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书轩hbcjlp.com

繁体版 简体版
聚书轩 > 都市小说 > 徐徐诱之 > 第47章 过敏

第47章 过敏(1 / 2)

 推荐阅读: 垃圾堆里捡来的媳妇 快穿:恶毒女配洗不白了 文明观察报告 我在神诡大汉加点修行 两京十五日(全集) 小可爱你被逮捕了 网游之神宠猎人 汉风烈烈起南洋 身为汉人居然要跟着蒙古西征 就范
最新网址:hbcjlp.com

第47章 过敏

奉天已在阳历五月初立了夏,再过一个月就到端午了,但天气还是不冷不热的。

五月二十六号,奉九参加了奉天大学的入学考试,两天七科,状态轻松,吃得好睡得饱的,她自觉答得不错。

宁铮不在家,但还不忘从河南驻地打电话回来,询问考试情况,奉九让他放心,绝不会给他丢脸就是了。

再过几日,巧稚也要去北平参加私立协和医学院的入学考试了,这所大学由美国洛克菲勒家族基金会设立。她志向坚定,就报了这么一所学制长达八年的医科大学,大有弱水三千的架势。

老帅在百忙之中也关心了一下巧稚的学业,对于二女儿考协和医学院也是支持的,巧稚成绩一向很好,入学考试应该没问题;尤其是英文,这一年来跟着嫁进来的奉九时不时地练练口语,听和说的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对于巧心,则连问都没问,因为他也知道,巧心的成绩一直不大好,那就不勉强她继续求学。

但巧心还是跟奉九一起参加了奉大的入学考试,不过感觉够呛。

老帅想得明白:虽然奉大是自家开的,但巧心的学力实在难以达到同侪的水平,进去了跟着学也是费劲巴力,总不能科科找任课老师照顾吧?传出去不是成了自砸招牌?就别害人害己了。

端午前一天的中午,奉九不慌不忙地把手中的长柄斑竹八瓣双面苏绣扇子插到扇架上,端详了一下上面绣着的大朵粉紫色山茶,绷在八宝暗纹紫罗扇面上,左看右看地欣赏着,这绣活真精细。

她喜欢老物件,宁铮就给她四处搜罗。但宁铮也有趣,从不会亲手送给她,都是托蔺如兰找来,再让听差们送进来。奉九有点费解,有一次问他,为什么不是他回家顺手带回而是让别人跑,宁铮点了点她的额角说:“你什么时候想明白了,我的头也能少疼点。”

这话说的,这不是诬陷么,天底下,还有哪个达官贵人的妻子比她更善解人意呢——从不会跟其他女人争风吃醋,当然好像也没有;不会暗地里养小白脸,当然也没机会养;不会大手大脚钱,当然好像也没缺过钱……

除了对丈夫没那么死心塌地、忠心不贰外,还要怎样?不过,全中国的女子又有几个真心实意喜欢自己丈夫的?奉九自觉正经算表现不错的了。

其实在这些老物件里,她更喜欢从宫廷里流落出来的缂丝扇:用生蚕丝和彩色丝线通经断纬,每换一种颜色就要换一回小梭挖织,极费工时,所以才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

她的眼睛又溜到旁边长条案上摆着的另外两个扇架上,这两把缂丝扇,一柄是波罗漆牡丹团扇,一柄是红酸枝疏荷沙鸟图六瓣扇,都精致绝伦、美不胜收。

但这些缂丝扇可不是老物件儿,都是崭新的,也就是说,奉九爱搜罗老物件不假,她也喜欢鉴宝,而且水平不低,但如果是自己要用的东西,比如这拿在手上的团扇,她就会按着看上的老物件的样儿,找苏州、南京的工匠给她裁制新的扇子,再把老物件送回到蔺如兰的铺子里去。

宁铮曾问她为何如此?

奉九清清脆脆说了句:“别人用过的,我不要。”

……宁铮当时的表情,实在难以形容。对奉九而言,这话也许只是随口一说,谁成想,听在有心人耳里,却成了他的警世钟。

正在这时,巧稚和巧心嘻嘻哈哈地进来了,一个两个迫不及待地献宝,“三嫂看看这是什么?”

“这么好看的香囊,哪来儿的?”奉九一边把她们迎进来坐,一边问。

“二嫂给的,说是娘家大姐邮来的,找了杭州的绣娘做的新样式。”

奉九接过巧稚递过来的几个香囊,仔细端详着:这香囊不过鸭蛋大小,稀奇的是用了云锦,不管是紫檀色的,还是品青色的,都杂着金线绞边,精致非常;绣着五彩祥云,更显得瑞气满溢。

奉九赞叹着这精巧的手工,巧稚又问:“里面放了什么,你可闻得出是什么香么?”

奉九闭起眼睛,细细嗅着,“有檀香、桂、玫瑰、薄荷……肉豆蔻、安息香、广藿……菖蒲、香兰子,还有橙,可有漏的?”

刚才奉九一边说,巧心一边对照着手里随信邮来的方子,惊得睁大了眼睛:“没有没有!三嫂,这是宋代洪刍《香谱》里的‘安神养气方’,你这鼻子也太灵了吧!”

奉九笑笑,拍拍巧心的手,对着巧稚问道:“我发现你的鼻子也很灵,可你不是‘鼻窒’么,怎么还能闻到味儿?”“鼻窒”是中医的叫法,其实就是鼻炎。

巧心一听,也显得迷惑不解。

“那是‘鼻渊’——鼻子爱堵,睡觉都费劲,能被憋醒;我这不是,我是立秋后,天儿一霎冷才犯病,就是清鼻涕多,但堵得不严重,过不到一个月就能好。你看咱东北,一到立秋前后,到哪儿都能听到打喷嚏一打一串的,九成儿都是我病友。”

‘鼻渊’就是鼻窦炎,比单纯的鼻炎严重。

对自己的病情很明了的巧稚给她俩解了惑。

奉九了然地点头,“我以为你一心向西医,没想到对中医也感兴趣。”

巧稚得意地说:“西医现在已渐成主流,可我们的中医,也很有可取之处啊,我要来个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中西合璧,合二为一。”

“有见识。”奉九钦佩地说,“东汉时的华佗,就已会用‘麻沸散’麻醉病人做外科手术了。小时候,我听我家爷爷讲过,他年轻时,曾有一个相识的老爷子肚子痛得厉害,眼瞅着不得活了;别的郎中都不敢接诊,正好从大北边来了个游医,他先问病人亲眷,开肚子同不同意;家眷当时急得六神无主,只能同意了——”奉九说到这里,故意停了下来。

巧稚是个急脾气,赶紧问:“然后呢?好了吗?”

奉九笑了,接着讲:“然后啊,就看到游医拿出一套银针,在脑袋、脊柱、肚子那就那么扎了几针,刚才还叫得厉害的病人转眼间就睡着了。他再拿刀开了肚子,割了一段肠子,又扎针止血又缝针的,神奇极了。爷爷也是惊讶得不得了,后来这个病人养了两个月就都好了。再后来他搬了家,四十岁时回去看,那个老爷子还活得好好的呢,肚皮上还有开过刀的长长的疤痕。只不过那个游医再也没见着过。现在想来,大概是个避世的神医。”

巧稚听得悠然神往,“三嫂,我真想成为一代名医,即使为此终身不嫁也成。”奉九拍了她一下,“行医跟嫁人又不矛盾。”没想到,一语成谶。

等到一百岁高龄,作为中国最出色的妇产科医生,一辈子独身的宁巧稚在辞世前想到的,居然是八十多年前跟三嫂的这番对话。

奉九又说:“每个人对容易过敏的东西都不一样,有的是鲜儿,有的是生、牛乳,甚至还有的人,吃不得一点点海鲜呢。”

正说着话,听差的来传话,说是海城老宁家的二堂叔的四儿子的媳妇儿带着孩子来了。

俗话说玉皇大帝还有几门穷亲戚呢,宁老夫人倒是喜欢老家来人,可以说点老黄历,知道点老家的新闻。老年人不就喜欢怀个古,所以一旦人来得稀,她还会让洪福主动跟老家联系,这都不是新鲜事儿,每次大厨房也是熟门熟路盛情接待。当然,按照老帅定下的规矩,宁老夫人也得自己补上这部分钱。

奉九和俩小姑子刚巧没什么事,就都被拉去陪客。一到这种场合,几位姨太太是不出席的。

这媳妇儿看着精明强干,看到这座外表朴素内里却富丽堂皇的府邸,除了微露震惊外,也没什么不得体的表现,落落大方,倒也不愧是大户人家长起来的;她带来的是个五岁男孩,很是乖巧地跟在母亲身边,静静地吃东西,进退有度很有家教,母子俩一下子就赢得了府里女眷的喜爱。

宁老夫人和这个她称之为叫“巧儿”的媳妇儿闲适地聊着天,奉九则跟俩小姑子一起逗弄这个小名叫“豆豆”的男孩,小把戏虽不大说话,只一味捧着放在苏子叶上的粘豆包,吃东西的样子像个小松鼠,嘴巴鼓囊囊地动得飞快,一会儿就停下嘴,睁着黑亮亮的眼睛看着她们,眼里满是笑意,越发招人爱了。

奉九又递给他一个香蕉,小家伙闻了闻,羞涩地一笑,摇头拒绝。

奉九有点纳闷,这东西没什么邪味儿吧?

大嫂看到香蕉,忽然想起什么似的笑了,满桌宁府女眷也跟着笑了起来,一看里面就是有故事。

大嫂看到奉九困惑的表情,善解人意地把缘由娓娓道来:“我们第一次看到香蕉的时候,晨钟还没出国留学呢,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吃;有人说是不是应该烤着吃,结果烤完皮也黑了,肉也化了,都淌出甜水儿来了,最后还是晨钟想到应该扒皮吃。”

香蕉这种南方水果,在运力不发达的年代,对于北方人而言,的确是个稀罕物。回忆往昔的滑稽情景,大家再一次哄堂大笑。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