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书轩hbcjlp.com

繁体版 简体版
聚书轩 > 都市小说 > 王阳明(全集) > 第12章 考场逞能 再次落第

第12章 考场逞能 再次落第(2 / 2)

 推荐阅读: 太阳与雄狮 原神,雷电真加入聊天群 说好黄毛,却成了仙子的白月光 温情陌陌龙飞天 开局当宗主:我的规矩有点野 爆!黑红顶流多了个妹 咸鱼夫妻在逃荒 一人之下,山海画妖 我的红楼生涯 全球神祇之无限推演
最新网址:hbcjlp.com

为什么这么早就惊动皇帝他老人家了呢?会试考卷,为了预防评卷官员从笔迹上串通作弊,考生们的黑墨字卷,要组织七百位太学生,誊写成红笔字卷,评卷官员评判的是这份红笔卷子。学生们每两人一份卷子,互誊互校,确保万无一错。誊后要签名承担责任。太学生是承包制,王守仁这份考卷,誊卷学生要干五份卷子的活,却只能算一份卷子的任务。这个自然要请示考官。十几位考官根据科目“四书五经”,分成十几个判卷小组,有“四书”组,《易经》一组,《诗经》三组等。誊卷学生向《礼记》小组同考官请示,同考官不敢怠慢,马上把问题交到了主考官谢迁和王鏊手里。

王鏊属于才子型官员,少年成名,十六岁时所作诗文,已经被国子监那些大哥大叔辈的学生争相传诵。考举人时是南直隶第一名解元,考进士会试时是第一名会元,殿试时第三名,自认是屈居。才子们一般恃才傲物、自视过高,见不得、容不得比他还高的人。如果另一个才子臣服于他,风平浪静、和平相处,否则的话,表面和谐,内心里是不低头的。王鏊拿到这份试卷,考生竟然把“五经”考题全部答完,刚看卷子时,不由得他也点头,人才!全才!唉!我当年怎么没想起来露这一手呢,如果我当年答完“五经”全部考题,也不至于会是第三名了吧。王鏊从卷子开头往下看,第一部分自然是《礼记》,文字简洁流畅,结构逻辑性强。他又点了点头,确实是人才。再往下看,发现了问题,字迹没有前面工整,尤其是到最后《书经》部分,竟然出现草体字。这不是善始善终!这不能叫全才。不是全才,却要干全才的活,这是什么?这是不自量力。在翰林院里,虽然都是才子,但是才子也有大小,有些翰林才子官不大,却喜欢揽权,甚至越界侵揽王鏊的活计。王鏊非常讨厌喜欢揽权和多吃多占。这个考生也属于这种情况,这样的考生要外放出去做知县、知府,难保他不越界侵权,和邻县、邻州闹纠纷。不行,隐患宜消灭于萌芽!这人修为不到,宜尽早断了他的这条路。王鏊主意已定,去找正主考谢迁。谢迁在文学上的名头比起王鏊确实逊色,但是他却是状元,是主考,还早早地进入内阁。

王鏊:“木斋先生,你看这份卷子,考生一个人答完‘五经’所有的考题,文章还不错,只是字体不一致,大部分是楷书,有些是行书,甚至有些地方潦草,是草书。一个人答完‘五经’,又不能做到尽善尽美,违背我们儒家的敦伦尽分的本分。木斋先生,你看,是不是弃置?”

谢迁:“守溪先生,还有这事?”守溪是王鏊的号。谢迁和王鏊既是同年,又是同事,谢迁很了解和欣赏王鏊的才情,他有政治家的胸怀,他知道如何对待才子,那就像对待一头犟驴,打着不走,牵着倒退,只有顺着他,捧着他,他才撒着欢儿地干活。谢迁从王副主考口气中听出了他的态度,他仔细审阅考卷,发现这份仍然密封着不知姓名的考生,和王鏊一样,也是一位才子,遣词造句,干净利索,逻辑思维,严谨清晰。一个人做五个人的题,确实有些好高骛远,年轻人意气风发嘛!至于说后面字迹有些潦草,一天时间有限,在所难免。他与王鏊观点不一样,但是对才子型的下属,生硬地拒绝,会挫伤他的积极性,耽误评卷顺利进行。于是他说:“守溪先生,这个有先例。洪武年间……”

王鏊:“那是开国时代,百废待兴,不拘一格。现在是和平盛世,规矩还是不能不守的。再说那个黄文史,是太祖钦定的。”

谢迁:“守溪先生,不如这份卷子还是呈请圣裁吧?”

王鏊:“好吧!木斋先生,我会亲自谏阻皇上的。”

弘治皇帝在文华殿,由内阁首辅徐溥陪着,等待主考官谢迁和王鏊汇报考场的情况。之前,弘治皇帝刚刚面见几位治河官员,表彰他们对大河溃堤的成功治理,有负责治理黄河开封附近决口的右副都御史刘大夏和工部侍郎陈政,有在南直隶苏州和松江两府修复江河决口的工部侍郎徐贯和副都御史何键。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弘治皇帝对水利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黄河开封段从弘治二年到四年,连续决口,泛滥方圆几百里,祸害沿岸生民几十万,影响漕运,什么原因呢?就因为水不走正路。几万民工,挑水担泥,蚂蚁搬家一样,忙活了几年,才让四处横流的黄泥水走上了正路。圣人大禹时代,一个人治水,全天下江河宁静,现在怎么就江河泛滥,不是涝就是旱呢,再不就是地震,天子脚下的北京首善之地,连年地震,难道是我德行不纯,得罪了天地。好吧,我检讨!我自省!我斋戒!我沐浴!

天下百官,都是天子的代表,都要自我批评。这样解决问题了吗?当皇帝几年来,每遇水涝和地震,我都带头反省,罪己责己,每年春秋,都要亲身到郊外隆重地祭祀天地,祈求国运昌顺,我还派出大臣,赴各地封禅祭拜山岳河川,可是天地还是不满意,上善若水?河水却不走河道。睦邻友好?鞑靼人这些蛮夷,小王子部落,火筛部落,月月侵扰边境,从宁夏、甘肃、宣府直至辽东,东西几千里,烽烟四起。各有疆界,却不守规矩。豁免税粮,赈济旱涝,但是总免不了东边闹土匪,南边患兵难。天下怎么这么不守规矩呢?

刚才和几位治河大臣交流的心得就是,办事得有规矩,做人得守规矩。

弘治刚刚得出这个结论,谢迁和王鏊正好要进来磕头。谢迁和王鏊,包括王华,都是弘治皇帝尊重的金銮殿授课先生。

弘治:“两位爱卿,会试进展如何呀?”

谢迁:“回圣上的话,出现一个意外事件,要请圣上圣裁。”

弘治皇帝接过来试卷,端详着第一页,自言自语道:“字迹清俊,语言流利,结构清晰。”然后翻了几页,浏览一遍,又说道:“是个人才,好像是把五经题都做完了。不简单!”

谢迁:“太祖时有成例,一个生员乡试时,把‘五经’题都做了一遍,太祖皇帝钦准,免试直接赐进士出身,选入刑部为主事。”

弘治:“既然有成例,爱卿可参考成例无妨。”

王鏊听到这里,起身再次跪下,说:“考试必须八股文,文体有文体的规矩。考生分科治经,分科考试,考试有考试的规矩。进士们将来代表圣上治理天下地方,县有县界,府有府界,不能越界侵边,这是当官的规矩。农夫们插秧下种,只能种在自家的田垄内。凡事得有规矩。”

弘治:“王爱卿所言极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谢爱卿,依你之见呢?”

谢迁:“为圣上选贤任能,当不拘一格。目的是选人才。”

王鏊:“不拘一格的人才是没有规矩的人才。没有规矩的人才可能会坏事。”

弘治:“河水不走河道,那是祸害;小民不走正道,那是强盗。人才一定要守规矩。不守规矩,才越大,害越大。一个考生做五个考生的题,坏了规矩,会误导人们贪多贪全,还是各守本分的好。谢爱卿,你说呢?”

谢迁:“圣上之言,非常有益,也是对这个举子的爱护。这份卷子的考生是个人才,就是有些年轻气盛,再磨炼三年,养心静气对他有好处。”

弘治:“徐先生怎么看?”

徐溥今年六十九岁,弘治五年出任内阁首辅,老先生辅助和辅导幼主,是掌管大方向的,一篇进士文章,对考生来说,可能是天大的事,对天下大政来说,纯属鸡毛蒜皮,对皇帝他小老人家的引导和规劝机会,要留在大是大非时使用,否则就是浪费,于是他顺着弘治的思路说道:“圣上圣明圣裁!人守本分不出格,事守本分不非为。”

(本章完)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