八大山人的画是挺值钱,但并非多稀缺,传世好几百幅,三位老教授早见的不爱见了。 故宫和国博也有,各有十好几幅,何安邦和吕本之也不希罕。 甚至马献明和杨丽川都犯不着跑一趟,既便出于求证的考虑,派个组长副组长来看一眼就可以。 所以,就是冲着宝藏来的。 算了,看就看吧! 李定安叹了一口气,打开地下室的门,一群人鱼贯而入。 刚迈过门槛,三位老教授就盯着柱子看,何安邦还伸头往里瞅了瞅。 剩下的几位双眼放光,齐唰唰的围了过来。 层高四米,柱子也有四米,不是很宽,大概一米五六,四面又各砌了三层砖,中间也就剩五六十公分的空心,但架不住藏的东西不一般。 再看,里面空空如也,除了烂砖,还是烂砖。 何安邦打着手电,上上下下瞅了好久:“东西呢?” 李定安要多无辜有多无辜:“什么?” 当然是金子和银子…… 嘴唇嗫动,他刚要说什么,陈叔才又拦了一下:“不急,先看画!” “好,先看画!” 何安邦挠着额头,一脸的想不通:就一晚上的功夫,他能藏到哪? 压根没藏,就在旁边的几口箱子里,箱盖没盖严实,还露着银光。 但老何犯了灯下黑,睁着眼睛看不到。 暗暗好笑,李定安带他们往里走。 有点乱:箱子横七竖八,东西倒没乱丢,还做了分类,但既多且杂。 僧袍、袈裟、经文、拓片、法器……一摞挨着一摞,随意的堆在里面。 四件祭器,登、豆、簋、簠,全是铁制,摆在另一边。 颜色漆黑,黑中泛蓝,与道堂里的那件香炉如出一辄:至少用了上百年。 再看神像,如净祖师、玄武真君……也根本不用李定安解释,在场的人都知道这两位是谁。 等于从朱元璋到崇祯,大明十六代皇帝一位不少,这不是朱氏宗庙是什么? 几人又看了看旁边几口箱子,盖着盖,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上面摆着二十多只囊匣。 不错,待遇比上面那两件祭蓝和祭红强多了,至少没拿来垫桌脚…… 解开锁扣,再按簧钮,“崩”的一声,匣盖自动弹盖,中间躺着一只画轴。 项志清先戴上了手套,然后才把画拿了出来。 绢本立像,保存的极好,设色清晰,整体协调,衣纹线条严谨而又流畅,笔法简练,形像立体且有特色。 唯一不好,面相太狰狞了些,好好的禅宗六祖惠能,画的跟钟馗似的? “笔墨简练,与八大一脉相承,笔意粗犷,锋芒毕露,牛石慧执笔无疑!” 项志清一锤定音,杨丽川频频点头。 这二位是国内字画界的权威,他们下了断论,其他人自然不会质疑。 杨丽川又展开第二幅,这一张是道信神像,表情酷厉,满脸凶相,画法如出一辄。 “还是牛石慧!” 递给杨丽川,重新装进囊匣,项志清打开第三幅:“明颜、皓齿、红唇、粉颊……浓妆艳抹,斗绿争绯,艳而不俗,气象高华……唐寅真迹!” 马献明呲着牙笑:“说不定就能拍个几十亿!” 李定安瞪了他一眼:几十亿个嘚儿? 网上倒是传的满天飞,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收藏的唐伯虎的真迹《落花诗册》,被拍卖机构开出了13亿美元的估价,折合人民币近100亿。 这就很扯淡了,真迹收藏在苏州博物馆,美国哪来的第二本? 又称,2013年,苏富比在纽约拍卖唐寅立轴《庐山观瀑图》,3亿美元起拍,最终5.9亿美元成交,加手续费折人民币四十亿。 但那幅画现在都还好好的挂在湾岛故宫博物馆,就连苏付比自己也纳闷:我没拍过啊? 其实是收藏机构急于出手唐寅的画,炮制的两则假新闻。 迄今为止,唐伯虎最贵的画是《月泉图卷》,2017年由保力秋拍,加佣金九千两百万。 画心只有三平尺,题跋却是画心的一倍半:祝枝山题字二百六十四,文徵明题了五十九个,以及二人各留两方钤印。 这两位有多出名,知道的都知道,字卖的比画还贵,同样的尺寸,书法作品的价格基本上是画作的三倍。 祝枝山稍差点,去年上拍一幅《草书长卷》,近千字,三千万成交,平均一个字三万。 文徵明的书法作品要翻五六倍:行书《杂咏诗卷》拍了八千万出头,加手续费近一亿,共六百七十个字,一个字十四万。 当然,这么算有失公允,但平心而论:如果没有这两人的题跋,《月泉图卷》的价格至少缩水三成。也就五六千万。 这一幅是唐寅最擅长的人物画,价格应该稍高点,但如果站在“大明宁王朱宸濠夫妇画像”的角度,百分百属于“历史重大人物,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妥妥的一级文物。 不能卖,估价也是白估…… 杨丽川又放了回去,项志清打开第四幅,而后,顿然愣住。 知道发现了更了不得的好东西,其他人猛往前凑。 一幅题像,没有任何衬景,和老早以前的语文书上的人图插图别无二致:白中泛黄的丝绢,画着一位带斗笠的和尚。 题为《不语小像》,不语是谁,当然不知道。 三方钤印:不语、耕山、颠而不巅……听都没听过。 问题是太有辩识度,无论是衣着、面相、以及神情,与故宫博物院收藏过的《个山小像》足有八成相似。 连陈静姝都能一眼认出来,何况是他们? 看技法与笔意,却与那一幅截然不同: 衣皱如剑,利似刀削。须似披麻,纵横交搭,笠孔错落,疏密有间……斧劈皴、披麻皴、米点皴,山水画中的经典技法,却用来画人物,也就八大山人干过。 笔简意赅,形神兼备,惜墨如金,笔力娴熟老辣,萧索孤寂跃然纸上。正如郑板桥的评价: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 杨丽川看了好久,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故宫那幅是他朋友黄平安画的,但这幅不是!” “肯定不是……看这里!”项志清指了指题中的“为余作此!” 自己画的? 再看时间,“时年五十有一”,是他请黄平安画《个山小像》的三年后,所以十有八九就是照着那幅临募的。 关键的是前面半句:路过子宅,家小安康…… 史学界公认,八大山人无后,那这怎么说? 全推翻了。 吴湘有的忙了…… 项志清继续往下翻:朱元璋、朱棣、朱权、崇祯、马皇后、徐皇后、周后……又是七幅。 如果只论经济价值:八大山人传世作品三百余幅,光是上拍纪录就有一百多条,最高的一亿多,最低的也要三千多万。 画上无跋无款,不好推断具体的创作时间,但看画风,不比《不语小像》早,应该画于五十岁之后,已是创作成时期。 反正不管怎么估,都不会比唐寅的那一幅低。 但是,同样的道理,这七幅全是题像,从考证历史的角度考虑,已经不是值多少钱的问题…… 项志清收好最后一幅画,欲言又止,犹豫了好久。 其他人也是类似的表情,想说什么,却又不知道该怎么说。 李定安洒然一笑:“放心,没准备卖!” 众人神情一松,竟齐齐的吁了一口气。 何安邦如释重负,拍了拍李定安的肩膀:“不卖就好,害我担心了一整夜!” “就算我想卖,也得有人敢买!” 李定安既感动又不解:“你们不远千里,就为了来劝我?” “不止……”何安邦左右瞅瞅,“你先说,宝藏呢?” 李定安故意逗他:“这还不够?” “你痛快点……我说的是金锭和银锭!” “哈哈……你早说啊?” 李定安提起囊匣,顺手一掀:半米见方的木箱,鸡蛋大小的银锭堆到了顶。 何安邦精神一振,拿起一枚。 上圆下平,清代十两馒头银,色泽温润,通体银灰,五面光滑,底部有细密的蜂窝状。 顶部铭刻有戳记:从右到左依次为嘉庆三年六月、江西官银、号壹拾俩、南昌县。 没什么包浆,而且挺亮,乍一看,就像是仿的。 真假不用怀疑,无需辩认,何安邦顺手一丢,又拿起第二枚。 四四方方,标准的江西十两方宝,戳记为道光元年安福县官银。 拿起第三锭,又成了万载县的马蹄银。 再往箱子里看,形状不等,大小相近,全是十两官锭。 值点钱,差点的两三千,贵点的四五万,这一箱应该有个两三百锭,旁边还有两箱,也装的满满当当。 是不少,如果上拍,两三百万还是有的,但要说是宝藏……好像扯不上? 何安邦也懒的问,又掀开第二箱。 这次大了好多,全是五十两,有雍正船形锭,有乾隆马蹄银、有嘉庆方宝,也有光绪时才有的牌坊锭。 都是拳头大,将将一箱,但比起刚刚那三箱,价格只高不低。 价格最低的是乾隆马蹄银,因为在位时间长,锭形又最常见,一锭也就七八万。嘉庆方宝稍好点,拍卖成交纪录都在二十万以上,最贵的是雍正官银和牌坊锭,一锭多则上百万,少则七八十万。 细细一数……总代约摸百来锭,也还行! 掀开第三口,何安邦点了点头:终于有了点宝藏的样子。 其他人的眼睛都不由的眯了一下:黄澄澄,亮晶晶,有金锞子,有金饼,也有类似珐码,以及两头宽,中间细的束腰形。 小的如指肚,也就一二两,大的如拳头,标准的百两金锭。形状不一,铭文也五花八门:福、、寿、喜,忠、孝、仁、义,还有太平、安康之类的戳记。 “私铸的?” “不然呢?” 无论明清,官府不铸金锭,民间只能私铸。 文物性值不算高,也就比黄金本身价值高个两三倍,论起来,还不如刚刚那箱清代五十两官银…… 李定安掀开了第四口,所有人都舒了口气:大明元宝,四十八两官银。 五年前,中国法院网发布过一侧案例:某市某文物部门接到举报,某县农民建房时从自家宅基地里挖出了宝藏,工作人员赶赴现场,当场收缴大明元宝十余锭,银锞子、铜钱若干。 过了大概半年,元宝被退了回来,称是赝品。 农民直觉有猫腻,拿地某机构测了一下,结果为新铸的,铸造时期不超过三个月,又用药水做旧。 然后,就扯出了震惊全国的银锭调包案。 当时,司法部门为确定案值,特地邀请了专家,每锭估值两百万。 这儿,足足一箱,少些也有上百锭…… 但不知为什么,何安邦总觉得差点什么:所谓的宁王重宝,就这么点? 细细一想,才琢磨过来:金子银子五六箱,却抵不过几幅画? 更遑论这么大一座古宅? “就这么多?” 肯定不止这些,除了金银,还有两箱珍珠,但已经黄不拉几,灰不溜秋,一摸一手灰…… 稍想了想,李定安叹了一口气:都到这会了…… 他左右瞅瞅,从银箱旁边提起一只木匣。 经典的七八十年代的东西,匣面裱着龙凤呈祥的图案,铁板锁扣,已被拧成了两截。 打开匣盖,一个木格挨着一个木格,纵横交错,每一格里都塞着棉花,上面又盖了一层,不知道装的是什么东西。 “挺有年代感,再放几十年,这只匣子也成文物了。” 随口开着玩笑,马献明撕掉一格中的棉花,又瞅了一眼,猛的往后仰。 这什么? 黄光锃亮,底上四四方方,约摸一巴掌大小,但很薄,也就三公分。 上面卧着一只龟…… 他吞了一口口水,捻着龟钮提了起来。 四个篆书阳文:宁王之宝。 何安邦就在旁边,激灵的一下,手比电还快。 一格……两格……三格…… 宁王金册……娄妃玉册……世子银册…… 这特么才是宝藏……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